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摘要:這篇論文圍繞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魯豫有約》、《冷暖人生》等訪談節目,分析其談話方式和主持風格體現出的不同的采訪特征,對這些特征的分析能夠為當下談話類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鑒,有利于訪談類節目的發展。
關鍵詞:鳳凰衛視;訪談類節目;采訪特征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125-02
一、引 言
訪談類節目作為一種與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極具真實感的節目形態,在西方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1954年美國NBC推出《今夜》節目,開了電視訪談類節目的先河。20世紀90年代初,電視訪談類節目開始登陸我國電視熒屏,1996年3月6日開播的《實話實說》,開辟了人際交流的新空間,成為全國影響最大的訪談類節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訪談類節目在我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興盛起來。在各地電視臺的訪談類節目紛紛涌現,在全國所有衛視均有訪談類節目的情況下,香港鳳凰衛視訪談類節目的收視率依然居高不下,樹立了國內訪談類節目的大哥地位。
鳳凰衛視自1996年3月31日正式啟播至今,歷經十幾年的風雨歷程,從單一的頻道擴展成為多頻道的衛星電視平臺,網絡覆蓋了亞太、歐美、北非7.5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華人受眾最廣泛的華語衛星電視。究其成功原因,不僅有決策者精準的定位和工作人員共同的努力,更多的來自于它旗下眾多精品訪談類欄目的支撐和依托。從《風云對話》、《一虎一席談》到《魯豫有約》、《鏘鏘三人行》、《冷暖人生》等,不管是新聞性、社會性的熱點話題,還是情感類、人物類話題節目在觀眾中都是有口皆碑的。低成本、高品質的訪談節目讓鳳凰衛視異軍突起。
縱觀鳳凰衛視的訪談類節目,大都是一張桌子,幾把椅子,幾位嘉賓,大家坐在一起談上幾十分鐘、半個小時,一套節目就可以錄制完了,比起拍紀錄片、專題片省錢省時的多。鳳凰衛視的副總裁王紀言曾肯定的承認,鳳凰衛視一半以上的談話節目直接成本投入幾乎為零,甚至可以說是零成本運作,但收益卻十分巨大。[1]這類訪談類節目的特點通常是主持人以記者的身份在演播室就某一新聞事件或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對有關人士所進行的訪問談話,是對新聞事實和問題進行深入報道的電視評論形式。
有人說當你一天無聊地十次打開電視機時,只要調到的是鳳凰衛視的節目,基本可以說看到的都是訪談類節目。鳳凰衛視訪談類節目的采訪方式各具特色,從節目的定位、選題以及嘉賓的選擇,到主持人的采訪風格,無不彰顯了各訪談節目的魅力,也影響著鳳凰衛視訪談類節目的采訪特征。
二、訪談類節目采訪特征分析
采訪,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有具體要求,自覺認識客觀事物的活動。這是一個特殊的調查研究過程,目的是為了進行大眾傳播。訪談類節目的采訪與一般的新聞采訪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因此,必然要遵循新聞采訪的基本原則,擁有新聞采訪的特征:新聞性,時效性,廣泛性等。但是,電子傳媒的特性把作為采訪者的主持人與采訪對象直接推到了接受者的面前,使受眾能夠耳聞目睹采訪的現場過程,由此也就形成了談話方式中的采訪特征。
(一)談話方式中的采訪特征
阮次山所主持的《風云對話》是一檔新聞類的訪談節目。觀眾對此節目的評價是:“政治本是很枯燥的東西,但阮次山卻能把它們講的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讀起來就像在看武俠小說一樣精彩。”阮次山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他以“輕松式”的話題解讀方式,把政治上的嚴肅與沉重消解在輕松活躍的聊天氣氛之中。正如美國學者斯蒂芬森指出的:“快樂的交流是沒有目的的,非功利性的。游戲式的語言交流往往是一種精神需要。”[2]這就是他的采訪特征。而相對于這種“輕松式”的解讀方式,《一虎一席談》則采用“辯論式”的訪談方式。
《一虎一席談》關注的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眾生百態,給予了觀眾更多的發言權。不少電視從業者在看完《一虎一席談》之后,突然發現訪談節目原來還可以這么辦。雖然訪談節目未必一定要采用辯論的形式,但毋庸置疑的是,辯論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形式。《一虎一席談》的選題都是一些社會上的新現象和新觀點,話題本身的豐富性就決定各方必是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其次,辯論設置好了對峙,話語必然要交鋒,在這個過程中,嘉賓被激發出無窮的潛力,從而出現了熱烈的辯論氛圍。電視機前的觀眾注意力會大大增強,尋找和自己立場呼應的一方,也與和自己觀點相悖的一方進行辯駁,這些設置都增加了節目的戲劇性。
除了《風云對話》的“輕松式”訪談方式和《一虎一席談》“辯論式”的訪談方式,還有一種“漫談式”的訪談方式。比如以情感、人物、娛樂為話題的《魯豫有約》。正如這個節目打出的口號“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魯豫有約》每期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不管是從尋訪昔日的英雄和特殊經歷的人物,一起見證歷史、思索人生的角度,還是曾經接受過《魯豫有約》訪談的嘉賓人物,都需要讓被訪問者可以讓自己的思緒在很平緩的狀態下,在與主持人交談的過程中,對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往事進行很好的回憶,給觀眾一種對人性的思考。因此,《魯豫有約》很注重訪談環境的縈繞,經常選擇一些環境優雅的地方,要求主持人給被訪問者營造一種輕松的談話方式,魯豫便以這種清新自然的“漫談式”姿態打動被訪問者,走入嘉賓的內心世界。
不管是阮次山的“輕松式”,胡一虎的“辯論式”,還是陳魯豫的“漫談式”,他們都有一個相似點,就是隨性。根據自己所主持節目的定位,以及話題和嘉賓,將訪談盡量做到隨意、通俗、簡單,這也許就是鳳凰衛視所有訪談類節目的采訪中都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另外,鳳凰衛視所有訪談類節目都蘊含了每位主持人自己的風格特征,主持人的主持和主持人對話題的引領對一檔節目來說是必不可缺、必不可少的。因此鳳凰衛視訪談類節目的采訪特征也必然受到主持人風格的影響。
(二)主持風格中的采訪特征
人物訪談是一種對話式的人際交流。訪談要能夠自然流暢、深入地進行,雙方必須有“共同感興趣的信息符號”。由于即興談話的不可預知性,主持人在談話中的引導、控制作用,無不清楚的說明主持人在談話節目中的核心地位和靈魂作用。因此有人說“談話節目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持人節目”。[2]所以主持人本身所具有的風格特征也影響著訪談節目中的采訪。
鳳凰衛視的訪談節目,都是為各主持人量身打造的。《一虎一席談》中,胡一虎用他的真誠,創造了真誠的談話氣氛;他的激情,也有效感染了現場參與的人。“好的傾聽意味著:有效的思考,有效的解釋,有效的評價他人的意義”。[2]除了這些之外,胡一虎最重要的能力在于現場控制力,能夠在傾聽中尋找亮點,并且有合適的表達技巧。胡一虎說:“我覺得把一個火爆的話題炒熱并不是一個了不起的主持人,而是在一個冷僻的話題中如何煽風點火,如何幫助觀眾點燃熱情,還要讓觀眾覺得這個冷僻話題背后是有含義的,這才是一個了不起的主持人。”[3]正是這種能力,把現場變成了一個熱烈的客廳式談話場。
真實的情感演繹真實的故事,要使訪談對象說出心里話,需要訪談者推誠相見,以心換心,創設自然、真誠、融洽的話語環境。《魯豫有約》始終秉承人文關懷的精神,以平視的角度和每位嘉賓真誠交流,尤其在與有爭議的人物談話時,主持人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哪怕提及無法回避的往事,也盡量用委婉的語言和方式來表達,這也是發自內心的對人的尊重和關懷。[4]另外,作為主持人的魯豫在節目中大量的時間是傾聽。這與時下不少談話節目主持人的滔滔不絕、喋喋不休形成了鮮明對照。魯豫正是通過她傾聽的藝術和恰到好處的追問使被訪者暢所欲言,推動談話的深入開展使受眾為被訪者的肺腑之言所打動。
同樣是鳳凰衛視的訪談節目,陳曉楠主持的《冷暖人生》則更注重人文主義的理念。它零距離地走進弱勢群體,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探詢人的心靈與情感世界,呼喚公平與公正,很好地擔負起了“媒介構建社會”的責任,具有強烈的現代人文意識和平民情結。陳曉楠就像是被訪者的知心朋友,為他們分擔憂愁。嘉賓就像找到了最佳的傾聽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尤其是內心的惆悵說出來,讓自己的朋友分擔。
不管是胡一虎的《一虎一席談》,陳魯豫的《魯豫有約》,還是陳曉楠的《冷暖人生》,都有其共同的一個重要特征:傾聽。他們每一個主持人在采訪過程中都很會“傾聽”,主持人的耐心傾聽使其得以提出精彩的問題,精彩的問題又引出了同樣精彩的回答,從而形成一種互動局面,達到一種良性循環,使其節目獲得成功。
三、結 語
鳳凰衛視的當家人劉長樂說:“我想鳳凰受歡迎和鳳凰的節目質量有很大關系,而鳳凰的節目質量又與人性化的節目表現形態,個性化的節目表現形式是密切相關的。過去,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是非常強調千人一面,而鳳凰強調一人一面,張揚個性的特色。”[5]鳳凰衛視的各個訪談節目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和采訪特征,張揚著每一位訪談節目主持人自己的個性。但同時又具備了相似點,比如隨意性,直接性,現場性。每一檔的訪談節目都是將采訪與主持融為一體,主持人與采訪對象以平等交流的方式進行談話,使得彼此不容易產生距離。這是一種人際間自然地面對面談話的方式,更貼近生活,融入大眾。鳳凰衛視的訪談節目,不僅傳遞出一種個性化的節目特色,還傳遞出了人文主義的關懷。這些不僅得到了觀眾們的認可,也得到了行業中的專家和媒體人的認同和關注。因此鳳凰衛視是成功的,而鳳凰衛視的訪談節目也因此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
參考文獻:
[1] 錢芙蓉,謝許瑒“電視談話節目”暢銷的原因[J].新聞愛好者,2005(8).
[2] 彭小萍.談鳳凰衛視脫口秀欄目的特點[J].考試周刊,2007(35).
[3] 齊蔚霞.展示主持風采 彰顯談話魅力—解讀一虎一席談成功之道[J].傳媒,2007 (10).
[4] 楊衛華.電視談話節目的安身立命之策—以魯豫有約為例[J].青年記者,2007(5).
[5] 何潤光.新聞之外的又一“殺手锏”—談談鳳凰專題節目的影響力[OL]. http://img.phoenixtv.com/image200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