萬麗麗,李鯤鵬
摘要:人類在遭受大自然接二連三的打擊下,開始反思人類與生態系統的關系,認識到人類健康權與動物生存權是并行不悖的,并且紛紛推出各種主張,本文在批判“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利益至上”兩個極端化觀點的同時提出自己的主張,即“以人類和動物為價值主體”,隨后又提出筆者對未來動物保護立法的見解,希望能對動物保護能做出一點理論貢獻。
關鍵詞:動物生存權;人類健康權;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利益至上;以人類和動物為價值主體
中圖分類號:N0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034-02
一、動物生存權與人類健康權
組成生態系統的各要素之間存在著“物物相關律”和“相生相克律”兩大基本規律。“物物相關律”是指自然界中各組成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依存關系,改變其中的任何一個事物必然會對其他事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態系統中,每一生物都占據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們相互依賴,彼此制約,協同進化。[1]因而為維護生態平衡,不能任意在某生態系統引進某一物種,也不能任意滅絕某一物種否則兩者都會引起生態失衡。
為此,《世界自然憲章》指出“每種生命形式都是獨特的,無論對人類的價值如何都應得到尊重,為承認其他有機體的存在價值,人類必須受行為道德準則的約束,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所以說,動物與人類一樣具有生存權。本文作者將動物生存權定義為:動物因存在而固有的,免受不必要殺害和受到保護的權利。在我國法律中也明確規定了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動物生存權與人類健康權是并行不悖的。但是實際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的,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多種野生動物都瀕臨滅絕。
二、生態倫理關系的兩大主張
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分別是“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利益至上主義”這兩種生態倫理關系的主張。
(一)“人類中心主義”
1.基本內涵。隨著“上帝中心論”哲學思想的瓦解,人逐漸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加之蒸汽機革命,使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自信心增強的同時追求主體精神的野心空前膨脹。反映在哲學思想上,人類認為自己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人類可以隨意的剝削和掠奪自然,自然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而存在的,即"人類中心主義"。2.理論依據。首先,“每個人都有權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人類與動物的關系,被視為財產占有的關系,任何人都有權為了自身利益占有、使用、處置這份財產。其次,“理性人”的法律標準:人類之所以擁有權利,因為人類有理性,有意識,有社會性。因為人類滿足這三項標準,在擁有權利的同時,才能承擔義務。動物沒有理性、意識和社會性,因而不能承擔義務,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因此動物不能成為權利主體。[4]第三,功利主義倫理觀認為:維護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是自然界生命中最大的善,人類作為自然界的成員,理應把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作為最大的善,此外人類相較動物而言,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因此人類理應有凌駕于動物之上的權利。[5]第四,權利主體范圍的要求權利主體從男人擴大到婦女和兒童,從白人擴大到黃色及黑色人種后還未擴展到無意識的動物種群。因此動物不是權利主體。3.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正是在“人類中心主義”將人類從神性中解放出來,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然而,以人類為中心主體地位的膨脹,人類肆意的掠奪剝削自然,使大自然一次又一次遭受人類的涂炭。
(二)“生態利益至上”
“生態利益至上”的主要觀點是:人類只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這個大網中的一個點,人與自然界的其他動植物沒有質的差別,只是發展階段不同而已;因此,不僅人是價值主體,其他生物也應成為價值主體,當人類與其它物種種群的利益相沖突時,人類應服從生態利益至上。“生態利益至上”承認了動物的價值,認識到了緩解人類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但卻走上另一個極端。“生態利益至上”認為:當東北虎要吃人時,應當保護東北虎的生存權。因為東北虎屬于珍惜瀕危保護動物。所以,個人和東北虎這個種群相比,東北虎種群的價值高于人類的價值,東北虎種群的善大于個人的善,應該維護東北虎而不是個人的生存權。
三、“人類和動物為價值主體”的理論觀點
由于“人類中心主義”和“生態利益至上”兩個理論的極端性,筆者主張,在動物與人類的關系上,應該采用“人類和動物為價值主體”的觀點,此觀點似乎有些中庸之道,但是這是對人類健康權和動物生存權共同保護的一個良策。其核心內容是:承認動物也應該成為道德共同體關心的對象,是價值主體,擁有權利;但是當動物生存權與人類生存權及其他權利發生沖突時,要以有利于人類發展,生態環境和諧運行為處理的原則。
(一)動物擴展為權利主體的理論依據
首先,將動物擴展為權利主體符合法律權利主體范圍不斷擴展的規律。隨著社會的進步,法律權利的主體也從男人擴張到婦女和兒童,從貴族擴張到奴隸,從白種人擴張到黑人和黃種人,因此,我們認為權利主體擴張到動物也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其次,權利源于需要。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不可剝奪的生存權利,因為人類有生存的需要,因此擁有“生命健康權”;動物同樣作為自然界中的成員,也有生存的需要,因此也應該具有生存權。
(二)動物生存權與人類健康權發生沖突時的解決原則
當動物的生存權與人類健康權二者發生沖突時,應以有利于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為原則。比如,在“非典”和“禽流感”事件中,為使人類和其他動物免受病菌的感染,及時的宰殺染上病菌的動物,不僅不是對動物生存權的否定,而是為了更好的尊重生態發展規律。由于“人類中心主義”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很多學者走向另一個極端“生態利益至上”,對于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是不利的,
四、中國動物保護的立法現狀及缺陷
中國動物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仍受“人類中心主義”的支配。《環境保護法》對立法目的作出這樣的規定: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制定本法。規定的保護范圍過于狹窄。我國的法律主要保護野生珍稀動物,對非野生非珍惜動物缺少關注。如《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條規定: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五、對動物保護立法的建議
鑒于我國動物保護立法的現狀,制定一部專門的動物保護法已是當務之急。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1.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承認動物的價值。我國動物保護現狀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有很大關系,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立法初衷,才能使動物真正得到保護。2.將動物上升為權利主體。現行保護動物的法律,都是把動物作為客體加以保護。但是,只有賦予其權利主體的法律地位,才能切實使動物的生存現狀和環境得到改善。3.將動物保護范圍擴大到野生非珍稀動物和非野生動物。4.對野生非珍稀動物的保護要側重其“野”性:現有的法律法規大多提倡馴養野生動物,這樣本身對于動物“野”的天性的束縛和虐待。
加強對非野生動物,尤其是對工作動物和實驗用動物的關愛。實驗用動物和工作動物對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由于其工作和被實驗的“使命”,往往無生存權可言。因此,我們應在立法中規定實驗用動物的實驗次數、手段進行限定,減少實驗時痛苦程度。工作動物是為人類提供服務的,經常是常年累月的辛苦,當其體力不再勝任繁重的勞動時,就以屠宰場為歸宿。因此在立法中,需要明確規定動物每天的工作強度、休息時間、退休制度等,切實保護它們的利益。
參考文獻:
[1] 宋偉.善待生靈[M].安徽: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2] 曹明德.法律生態化初探[J].現代法學,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