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
我國高職院校在實際辦學過程中,“職業性”傾向明顯,“高教性”體現不足,而“高教性”是高職教育的內容與本體,反映高職教育的本質內涵。因此,必須正確處理“職業性”與“高教性”的關系,深入思考和研究在高職教育中如何體現“高教性”的問題。一是要明確高職教育發展目標。(1)明確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高教性”應是其培養目標定位的基準;(2)明確高職服務面向定位,“區域性”是我國高職教育的獨特性;(3)明確人才培養層次定位,人才培養層次的正確定位關系到專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是開展各項專業建設的基本依據;(4)明確高職辦學規模定位,高職院校不再適合走數量擴張之路,而要穩定適當規模,堅持走內涵發展道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二是要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和探索教學模式。高職的課程體系要擺脫學科型辦學,要與普通高校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即“學科—知識—課程”有明顯區別。三是要體現高職教育的層次特征。(1)建立多層次的實踐基地。高職實踐教學第一個層次的基地是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第二個層次的基地是訓練學生的核心技能和綜合能力,第三個層次的基地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2)建設具有“三能”的師資隊伍。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即具備 “雙教能力”,此外,還應該具有與企業合作開展應用研究的能力。(3)建立體現高職特色的大學制度。一級管理高度集中的校長管理負責制已經不適應,院系二級管理勢在必行。
摘自《教育研究》2011年第六期 丁金昌《關于高職教育體現“高教性”的研究與實踐》
全球能力教育(Education for Global Competence)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客觀上,全球化要求教育培養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人才,要求培養的人才具有全球能力,能夠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并能促進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可以將全球能力概括為以下方面:(1)全球意識。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覺以全球發展的廣度和高度要求自己,具有融入全球、服務全球的意識。(2)跨語言文化交際能力。要積極順應全球化的潮流并有所作為,語言交流能力尤其是對外語及其歷史文化的掌握必不可少。(3)善待異己與處理壓力的能力。要認可不同的文化傳統及思維和行為方式,并善于理解和處理異己事務,學習掌握在全球活動中緩解并破除所受壓力的有效適宜方法。(4)持續學習及迅速學習的能力。全球化本身要求人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5)靈活應對挑戰的能力。當今社會存在各種挑戰,掌握靈活應對能力才能處理解決好各種挑戰。(6)自我獨立基礎上的團隊合作能力。當今世界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社會,要求人與人、團隊與團隊、國家與國家之間開展各種協作。(7)發現問題及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紛繁復雜的全球性問題,更需要不斷研究問題。(8)激勵自我與他人的能力。具備自我激勵與激勵他人的能力,是全球背景下分工合作的必要條件。
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四期劉清伶《全球能力教育及其實施方法》

學校文化力客觀存在,學校文化影響學校文化力,學校文化力的作用主要是學校文化對學校育人的作用,校長主要借助學校文化力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等方面進行學校核心價值統整,以彰顯辦學理念,規范教育行為,達成課程目標,實現育人功能。學校文化力建設的方向和著力點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自上而下——教育觀的宏觀抽象具體化。新課程改革強調學業標準,關注過程,并把學什么、怎么學的自主權交給學校和學生,要求學校確立與之相適應的辦學理念,打造學校文化,轉變教學行為,建立新的師生關系,修訂教育評估體系,這些工作就是自上而下規定的學校文化力著力點。二是自下而上——方法論的微觀提煉概念化。城鄉學生的融合,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幸福感,師生與家校之間的和諧,以及學生個性發展與潛能開發,是學校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學校當下教育與將來發展的方向。
摘自 《教育科學論壇》2011年第七期羅國林《試論學校文化力的方向和著力點》
所謂新自由主義,最初是一種非常專業的西方經濟學理論,源于20世紀20、30年代的古典自由主義。古典自由主義最主要的學術觀點就是經濟自由,強調市場機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 “看不見的手”,反對封建制度和重商主義的國家干涉政策。新自由主義依據新的歷史條件對古典自由主義加以改造,更加強調市場化、自由化和私有化。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的教育改革風起云涌,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領域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改革熱潮。新自由主義對于高等教育的影響就是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市場化、產業化和商業化,就是運用“私有領域”或者“市場”的理念、原則和做法改革高等教育事業。其具體表現為:(1)經濟邏輯取代了教育邏輯,經濟規律替代了教育規律,經濟活動中的競爭、績效、問責等運用到了高等教育領域中;(2)企業邏輯取代了大學邏輯,企業組織替代了大學組織,大學趨向于逐利性與營利性;(3)資本邏輯取代了學術邏輯,資本文化代替了學術文化,割裂并異化了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大學;(4)私人收益戰勝了公共收益,市場取代了政府,導致財政投入下降;(5)責任與自主失衡,學術權力萎縮,辦學自主權受到挑戰。
摘自《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年第一期 李立國,陳露茜《新自由主義對于高等教育的影響》
我國大學的行政化亂象,雖然集中表現為大學系統本身的體制性弊病,但實則同整個社會生態的變遷密切相關;對大學行政化問題的解析,有必要從“泛行政化”的中國社會生態出發,對大學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結果進行深入考察。可以運用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從微觀層次對大學行政化的亂象進行分析。(1)對大學組織目標的設定:混同于行政機構和一般社會組織;(2)對大學權力結構的安排:簡單搬套政府管理模式;(3)在組織資源與利益分配領域:遵循甚至助長“行政通吃”的潛規則;(4)在組織內部整合方面:乞靈于科層機制而背離文化機制。可以從制度、文化和利益三大方面,以高等教育場域及其制度環境對大學的制度化影響為邏輯基線,對大學行政化的形成提出綜合性的解釋:政治與行政層面的規制性要素是大學行政化成型的重要制度歸因;扭曲了的規范形態和文化—認知性規則是大學行政化生成的深層文化根源;行政主導的資源與利益配置是加劇大學行政化制度性同形的關鍵利益觸媒。
摘自《大學教育科學》2011年第三期陳金圣,龔怡祖《制度性同形:大學行政化的新制度主義解讀》
(逸 公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