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紅1張 寧2王開德1宋如敏1(1.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6;2.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
《Pro/Engineer三維CAD應用技術》課程教學設計研究與探索*
張春紅1張 寧2王開德1宋如敏1
(1.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6;2.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8)
本著以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為依據,遵循“知識夠用、實用”原則,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的課改理念,對《Pro/Engineer三維CAD應用技術》課程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研究與探索,設計出了20多個項目作為實踐教學研發的對象,以案例教學為主要教學方法,構建了該課程的基于工作過程的導向式、三維立體化教學設計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高職;Pro/Engineer三維CAD應用技術;教學設計
Pro/Engineer軟件(簡稱Pro/E)是美國PTC公司開發的三維建模軟件,主要用于產品的工業設計、零部件裝配、數控加工仿真、工程圖繪制等方面。
課程性質 我校調查了機電一體化專業就業崗位群的工作范圍,分析了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確定《Pro/Engineer三維CAD應用技術》課程為該專業的核心技術課程。本課程是整個專業培養方案中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先修的《機械制圖與CAD》、《機械制造》、《機械設計》等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也可為后續學習《數控編程》、《數控加工》等課程奠定基礎。本課程主要面對的就業崗位為制圖人員、裝配人員、設計人員、編程人員等。這些崗位需要的職業能力分為:(1)初級能力。臨摹產品,對產品進行三維建模、虛擬裝配、工程圖繪制的能力。(2)中級能力。根據圖紙和實物對產品進行三維建模、虛擬裝配的能力。(3)高級能力。根據客戶要求對產品進行三維建模設計、虛擬裝配、工程圖制作、編程的能力。
課程目標定位 要把這些工作領域的職業能力轉化為學習領域的學習能力,因此,本課程的課程目標制定如下:(1)知識目標。掌握軟件的一些常用功能,能歸納典型零件結構分析方法。(2)能力目標。具備資料收集能力、三維想象能力、三維建模能力、虛擬裝配能力、工程圖繪制能力、編程能力及創新設計能力。(3)素質目標。培養合作精神,養成優良的職業道德素質。
課程教學設計理念 本課程以知識夠用、實用為原則,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設計思路,以減速器項目的三維設計為主線進行導向式教學,以20多個工程案例設計為主要學習領域,內容涵蓋了4個學習情境,采用集中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究性學習。
課程教學設計思路 (1)根據工作過程要求序化教學內容。以減速器項目的教學設計為例:減速器實物→拆解與測繪→拆解成機體、機蓋、齒輪軸等12個子零件→對每一個子零件進行草圖繪制→對每一個子零件進行三維建模→12個子零件在Pro/E軟件下虛擬裝配→12個子零件在Pro/E軟件下運動仿真→12個子零件在Pro/E軟件下編程加工。這樣,可以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工廠工作過程相符合,使學生建立零件設計整體概念,從而提高其零件設計應用能力。(2)理實一體化的學習情境。每一個學習情境完成一個或多個工程案例的設計任務。本課程構建了4個學習情境:典型零件實體創建情境;零件裝配情境;零件編程加工情境;簡單產品設計情境。并對每個學習情境按六步法(目標確定、結構分解、知識點介紹、示范操作、練習、評價小結)組織教學。下面以典型零件實體創建情境為例,說明學習情境的內容及學時分配,如表1所示。

表1 學習情境的內容及學時分配表
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 根據企業的需要確定課程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在產品選擇上應注重產品的典型性、實用性和先進性,并且課程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應相互吻合。
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1)教學內容的組織。以機械制造典型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為主線組織教學內容。(2)教學內容的安排。通過校內實訓+企業參觀的方式安排教學內容。
具體如圖1所示。
三維立體化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構建了由理論到實踐、由課內到課外、由基礎到創新、由課本到網絡的立體化教學模式,能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習與工作氣氛更加接近。
基于工作過程的導向式教學模式 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工廠工作過程相符合,使學生建立起零件設計的整體概念,從而提高其零件設計的應用能力,最終培養學生從事職業工作所需要的個人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專業能力。

圖1 三維立體化教學模式圖
教學方法 整個課程教學靈活運用了案例法、啟發法、討論法、現場教學、創新法等教學方法。
多種教學手段的運用 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技能競賽等多種教學手段綜合運用,把制作的學材、工作任務單、課件、教學錄像等制作成光盤發給學生,供學生課外學習,將這些教學資料發到學校網站上,供學生自主學習。同時,組建了CAD協會,挖掘優秀學生資源,協助教師科研攻關及參加校內外競賽。
實施多元化開放式評價體系的設計,即把項目學習理論應用于實際教學之中,并在新的模式引導下對傳統評價方法進行相應的變革:使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用社會評價補充校內評價,用學生互評、自評、教師評價相結合替代教師獨立評價,構建多元開放的評價體系。
將項目教學法引入課堂教學中 采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一個個項目的完成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研究精神。同時,采用師生互問互答、學生上臺講建模思路、疑難問題大討論、建模方法大搜捕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之間緊密聯系、案例教學貫穿始終 將本課程與其他課程(制圖、液壓、機械設計)緊密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擴大本課程的教學范圍,還可以促進對其他課程的理解與學習。同時,將案例教學貫穿全過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真正設計出可以生產的產品。
工學結合 邀請企業工程師共同確定課程內容,使企業工程師參與課程開發。教師脫產到企業鍛煉,將教研活動搬到企業,與企業開展技術交流活動。
創新性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不限定題目,完全要求學生自主尋找案例,自主創新、自主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個性化產品,然后根據設計的難易程度評定分數,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研發能力的學生。
教學評價的創新 (1)教學評價的對象。基于項目學習的高職《Pro/Engineer三維CAD應用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對象是課堂教學系統。這一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過程及教學手段等要素構成。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是對學生的評價,評價的對象過于片面化。對整個教學系統進行評價,既可以為學生的學習起一個導向作用,又可以引導教師勤奮工作、完善教學,還可以總結教學經驗,為學校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2)評價內容突出企業特色。職業教育是開放性的、社會化的教育,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只有得到用人單位、學生及家長的認可才有實際意義。社會的多角度評價不僅能保證學校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效益,還能提高學校的聲譽。
我們本著以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為依據,遵循“知識夠用、實用”原則,工學結合,突出創新能力培養的課改理念,對《Pro/ Engineer三維CAD應用技術》課程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教學改革,取得的成果如下:
1.完成了包括《Pro/Engineer應用技術》在內的機電一體化主干課程的校企共建及課程體系重構。
2.在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以課堂為載體,經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培養了大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他們自主尋找案例,設計出了自行車、飛機、人臉肖像等多種個性化產品。
3.學校設立了CEAC(計算機輔助設計工程師)技能鑒定點,學生參加技能鑒定考證培訓的認證通過率達98%以上。
4.基于項目的《Pro/Engineer三維CAD應用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該設計模式從各個方面對教師提出了具體要求,特別是在務實的方面,如教學設計是否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內容是否反映了科學前沿信息,教學過程是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態度是否平等友善等。從總的情況來看,這些要求對教師自覺提高專業技能、不斷完善教學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有明顯的作用。
[1]潘永剛,劉俊強.我國教學設計的發展歷程[J].現代教育技術,2007,(11).
[2]鄭治國.教學策略透明化理論的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6).
[3]張豪鋒,卜彩麗.從教育技術專業期刊分析國內教學設計發展現狀[J].現代教育技術,2009,(19).
[4]張克敏,張進良.1994~2007年我國教學設計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8,(22).
[5]曾學慧.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能力本位下的設計[J].江西教育科研,2007,(7).
[6]張凱.高職教學設計方法初探[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7,(13).
[7]柴福洪.高職教學設計思想與范式研究[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G712
A
1672-5727(2011)09-0081-02
張春紅(1978—),女,江蘇徐州人,碩士,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與材料相關的高職教學。
張寧(1980—),男,江蘇徐州人,博士,徐州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與材料相關的高職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