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劼
摘要:公民網絡參政是網絡背景下我國公民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我國公民意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社分離趨勢的加強以及民主制度的日益完善而覺醒,這正是公民網絡參政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公民網絡參政作為公民非制度性訴求的一種新興路徑,是彰顯我國公民意識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因此,推動政府重視公民網絡參政,積極引導公民這種非制度性參與,并逐漸將其納入制度化軌道,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一個重要而深遠的方向。
關鍵詞:新傳媒技術;公民網絡參政;公民意識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103-02
隨著網絡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我國網民數量的增加,網絡已經逐漸成為政治活動的長效平臺。在網絡時代,公民政治參與權的行使將不僅僅限于“投票政治”。通過網絡,公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并以多種方式及時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參與決策。2010年兩會召開期間,共有5千萬網民訪問了13家萬瑞數據全流量監測的“兩會專題”,帶來了3.37億的頁面瀏覽量。[1]同時,網友們通過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介與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交流互動,獻言建策。網絡的發展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沖擊著傳統的政治參與模式,給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新時代正在到來。
一、網絡背景下的公民政治參與概述
目前,隨著我國多元社會結構的逐步形成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不同社會利益群體和個體政治需求的變化,“公民政治參與”已經成為我國政治發展過程中人們所關注的重要內容。一般來說,政治參與就是普通民眾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影響政府的決定或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2]投票、信訪、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等是傳統政治參與的主要形式。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公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行使也有了現實的技術基礎。在此基礎上,本文認為網絡參政是指公民以虛擬的網民身份通過互聯網發表政治主張、政治意愿,從而影響和推動政府決策以及監督行政活動,是一種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決定、與政治活動相關的參與行為。
網絡政治參與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正在向縱深方向發展,在當代中國,網民主要通過網絡社區、網絡社團、網絡論壇、博客、微博等網絡空間進行政治表達、溝通、交流或辯論,形成網絡公共輿論來影響政府的決策或行為。在眾多網絡參政工具中,微博客以其獨有的“低門檻”孕育了問政的土壤,迎合了當代網民的快節奏生活方式,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在剛剛過去的2010兩會中成為公民網絡問政的新渠道。去年兩會,代表委員們在各大門戶網站上開通微博,曬出自己的提案和建議,同時第一時間發布自己的所見所聞,與自己的“粉絲”們實時互動。據報道,在門戶網站新浪開通微博的有20位人大代表、27位政協委員,在人民網開通微博的代表委員有40位。互聯網正在成為我國公民表達意見、評論時事、釋放情緒的一個重要渠道,其對政府行為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
二、公民網絡參政的內在動力:公民意識的覺醒
(一)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中國公民意識覺醒的經濟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的存在方式、生產方式和主體的實踐方式對于主體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人與人的相互依賴,在此條件下,人無法擺脫對自然力量的依賴,更不能掌控自身的命運。正是由于缺乏主體性意識,他們必然會表現為一個非主體性的價值自我。而倡導獨立、自由和平等精神的市場經濟,打破了這樣一種依賴,催生了人的獨立人格,使人產生了價值感和尊嚴感。這樣就突破了臣民人格的束縛,激發了人們獨立自主的意識,從而為公民意識的形成提供重要的基礎。[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90年代初期,黨中央確立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方針,這標志著我國開始實現從非市場經濟社會向市場經濟社會的過渡。進入90年代以后,以建立“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目標的國有經濟體制改革開始廣泛開展。體制改革后雖然仍有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未得到解決,但這場改革促使著我國的市場體系、市場制度、市場機制從無到有,日趨完善,為公民意識覺醒孕育了成長的環境和土壤。
(二)政社分化是中國公民意識覺醒的社會結構基礎
“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被意識到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實際生活過程”,因此,“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4]因此,客觀世界以及人同外部世界的相互聯系直接規定了意識的內容。公民意識也是這么生成的,它是公民對自己與國家社會關系的一種角色認知,以及其在社會中的政治地位的感知。因而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分化而產生的二元社會結構是公民意識產生和存在的客觀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公民由臣民轉化而來,臣民文化由公民文化而取代,臣民社會轉變為公民社會,并最終實現了公民社會人的解放。經過近30年的政治體制改革,我國政治國家和公民社會已有分離的趨勢:各種社會組織大量出現,并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治利益主體多樣化并且其自主權在不斷擴大;政府的職能明確化、規范化,同時國家的權力也開始被清晰界定。這一切使得社會資源的整合和重組情況大大改善,傳統的政治國家和公民社會合二為一的一體化模式正在向相對分離的二元結構轉變,而這種轉變正在孕育出公民社會的一般特征,為我國公民意識的覺醒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三)民主政治是公民意識覺醒的制度保障
羅爾斯說過,社會的制度形式影響著社會成員,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他們成為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公民意識作為一種社會價值理念和社會精神形態,它根源于社會的制度和物質基礎,是在憲政體制下形成的普遍的民主意識。朱學勤先生認為公民意識源于近代憲政,“它有兩層含義,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他是民眾對于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和監督;當民眾側身面對公共領域時,他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和積極參與。”[5]換言之,公民意識的形成既要有公民的主體意識,又要有公共權力為基礎,也就是說,公民參政的內容、方式、渠道等必須具有相應的制度保障。在民主的規范和信念的支撐下,民主制度內含的制度價值就會逐步內化為公民意識。自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以來,人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黨內民主制度等各民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為社會的民主訴求提供了多樣的渠道,也為我國公民意識的覺醒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公民非制度性參與的新興路徑:公民網絡參政
近幾年來,隨著改革力度的加強和社會矛盾的激化,涉及公眾利益和公共安全的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圍繞這些問題,公民的參與意識普遍開始覺醒,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其中公共知識分子開始通過新興的傳媒技術演化其公共性,擔任理性的“意見領袖”角色。這些被表達的意見和公共討論推動了政府部門的決策回應。但是,中國正處于轉型時代,政府的公權力與公民言論自由權利之間存在頻繁的、持續的博弈,并且由于政治經濟等因素,在現實中往往是“兩敗俱傷”的“負和博弈”。2006年的“彭水詩案”便是這樣一例典型的“負和博弈”——當地政府濫用公權使其執政能力遭受質疑,同時又造成“寒蟬效應”,致使當地民眾“人人自危”乃至“沒人敢對政府說三道四”。總的來說,我國公民的非制度性參與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1)政府濫用公權力打壓,如“彭水詩案”;(2)成本高,見效慢。如各地的上訪,公民往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3)人民和政府的直接有效溝通不順暢,公民無法向政府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而另一方面,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一些公民采取了帶有暴力、違法性質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以期挑戰政府,例如宜黃自焚案。在新傳媒技術的支持下,網絡社會對這些事件給予極大的關注,并迅速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讓紙再也包不住火,讓政府不得不正面回應這些問題并給出解決辦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公民網絡參政作為一種新的公民參與手段,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成為公民非制度性訴求的一條蹊徑。
“孫志剛事件”是我國公民網絡參政較為成功的一個例子。2003年,剛從大學畢業兩年的孫志剛,被強行送往廣州收容遣送中轉站,并于當晚“因病”被送往收容人員救治站后,遭遇“病友”毆打不治身亡。事件發生后,“西祠胡同”的一篇帖子聲稱自己同學莫名其妙地死在了廣州,引起網友關注。隨著記者對該事件始末進行了報道,孫志剛的死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從網絡焦點變成了社會焦點,有些知識分子通過網絡公開發表自己對收容遣送條例的質疑和建議。之后,政府對此案件迅速作出回應,18名涉案者被全部抓捕歸案,同時國務院也通過了關于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的處理辦法。經網絡的關注和回應,這起社會黑暗事件立即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焦點事件”。從普通民眾發表網絡評論,到學者上書全國人大,再到法律專家提起議案,公眾參與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最終使得一部已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陳規舊法被廢止。
四、結 語
可以說,隨著國家領導人對網絡輿情的重視,公民網絡參政是新媒體背景下擴大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一個最佳突破口。但中國的公民網絡參政還剛剛起步,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作為公民意識非制度訴求的一種新興渠道,其隱在的暴力性和破壞性也是需要警醒的。政府應該及時關注和回應重大的網絡輿情,并在時機成熟時將其逐步納入制度性渠道。從這個意義上講,公民網絡參政是對公民訴求權利最有力的捍衛,也是對公民意識覺醒的最佳注解。
參考文獻:
[1] 萬瑞.2010年全國兩會互聯網傳播效果報告[J].青年記者,2010(10).
[2] 楊廣斌.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 李海青.法的信仰一種政治哲學的分析[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0.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朱學勤.公民意識.書齋里的革命:朱學勤文選[M].吉林:長春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