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麗欣
摘要:結合醫療院所主辦期刊的經營現狀,分析新形勢下如何把握辦刊特點,改革創新期刊出版經營方式;探討建立富有活力的新型集群化出版模式,有效重組和合理配置期刊資源,提高期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醫療院所;醫學期刊;集群化;集團化
中圖分類號:G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080-02
在國家出版體制改革政策的推動下,科技期刊領域正在積極探索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和變革之路。醫學期刊做為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面臨著改革創新的艱巨任務。目前,在我國近千種醫學期刊中由醫療院所(或與各級學會、協會聯合)主辦的占有一定的比例。與社辦期刊和醫學院校的學報相比,這類期刊的專業特色更為突出,期刊編輯出版及經營管理方式也具有其特殊性。隨著我國出版發行領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療院所(以下簡稱院所)主辦期刊的改革時間、改革路徑與策略等問題已成為醫學期刊出版行業共同關注的話題。筆者僅就此類期刊現階段如何尋求適合自身的市場化經營模式和探索適宜的集群化改革道路略述管見。
一、增強自主發展意識,尋求適宜的經營模式,提升期刊的自我發展能力
多數院所主辦醫學期刊的出版單位是不具備市場主體地位、屬于非法人單位的編輯部,期刊的主體性在很大程度上被主辦單位所取代,編輯部門既缺乏自主的財務權和人事權,又不得不接受多層次、多部門的管理,辦刊者的經營理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同時,醫學學術期刊專業性強、受眾面窄的特點又限制了編輯部門的經濟創收能力,編輯部在醫療院所的科研行政管理中處于相對邊緣的從屬地位。多年來依賴主辦單位提供的辦刊資源,期刊有著較為穩定的生存空間和環境,在沒有市場競爭壓力的情況下,辦刊者逐步失去了爭取經營自主權和創新經營方式的勇氣和信心。以至于當前還有相當數量的期刊仍然遵循著“組稿靠收發、審稿靠專家、發行靠郵發”的傳統辦刊方式,品牌意識薄弱,營利模式單一,營銷手段匱乏,主要的贏利點依舊集中于常規的廣告、發行、版面費收入,沒有真正發揮出期刊的自我創收增值能力。面對網絡版期刊開放存取的壓力以及印刷成本上漲、紙質發行下降的局面,編輯部門既沒有精力深入了解自身所處的市場環境和考慮長遠發展規劃,又無能力找尋新的經濟增值點。整體上仍處于低水平的經營運作模式,制約了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鑒于醫學期刊的弱商品和弱市場屬性,有學者呼吁應該建立和完善期刊資金的投入機制。新的醫改方案確立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作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醫學期刊,是否也享有政府的專項資金投入政策;[1]也有專家建議將自然科學期刊納入非營利性政策性出版事業,做為公益性事業管理。[2]根據中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和基本要求,公益性出版單位要建立新的運行機制,推進以事企分開、轉換機制、加強服務、改善經營為重點的改革。也就是說,無論是公益也好,營利也罷,醫學學術期刊的首要任務就是擺脫陳舊的“編刊”意識,開闊辦刊思路,不斷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積極探尋多元化的出版經營方式,使期刊在保證學術導向作用的前提下,逐步完成向學術生產經營型的轉變。
現階段,醫療院所主辦的學術期刊在既無雄厚資金保障、又無相關改革政策支持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學科發展和讀者的需求,適時調整刊物結構,加快出版節奏,不斷增強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也可以根據期刊自身特點、條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多種經營。例如,以編輯出版雜志為主業,利用期刊品牌優勢,刊登廣告、醫藥企業參與協辦以及開展數字化經營等方式實現以刊養刊;還可發揮出版單位自身知識密集優勢,以刊物為依托,根據醫學技術發展的需要,舉辦相關專業的培訓班,召開專題研討會和科研成果推介會以及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出版醫學專業交流資料等方式實現以副養刊;有條件的期刊,可探索參股經營企業的方式,獲取投資回報,實現以商養刊等。期刊還可通過吸收醫療科研院所作為協辦單位,達到資金、學術成果、市場的有效聯合,實施社會辦刊的經營策略。采用這些適應市場變化規律、靈活多樣的辦刊形式,拓展期刊的服務功能,在為讀者提供更多增值服務的同時,也為期刊的發展創造廣闊的生存空間。
二、整合資源,優化結構,走集群化、集團化道路,深化醫學期刊出版體制改革
隨著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學科建設不斷完善,專業分科更加細化,專科學術期刊的數量迅速增加。與此同時,結構不合理、低水平重復辦刊、出版資源浪費等弊端日漸突出。院所主辦的醫學期刊多是依靠于具有某專業學科優勢的醫療單位而存在的單刊運作。由于區域性分割,相同或相近專業期刊各自為戰,導致出版單位資源和辦刊力量高度分散,資本弱勢,缺乏競爭實力,難以形成品牌優勢和規模經營。加上所存在的出版資源部門化和本位主義思想,使出版單位的法人主體地位難以確定,缺乏積極探索創新出版模式的動力。在我國出版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的形勢下,如果在不具備改革的思想、人才、機制和經濟的基礎上,要求學術期刊獨立面向市場、自負盈虧是不現實的,也會產生降低學術質量、弱化學術導向等負面影響。[2]所以,整合現有的期刊資源和辦刊力量,優化結構,探索集群化經營不僅是科技期刊體制改革所涉及的關鍵性問題,更是解決出版單位經營乏力、經濟規模弱小、獨立生存基礎薄弱等現實問題的根本措施,并且也有可能成為醫療院所主辦期刊發展的主流趨勢。筆者認為,醫學期刊可通過以下三種途徑探索走集群化和集團化的道路。
(一)以全國性學會為依托,整合期刊資源形成集團化出版模式
在全國性學會內部對主辦的期刊進行科學梳理和定位,在條件成熟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有效重組方式實現多刊聯合,依靠學會的力量,逐步形成期刊出版集團,實現同一個學會期刊經營資源的整合營銷和利益共享。學會對主辦的期刊從雜志質量控制、編輯隊伍的培訓到出版營銷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這種集群化經營可充分利用期刊資源,壯大出版規模,使期刊擺脫單兵作戰的困境;不斷提高期刊學術質量、經營管理水平和綜合實力,提升期刊在合作交流中的談判地位和競爭實力,維護期刊的利益,為爭取更好的發展空間創造條件。[3]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已成為全國性學會期刊集團化出版模式的典型代表,并取得了成功的經驗。
(二)依靠學科優勢,形成以學科為紐帶的期刊集群化出版模式
以學科為主線,發揮學科領域內學術名刊的引領作用,將專業性質相同或相近的期刊通過強強聯合、自愿聯合、品牌擴張、以弱附強的形式,實現跨主管、跨主辦、跨承辦、跨地域、跨層次的期刊合作經營,組成專業期刊集群。通過結構調整、出版合作、市場銷售或資本聯合,建立新型的集約化資本運營模式,轉變眾多期刊“小作坊”式的低水平分散運行方式;通過共享專家資源,加快出版節奏,降低出版成本;通過有效利用各方的期刊信息和廣告資源,減少浪費,擴大經營規模,提高市場集中度,增強專業學術期刊的整體效應和競爭合力,促進醫學專業學科領域的技術交流,推動學科發展,從而有效實現期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中國抗癌協會系列雜志的資源整合為這種集群化的出版模式開創了先例。
(三)由有實力的出版機構兼并重組,組建區域性的科技期刊專業化出版集團
為達到合理配置科技期刊資源的目的,鼓勵有實力的出版單位兼并重組相關行業期刊,集成資源,實現不同主辦單位、不同領域的期刊整合,打造有競爭實力的市場主體,提高規模效益。可以實行股份制形式,打破科技期刊主管和主辦單位的行政劃分界限,整合行政區域內的科技期刊資源,包括醫學期刊,成立各省(市)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團。將現有的“小而全”的期刊經營生產模式整合、轉型、提升為資源共享、發展共贏的規模經營和生產模式,激活期刊發展的潛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目前,我國已有部分省市的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開始醞釀成立科技期刊出版集團。
因這種集群化經營模式涉及不同的專業和部門,可以采取分散設置編輯部與集中出版統一經營相結合的運行方式,將期刊的出版權、經營權從現有的編輯單位分離出來,由期刊集團集中出版和統一經營,在分散設置編輯單位的基礎上實現期刊出版和經營的集群化。[3]這樣,既可以達到合理配置出版資源,促進期刊有序、平衡發展的改革要求,又能保留現有編輯部的基本建制和管理模式,不影響組稿、編輯工作。醫療院所主辦的學術期刊通過加入科技期刊集團,由“單一作戰”變為“集團作戰”,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三、小 結
我國的出版體制改革已進入到關鍵時期,醫療體制改革也已拉開了帷幕。院所主辦的醫學期刊處于兩種變革之中,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和難得的機遇。當然,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清除制約期刊發展中體制機制的障礙,積極穩妥地解決主管單位、主辦單位與出版單位之間存在的不利于期刊發展的種種問題,促進期刊按照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健康發展。改革的方向和具體舉措還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來引導,筆者只是談幾點并非成熟的想法而已。在創新體制改革的形勢下,只要醫學期刊工作者明確期刊的發展方向,以更好地服務于我國醫藥衛生事業進步與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市場及廣大醫學科技人員的需求為導向;以優化結構,走集群化、集團化道路為突破口,挖掘潛在優勢,創新辦刊運行模式,院所辦醫學期刊會開創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為繁榮我國的醫學事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賀富榮,郝瑞萍,張紅.醫學期刊論文低水平重復之背后[J].編輯之友,2009(11).
[2] 劉澤林,張品純.我國科技期刊體制改革難點初探[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4).
[3]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發展報告(2009)[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