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姝晉
摘要:制播分離這個概念是一個老話題,最早源自于英國。由于它有助于促進電視媒體的市場化和節目生產的專業化,在世界各國迅速推廣并成為一種潮流。制播分離的含義在學術界基本已經達成一致,即電臺和電視臺只需要制作新聞類節目和時政類節目,將其他類節目的制作交給不同的制作公司制作。電臺和電視臺只需要負責節目的審查、編排和播出即可。
關鍵詞:制播分離;制度;電視欄目
中圖分類號:G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114-02
一、引 言
2009年下半年,上海率先實施廣播電視制播分離,上海文廣集團正式轉企,改制為上海廣播電視臺與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公司。這標志著以整體實施制播分離為核心的廣播電視改革拉開帷幕。制播分離的成功推行標識著我國電視業的大變革,它促使我國傳媒領域的進一步開放,有助于電視媒體的市場化進程。
二、制播分離的模式
從現有國內電視實踐看,制播分離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
(一)欄目承包制
主要指電視臺出讓時間,以欄目制片人為核心的自主經營模式,欄目制片人可以是臺內人員也可以是臺外人員,而制片人擁有對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高度自主權利,主要負責欄目制作相關的業務甚至包括廣告經營,自負盈虧的模式。這種模式表現為資源置換型。如中央電視臺的《贏在中國》和《歡樂家庭》就屬于這種類型。
(二)節目購買型
主要指由節目制作機構制作節目,電視臺購買獲得節目的播出權,這種模式下電視臺仍然負責廣告經營。這種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為電視臺不用進行前期的市場調研和策劃,不用耗費前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但是節目的版權歸屬于節目制作機構。現在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屬于這種類型。
(三)全頻道的制播分離
主要是指頻道的專業化。由電視臺和相關制作機構共同策劃投資、聯合制作節目并且分享節目版權的運作模式。電視臺可以投入部分節目制作經費,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廣告時段由制作公司經營,雙方共同對節目進行審查后播出。其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頻道被一家電視制作公司承包之后,吸引了大量資金的投入,營造出空間來對整個頻道實施了整體的改造、整合和全新的包裝。目前看來,這一運作較為成功。
(四)整體的制播分離型
這方面的代表是“上海文廣突破”。將頻道管理、內容宣傳和編輯、播出管控以及新聞節目制作等部分核心宣傳業務保留事業體制;同時,將政策允許制播分離的節目制作和廣告經營業務從事業體制中剝離轉企。從而實現文廣傳媒機構的內容制作市場化和產業化。
三、制播分離的重要性
我們國家進行制播分離改革以來,業界對于實行制播分離的必要性基本都達成了統一的認識,制播分離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制播分離可以促進競爭,豐富節目來源,提高節目的質量
制播分離的產生,是中國電視產業化和規模化的必然選擇。制播分離,引入競爭,引導優勝劣汰,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為電視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表現在:首先,制播分離極大的豐富了節目的來源,制播分離打破了以往的自產自銷的格局,完全將節目制作投向市場,極大的豐富了節目的內容和數量。其次,制播分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電視臺在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的經濟風險。完全使用社會制作力量,減少了制作電視節目的成本開支。最后,制播分離提高了節目的質量。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音視頻的傳播媒介會越來越廣,因此節目的內容特別是高質量的內容會備受青睞,其價值也會越來越高。由于制播分離的模式完全市場化,引起激烈競爭的同時必然會導致節目質量的迅速提高。
(二)制播分離可以拓寬融資渠道,引進社會資本,解決財力的不足
盡管作為播出機構的電視臺無法直接上市,但電視臺可以采用與外部資金聯合成立文化傳媒公司等多種方式進行融資,引進資本,擴大自身的發展空間。實行制播分離,有助于解決自身財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融資方式,創造新的方式。而電視業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市場,擁有廣闊的前景,一旦與社會資本融合,將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
(三)制播分離可以降低電視臺的成本,遏制浪費,促進電視行業規模化
在現有規模下的電視臺運營,幾乎都是為了播出而生產節目,而且這些節目一次性播出的比例很高,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但是這些一次性的節目電視臺只需要擁有播出權就可以了,并不用刻意去追求這類一次性節目的版權。制播分離的出現直接給電視臺帶來了機會,電視臺可以從節目交易市場上挑選自己需要的節目,減少浪費的同時也顯著降低了電視臺的成本。制播分離在促進中國電視節目制造業繁榮的同時,也會促進節目版權貿易越來越頻繁,促進中國電視行業科學化、專業化和規模化。
四、制播分離存在的問題
盡管制播分離的必要性如此顯著,制播分離制度若想在中國電視行業內全面推行,還存在諸多困難。
(一)人員的身份轉換問題
長期以來,各級電視臺都是政府財政供給的事業單位體制,電視臺的員工除了部分招聘外都是有編制的國家正式員工。實施制播分離,電視臺要把非新聞類的節目制作推向社會,而新聞部門和節目編排播出部門仍然享有事業單位待遇,這種變革顯然會涉及到人員的身份轉換問題。無論是將節目制作部門分離出去還是將其改為公司制,都勢必涉及到人員的利益分配問題,顯然阻力很大。
(二)分離出來的節目制作公司的實力過于弱小,短期內難以發展壯大
分離出來的節目制作公司必須得面對的問題就是節目的存活問題。欄目市場化后相對于播出平臺而言是處于弱勢地位。缺乏經濟實力和缺乏專業人才是制作公司的兩大硬傷,這兩點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獨立制片公司的發展。由于缺乏資金及電視專業人才,制片公司很難制作出精彩的、優秀的節目,沒有好的節目供給,自然難以在市場上立足;由于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制片公司也絕不敢貿然地投入大量資金去制作精品節目。
(三)缺乏有序的節目交易市場
對于制作方來說,節目制作能力的發展必須依賴一個基本近乎常態化的節目交易市場,但是我國的節目交易只能通過交易會和廣博會等方式進行,方式和渠道比較單一,節目貿易市場化活躍程度很低,并且很多電視臺自己生產的節目只能在自己的臺內播出,很難推向市場。對于實行制播分離的電視臺,如果沒有足夠的電視節目可以選擇,沒有相對穩定的節目來源,那么要保證節目質量甚至是正常播出都是不可能的。
五、制播分離的改革
廣播電視制播分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其他相應的機制和體系配合,通過對現有我國制播分離道路上所遇到困難的深刻思考,筆者認為整體上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盡快明確節目制作市場的政策法規,培育新型市場主體
從制播分離的改革來看,政策可謂是越來越開放。但是節目制作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顯得相當滯后,并且制播分離政策大多是以暫行性或者內部文件的形式下發,政策的不確定性直接導致了投資的巨大風險,不利于我國電視節目制作市場的發展。因此應盡快提供宏觀的政策環境,明確相關法律法規的細則。在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方面,應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降低節目制作市場準入門檻,結合國家扶持發展創意產業的相關政策,對節目制作主體實行激勵措施,以公開穩健的政策來培育節目制作市場。
(二)完善電視媒體機構內部自身管理制度
電視媒體機構內部的傳統人事制度已經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制播分離的有效發展。因此必須對電視媒體機構內部的管理制度進行改革,促進電視媒體健康積極的發展。具體的舉措主要有:打破電視臺事業性質的限制,實行全員聘用,量才錄用,建立定期的工作考核制度和完善的激勵機制。電視臺員工的身份轉換問題,應伴隨著頻道或者欄目市場化運營一步步來,切忌為了分離而分離。
(三)完善節目交易市場
規范和加強節目交易市場,保證節目交易公平公正, 制定科學合理的定價機制,并對定價機制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公平有序的節目交易市場。首先第一步應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電視節目版權信息及相關知識產權,保證電視節目制作方的合法利益。其次要加快公共交易平臺的建設,促進電視節目交易市場的繁榮,如建設節目代銷代理公司,舉辦電視節目交易會,開設網上交易平臺等。最后政府應該整合供需雙方的資源,達成雙方信息的對稱,形成一個統一有序的節目交易市場。
(四)建立科學的節目質量評估體系
以往的節目質量評估體系完全依賴于收視率,收視率作為一種單一的工具,本身就具有不科學性。應建立一種靈活多樣的評估體系,綜合收視率、觀眾滿意度調查、專家評價指標和成本指標等內容。其中,專家評價指標是指從領導和專家的角度出發,對節目質量進行評價的一個指標,其內容包括政治導向和內容的專業化程度。對于不同的節目,其各項指標的比重也應該有所不同。
制播分離改革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廣播電視的制播分離是一個長期的產業化和系統化的工程,包含了廣播電視的節目生產制度和廣播電視臺內部的制度改革,由于其自身原因造就了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現在制播分離已經在我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雖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我們一定要堅持這條道路堅定不移的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