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誠



摘要:近些年來,有關“國進民退”或“民進國退”的討論很多,但反映在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甚少。本文將視角放在財經類周刊的國企民企報道對比研究,通過對《財經》、《財經國家周刊》、《第一財經周刊》一年的國企民企報道進行研究,總結出財經類周刊國企報道的總體報道格局與議程規律。
關鍵詞:財經類周報;民企國企報道;議程建構
中圖分類號:G2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046-02
2008年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而國有企業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海外并購的逆勢操作中高歌猛進。隨著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新興傳播介質的誕生,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目標讀者再次分化。本文將視角放在財經類周刊國企報道、民企報道的對比分析上,選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的《財經》、《財經國家周刊》和《第一財經周刊》的576篇國企民企報道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分析具體稿件,對三大財經周刊的國企民企報道進行報道數量、報道傾向等方面進行統計與對比,以期總結出財經類周刊在國企報道、民企報道上的總體報道格局與議程規律。
一、我國國企民企報道現狀
在我國,公有經濟長期主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也醞釀了國企獨大的經濟格局。
相比背靠政府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發展則一路顛簸。民營企業,國內早期也叫私營經濟,曾一度成為敏感話題,直至1997年黨的十五大正式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民營經濟才逐漸迅猛發展起來。據統計,改革開放30來,我國民營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民營經濟占GDP的總量已經達到了66%,稅收貢獻71%,社會投資占45%,就業人口占總就業的80%,同時完成了65%的發明,專利以及80%以上的新產品,這組數據證明,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家國民收入的重要支柱。
如今,反映在媒體上,媒體對民企新聞的關注日趨增多,公司新聞成為各大報刊不可或缺的內容。但相比國內媒體在做民企報道時過于集中在少數幾家知名企業,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報道有所欠缺。所選取的三份財經周刊中,只有《第一財經周刊》在關注大公司的同時做了大量中小企業報道,而《財經》、《財經國家周刊》以國企報道為主。
二、財經類周刊國企民企報道的總體建構
財經類周刊的國企民企報道,包括財經類周刊的國企報道和民企報道兩個概念,是圍繞企業組織或企業人物為主題的財經報道,包括控股股東為國有資本或民營資本的股份制企業。介于國企和民企之間的集體所有制企業不在本文的考察范疇之內,外資企業也不在其內。同時,本論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樣本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實地調查法和歸納法。
(一)財經類周刊國企民企報道議程的顯要性分析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人們對某些議題的關注程度,主要來源于這些議題被報道的頻率與強度。考察財經類周刊處理國企民企報道時,筆者發現二者有意或無意中存在差別對待。這種差異首先表現在國企報道和民企報道數量上的對比,以及在具體版面和篇幅的安排上。
1.報道總量上國企報道超越民企報道
從表1可以看出,2010年度《財經》、《財經國家周刊》和《第一財經周刊》總體上的國企報道數量超越民企報道數量。國企報道數量為324篇,民企報道為252篇,二者懸殊72篇,總體上呈現出“國多民少”報道格局。
表1 年度報道量統計表
2.國企封面報道量多于民企報道
由表2可知,三份財經周刊對國企報道的版面安排上皆集中在公司與產業版,篇數分別為32篇、33篇、35篇。三份周刊對民企報道的版面安排上則略有不同,其中《財經》主要體現在消息或評論上,有27篇;《財經國家周刊》和《第一財經周刊》則一致體現在公司與產業版,各有18篇和90篇。但在最能昭顯文章分量的封面版上,三份周刊的國企報道篇數總共有25篇,而民企報道篇數共有21篇,民企報道略少于國企報道篇數。
表2 報道版面統計表
(二)財經類周刊國企民企報道的屬性對比分析
本文選取的樣本時段為2010年1月至12月,在這期間,國內掀起一股以國有企業為主力軍的海外并購潮。除2010年新接洽的并購業務,并購事件還包括在2008年、2009年間國內企業抄底受金融危機沖擊的國外企業,在2010年陸續出現結果。或成或敗,一場由國內企業的海外并購戰役在媒體報道中打響。
1.報道主題偏向四個方向
表3 報道主題統計表
從表3可以看出,2010年度三份財經周刊對國企民企的報道主題差異較大。首先,三份周刊對國企報道的關注焦點以重組并購為主,分別有47篇、40篇和13篇,然后融資上市、公司轉型與創新依次成為第二、三報道重點。其次,在民企報道主題方面,以公司轉型與創新為報道主題的共有83篇,成為第一大關注焦點;與此同時,以高管調動與案訊、事故與調查為主題民企報道分別有56篇和39篇,成為第二、三大報道重點。值得注意的是,占據國企報道主題第一位的重組并購內容,民企報道共有19篇,前者是后者的2.5倍,二者懸殊較大。
2.報道傾向上民企報道中的負面比例大于國企報道
將新聞潛在的報道傾向加以考察,分正面、中立或混合、負面三種傾向統計如表4所示。
表4 報道傾向統計表
從表4可以看出,2010年的三大財經周刊以中立或混合立場為主,但在民企報道中《財經》和《財經國家周刊》的負面報道比例為30.5%和42.4%,均超出依次為15.9%和26.3%的同期負面國企報道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財經》共有151篇國企報道和59篇民企報道,負面報道比例的民企報道為30.5%,而國企報道為15.9%;同樣《財經國家周刊》共有133篇國企報道和59篇民企報道,其中民企報道的負面比重為42.4%,而國企報道為26.3%。總體上,民企報道偏負面的報道比例與集中程度均高于國企報道的負面比重。基于統計,筆者發現,財經類周刊的國企民企報道在數量、報道主題和報道傾向上都存在一定的差異。
綜上所述,三大財經類周刊在國企民企報道中存在偏頗,一定程度上將導致民企的影響力和大眾溝通渠道受阻。具體來說,財經類周刊在把握國企民企報道時首先應把握好國企民企報道的比重,可在報道數量、報道版面和報道主題上加以平衡,形成合理有效的新聞議程。同時財經類周刊的國企民企報道傾向需在總量上及每篇報道上對涉及國企民企行為的多方信源主體加以平衡報道,力求國企民企報道更為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