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廷有
摘要:針對電視專題片編輯中如何把握節奏感的問題, 采用理論分析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專題片節奏形成和節奏感的表現進行了分析,并從專題片內在節奏和外在節奏的把握角度進行了論述,提出如何在專題片編輯中把握好節奏感,對提高專題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意義.
關鍵詞:電視專題片;內在節奏;外在節奏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133-02
隨著電視節目的豐富多彩,專題片要想吸引住觀眾的眼球,充分表達主題思想,起到宣傳、教育和鼓舞人心的作用,已不能簡單地滿足于內容的表述清楚,而要越來越注重節目內涵表現形式的藝術性,和諧的視覺和聽覺節奏感的把握,片子表現的張弛有度,章節段落的錯落有致,有助于節目的內容表現和增加受眾的觀看欲望。把握好專題片節奏感的表現,是后期編輯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
專題片節奏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從其性質上而言,可以把一部專題片的節奏分為兩大類,一是內在節奏,是由專題片的主題和表述內容決定的,即敘述性節奏;另一類是外在節奏,是通過電視造型表現手段產生的節奏,它包括攝像機的運動,畫面內主體的運動、鏡頭剪輯組接、音樂以及轉場特效的應用等因素形成的節奏,即造型節奏”。 [1]控制好外在節奏能直接影響到內在節奏的形成,一部成功的專題片也必定是合理地把握好內在節奏和外在節奏的和諧統一。
一、內在節奏感的把握
“在影片內容敘述中,情節的內部沖突、人物情緒、故事起伏等引起的受眾內心感受的變化而形成的節奏,稱之為內在節奏”。電視專題片的內在節奏主要表現為事件發展的內部情緒和沖突的節奏,它是一種內在觀念形態,只有通過審美的知覺去感知。每一部專題片都有一個表述的主題內容,編輯通過對片子的主題思想和結構安排,都會有產生一個大致的總體預期效果和表述節奏?!皬娘L格上電視專題片可分為:紀實性專題片、寫意性專題片和寫實綜合性專題片”,[2]風格的不同就應運用不同的節奏來表現。如:紀實性專題片《中華之劍》,該片反映的是中國邊界線上的緊張、剌激的各種緝毒戰斗案例,所以每集內在節奏都設計的比較快;而寫意性專題片:中央電視臺攝制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型文獻專題片——《輝煌六十年》,全片的總體節奏就設計的比較舒緩,流暢;寫實綜合的電視專題片《大京九》,以京九鐵路建設為主線,全方位地反映了京九鐵路建設的光輝業績,既有緊張的工程決戰場面的快節奏,又有抒情、動人情懷故事的舒緩,流暢的慢節奏,節奏的張弛有度,提升了影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內在節奏的確定是對專題片總體節奏感的定調,會直接影響到片子結構和外在節奏的設計風格,是全片節奏感設計的基礎和靈魂。編導對片子的內在節奏的把握,是從文字腳本的文字節奏和拍攝環節的鏡頭運用節奏開始的。
二、外在節奏感的把握
“由視覺、聽覺元素直接作用于觀眾的感官,使觀眾的心理情緒形成有規律性的變化而產生的節奏,我們稱之為外在節奏”。電視專題片外在節奏產生的節奏路線是由視覺節奏和聽覺節奏共同作用在兩個坐標軸而在觀眾心理產生的情緒變化的曲線。
(一)對視覺節奏的把握
電視專題片視覺節奏的產生主要依賴于鏡頭的內部與外部運動、畫面組接和蒙太奇剪接形成。
1.鏡頭內部運動對節奏感的影響
鏡頭內部運動是由鏡頭內人物或物體的運動、色彩、構圖的變化而形成;主體運動的速度、方向、幅度、方式都會對視覺節奏產生明顯的影響。通常情況下,主體運動速度快,節奏感就快;同向主體動作順勢剪輯,節奏相對流暢平穩,反向主體動作交錯剪輯,會產生跳躍,節奏感就活躍。圖像色彩從冷色調轉向曖色調會產生快樂和幸福感,反之,就會使節奏慢下來。
2.鏡頭外部運動對節奏影響
鏡頭外部運動包括攝像機鏡頭的推、拉、搖、移、跟、甩、升、降等運動形式。無論被攝主體是處于運動還是靜止狀態,攝像機都可以通過自身的運動使時間和空間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之中,同時鏡頭的運動也必然會帶動景別、構圖等諸多造型手段的變化,從而會對畫面節奏產生影響,專題片對不同形式的鏡頭運動的運用,是以鏡頭要表現內容情境設計的,按照畫面主體的需要和景別特征采用不同的速度,速度的快慢變化就形成了人們對影片視覺的外部節奏感。例如急推鏡頭可產生向前、緊迫、強烈的感覺,形成急促的節奏感,慢推鏡頭,使人感到柔和向前、變化含蓄和層次鮮明,具有舒緩的節奏感。急拉鏡頭也能造成較強烈的節奏感。甩鏡頭,從一個被攝對象急速搖拍到另一個角度對象上,鏡頭運動的靜止—運動—靜止,畫面的清晰—模糊—清晰的變化會產生間歇式的運動節奏,也用于表現時間和空間的飛逝。對鏡頭外部運動節奏感的把握,是對專題片故事敘述語境的動詞描述,易于對鏡頭內部運動情景的加速或減緩節奏感的形成。
3.畫面組接對節奏的影響
“節奏是從鏡頭按不同的長度(對于觀眾來說,這就是同時取決于鏡頭的實際長度和動人程度不同的戲劇內容的時間延續感)和幅度(即心理沖擊,景愈近,沖擊愈大)關系將鏡頭連接起來中產生的?!盵3]一部電視專題片是由許多鏡頭剪輯而成的,節目中的每一處畫面組接,相當于音樂中的旋律或韻腳,相似于漢字語境中的標點符號,畫面組接的長與短、快與慢相似于語法中的逗號、頓號、分號和句號的作用,長鏡頭在語感上相似于分號或句號;短鏡頭相似于逗號、頓號。一個鏡頭使用的時間越短,節奏越快;畫面停留時間越長,節奏越慢。同時畫面組接的節奏與畫面景別也有直接的關系。景別可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景別中的信息量是鏡頭停留時間的主要決定因素,遠景、全景鏡頭畫面內容較為豐富,觀眾需要一定時間感知畫面信息,停留時間長一些,景別小的信息量少,鏡頭停留的時間短一些,畫面組接時切不可冗長拖沓,如果掌握不好各景別的停留時間,片子就會顯得條理不清,會破壞觀眾應有的節奏感。通過景別的大小組合來調節視覺節奏,是打開視覺空間,調整觀眾視覺重心,轉換視覺節奏的方式,是專題片控制視覺節奏常用的一種手段。
4.蒙太奇剪輯對節奏感的影響
影視蒙太奇是一種畫面的剪輯方式和畫面組接結構。在專題片中,利用敘述蒙太奇和表現蒙太奇語句,根據事件及情節發展的“輕重緩急”,形成有起有落、張弛有度的剪輯節奏,通過鏡頭、場面、段落的切換與組接,對素材進行選擇和取舍,以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對鏡頭剪輯的控制,是營造外部節奏的重要手段。電影理論家馬賽爾?馬爾丹曾指出,“一般說來,長鏡頭的節奏緩慢,或者使人感到壓抑,或者在感覺上達到同自然的結合等等。相反,大部分情感下,短鏡頭(或閃現鏡頭),常營造一種快速的、沖動的、活潑的、易成悲劇的節奏,產生的效果是憤怒、速度、極大的活力、力量、劇烈的沖擊等等”。[4]利用蒙太奇的思維方式,通過對專題片從語句、段落到全片進行素材剪接,可以形成段落節奏和全片節奏的基本結構,鏡頭轉換的剪輯率快慢直接會影響到影片的節奏,在剪輯時,也要注意:一是段落的剪輯節奏要與片子的總體節奏相吻合與匹配;二是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節奏變化要適當,變化過快或過慢都會給觀眾心理上產生不適應的感覺。
總之,一部專題片的剪輯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主題思想是否表達的清楚,鏡頭組接是否流暢,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對剪輯節奏的把握。
(二)對聽覺節奏的把握
聽覺節奏是由解說、音樂、效果聲形成的,主要是通過解說的修辭,音樂節拍,聲音特效等實現。解說的風格和音樂節拍的選擇是以專題片內容為基礎的,是對片子視覺節奏的補充和情緒的烘托,因此在給專題片配音、配樂時,要把握好解說詞的服務性,解釋、補充作用,配樂節拍要起到烘托主題的效果,但不要以配樂的節奏來控制和代替節目的內容節奏,使受眾產生喧賓奪主的感覺;也不要因為解說和配樂的零碎或風格不同使受眾對主題理解偏離,解說、配樂和特效聲的使用一定要和主題內容敘述和拍,風格一致,好的解說和配樂會使片子主題更突出,內容敘述具有明顯的章節和段落感,合理地對解說詞、音樂和效果聲節拍的把握,不僅可產生和諧的韻率,形成節奏,而且會通過音樂特有的屬性,感動觀眾的心靈而使觀眾產生共鳴和想象力。
三、內在與外在節奏要統一和諧
專題片整體節奏感的形成是由內在節奏和外在節奏共同作用產生的,內在節奏提供了專題片所表現主題和內容敘述的節奏因素,而要使這些因素被受眾所感知,則必須通過外在節奏來表現,這就要求內在節奏與外在節奏的統一和諧。內在節奏是為外在節奏的變化提供依據,外在節奏的變化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內部節奏,二者只有相輔相成,互為烘托,才能使整體節奏保持流暢、和諧統一。內、外節奏的不和諧,甚至節奏相抵觸,不但不能很好地表現主題思想,而且會使會內容與形式分離,削弱專題思想的表達。因此,對內在節奏和外在節奏的設計和把握是一部成功專題片的關鍵環節。但也應指出節奏設計固然重要,但不要為設計節奏而忽視內容的需求,要達到和
諧自然,意趣天成的效果。
四、結 語
對于電視編導和編輯而言,專題片節奏的把握是片子成功的一個關鍵性環節。對節奏感的把握是編輯對片子訴求的深層次、高水平的思考和追求。不論是總體節奏還是段落具體節奏,不論是內在節奏還是外在節奏,對節奏的設計和構成所表現出來的視聽效果韻律都是為主題訴求服務的,和諧節奏感的形成是提高專題片的賞析水平,愉悅受眾的重要手段。如今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對于電視節目,特別是專題片能坐下來欣賞,除了對節目內容的關注外,更多的是能通過節目所反映出來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傳達主題內容。這就要求電視節目編輯從業人員更加地觀注對專題片的藝術表現和節奏感的把握,提高專題片的藝術觀賞水平,來滿足受眾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王德成.略談電視紀錄片的節奏[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4).
[2] 張巖.影視剪輯節奏的表現形式探究[J].新聞與傳播,2009(8).
[3] (法)馬賽爾?馬爾丹.電影語言[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
[4] 傅正義.實用影視剪輯技巧[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