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昊姝
摘要:《職來職往》欄目是江蘇衛視和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聯合打造的職場類真人秀節目,自開播之后,其收視率節節攀升,目前已升至全國同時段收視率第二的位置,在眾多職場真人秀節目中脫穎而出。探究其成功要素,筆者概括為緊跟社會熱點,透析擇業百態;獨辟蹊徑,服務受眾;策劃制勝,亮點頻出等幾個方面。
關鍵詞:《職來職往》;職場真人秀;成功要素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097-02
《職來職往》欄目是江蘇衛視和中國教育電視臺一頻道聯合打造的國內首檔職場類真人秀節目,旨在幫助求職者正確的對待自己與職場,為各類職場精英提供就業機會。節目通過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人群,展示不同的思維與視角,理性、全面、客觀、真實的展示了真正的求職過程。該欄目自2010年底登陸中國教育一套之后,2011年2月又與江蘇衛視聯辦,亮相江蘇衛視,其收視率節節攀升,目前已升至全國同時段收視率第二的位置,在眾多職場真人秀節目中脫穎而出。為何該節目能夠引起那么大的社會關注并獲得成功?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析其原因。
一、節目緊跟社會熱點,透析擇業百態
該節目新穎全面地反映了大眾求職的現狀。2011年,就業難、招工難依舊是職場的關鍵詞。在這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中,企業常覺得很難找到優秀的職員,而普通大眾又覺得很難找到稱心的工作。那么《職來職往》的出現,就為正在找工作的和想換工作的求職人員帶去招聘信息,也為企業招聘提供了一個發布信息的平臺。
何謂職來職往?就是在企業選擇我們的同時,求職者也可列出自身條件,比如“畢業于北大,工商管理專業,希望年薪20萬”等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基于人性化管理,認可并尊重員工的價值,在這樣的職場用人需求背景下,相信當雙方需求對口的時候,毛遂自薦并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依照這樣的思路,《職來職往》把節目定位和側重點放在“話題性”上,做了一場以求職為目的來帶動、激發大眾情感的“職場話題辯論賽”。可以說這檔節目既符合中國教育電視臺的頻道定位,同時也符合國家對主流媒體的宣傳要求。
二、在眾多選秀節目中獨辟蹊徑,服務受眾
2010年伊始,全國各衛視頻道相繼推出了多檔情感婚戀類綜藝節目,成為了時下觀眾談論的熱點。但是,部分相親類節目盲目追求收視率,放任拜金主義虛榮、涉性等不健康不正確的婚戀觀,嚴重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而《職來職往》的出現,無疑打破了選秀、相親等節目充斥熒屏的局面。據報道,《職來職往》首期節目就打破了該頻道同時段的收視記錄。雖然,乍看上去,《職來職往》與《非誠勿擾》等欄目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對于求職類節目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而且值得肯定的是,這種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與相親類節目不同的是,《職來職往》將節目重點放在了“立業”,以提供就業服務為主。節目并不一味的追求娛樂性,作為具有輿論引導作用的電視媒體,更注重社會責任感。通過舞臺上的求職過程以及求職者與面試官的言論來呈現多元化社會現狀,反應社會現實。少了一些華而不實,多了一些腳踏實地。
三、精心策劃制勝,亮點頻出
《職來職往》節目的成功,除了順應社會背景及現實需要以外,還應當歸功于其出色、巧妙的策劃,可以說是亮點頻出,為節目增色不少。
(一)節目規則既重娛樂性又顯專業性
職場節目最初亮相熒屏是在2003年,以央視二套的《絕對挑戰》和湖南衛視的《新青年》為代表,但后來逐漸沒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求職類節目相對而言都比較高端,而且節目中的嘉賓們都太過嚴肅,像是進行一場古板的考試。與這些高端職場類節目相比,《職來職往》走的是平民路線,在節目規則設置上也更注重娛樂性。把社會熱點與求職、真人秀的節目元素進行巧妙的融合。
首先,《職來職往》中的基本規則是一個求職者面對18個來自不同行業的面試官進行問答,根據獲得認可人數的多少,獲得相應不同的職位,9名以上可以自己挑選百家企業就職,9名以下就只能從在場對自己感興趣的面試官的企業中挑選,全部滅燈者則被淘汰,這樣的規則很有游戲的感覺,體現了娛樂性元素;而且在這個舞臺上,求職成功的幾率要比一對一面試的成功幾率大的多,只要能夠讓18位面試官中的一個人認可自己,就有機會找到工作。可以說,該節目為求職者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
其次,節目中播放的視頻“簡歷”,既展示了求職者的職業理想和人生經歷,又有故事情節和情感內容,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而舞臺上,面試官與求職者“18對1皆站立”的新模式,不僅打破了面試官高高在上、絕對權威的傳統局面,也使兩方更容易在話題上產生碰撞。18名面試官根據自己不同的用人標準,在節目中對選手提出很多尖銳的問題和苛刻的要求,在雙方思想言論交鋒的過程中,社會熱點話題和不同的價值觀會逐一展現出來。就像主持人李響在節目中所說:“這里沒有標準答案,卻有很多真實答案”。
(二)職場達人、職業分析師高調助陣
節目中站在臺上的18位“面試官”,也就是主持人李響口中的“職場達人”,都是經節目組精心挑選和安排的,涵蓋了銷售、行政、人力資源、策劃、設計等多個行業,其中不乏一些青春靚麗的“80”精英。據節目制片人馬浚益介紹,“對于面試官的標準,除了要求其具有個人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受到觀眾歡迎”。確實,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職場達人們,除了在自己職業領域里身經百戰外,更能用犀利的眼光全面掃描求職者的缺點,并一針見血的指出,發表獨到的觀點,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如美國紅帽軟件公司的鄭艷、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唐寧,已經在觀眾中擁有了不少的粉絲。還有北京天啟一方廣告公司媒體部總監馬丁,因在節目中的犀利言語而被網友稱為“犀利哥”,伴隨著節目的曝光,他的微博粉絲已經增加到了5萬,還特別成立了“馬丁幫幫忙”微博粉絲群,每天都要花上3個小時專門回答青年人的求職困惑。可見,他們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大家對于以往職場節目中面試官的傳統印象。
另外,節目中還設有一位“職業分析師”,這個角色的主要作用就是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對求職者給予正確的引導,同時還能夠告訴觀眾們應該如何去求職,讓《職來職往》成為一個求職教材。比如曾多次出現在《職來職往》舞臺上的職業分析師潘力先生,就擁有豐富的人員招聘和團隊領導經驗,他從業20年,歷任國內多家知名企業管理崗位,特別擅長于對年輕員工的激勵和培養。現場他的語言中總是散發著儒雅的氣質,常常給予求職者很好的建議和諄諄教誨。可以說他的存在就像一盞指明燈,讓職場上陷入迷茫無助的求職者看清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職業的方向。
(三)求職嘉賓彰顯個性魅力
《職來職往》開播三個月以來,隨著收視率的提高,節目組對求職嘉賓的選擇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從已播出的15期中看,幾乎每期的5位求職者都各具特色,既有高學歷的名牌高校在校生和拿著洋學歷的海歸,也有老實厚道的技術工人;有不愿接受父母安排而出門奮斗的“富二代”;也有住地下室吃饅頭咸菜的“北漂”;甚至還有久未出門工作的家庭婦女和退居二線再就業的老阿姨等等。這些人物本身就有巨大的話題性,加上節目模式決定了其中娛樂成分大大增加:腳踏實地、眼高手低、狂妄自大、過分謙卑……形形色色的求職心態將原生態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樣的嘉賓設置,改變了以往求職類節目中“參與者多是高學歷,對職位要求十分苛刻,觀眾只能是‘看客”的局面。而在《職來職往》中降低了參與者的門檻,不限年齡和學歷,不僅擴大了受眾群,也增加了節目討論的話題類型。通過不同的求職者所帶來的不同話題,引發大家對社會現實的思考、討論和對自身的反思與再定位。
(四)百強企業打造豪華陣容
為了保證節目的優質職位資源,《職來職往》打造了百強企業聯盟,這在以前的求職類節目中是前所未有的。按照節目規則,只要通過前三輪職場達人的考核,獲得9盞燈以上的選手,就有資格選擇百強企業中的任何一家就職。也就是說,節目中除了18位職場達人帶來的職業選擇外,還有100個企業的職位選擇。那么這些企業之所以給予節目很高的信任,相信與18位面試官的把關是分不開的,他們都是閱人無數的職場達人,能夠獲得其中一半認可的求職者,基本上都是有精英潛質的的人才。《職來職往》百強企業聯盟中不乏寶馬,星巴克這類大型跨國公司,他們提供的高端職業無論從發展的角度和個人待遇上來看都具有很強的誘惑。相信百強企業聯盟也將讓《職來職往》成為求職類節目的標桿。
當然,《職來職往》等一些求職類節目在脫胎換骨重新亮相后,得到很多觀眾的認可,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如有的選手造型怪異,打扮得如同lady gaga;有的選手口若懸河;還有一些選手的自我介紹是一堆大尺度的照片。這些跡象都讓觀眾質疑,他們上節目是為了找工作還是為了出風頭,是在求職還是在做秀?其實,作為一檔電視節目,首先要考慮的是節目的可視性,因此在選擇選手時節目制作人會優先考慮選手的表達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當然也不排除報名參加節目的選手中有部分人是以出鏡為目的的,但我們不應因此排斥有個性的選手出現,因為這正是反映選手最真實的一面。
《職來職往》等求職類節目的出現,使觀眾的視線再度回歸到職場類真人秀節目上,這次觀眾的視線不再放在招聘方身上,而是更多的去關注求職者。這是源于節目真正的面向全民的結果。另外節目現場真實還原面試的經過,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真人秀概念。最后,就像《職來職往》節目口號中說的那樣,相信《職來職往》也會前途寬廣的!
參考文獻:
[1] 尹鴻等.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2] 江蘇衛視官網[OL].http://www.jstv.com,2008-06-28.
[3] 中國日報娛樂報道[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yl,2010- 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