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保榮(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 101400)
知識遷移理論在《機械加工技術》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阮保榮
(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 101400)
《機械加工技術》課程具有概念多、實踐性強、涉及知識面廣等特點,因此,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知識遷移理論在這方面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
知識遷移理論;機械加工技術;高職;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培養和儲備科技應用人才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科技應用人才的重任,培養對象不僅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必須具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具備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的能力。《機械加工技術》作為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不僅要介紹刀具、機床、夾具、工藝等新的內容,也是對前面所學的制圖、材料、公差、機械設計等專業基礎課的綜合應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教會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方法,更要培養學生將新的知識運用到以前學過的知識中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掌握知識遷移的本領。一旦學生掌握了正確的知識遷移方法,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無論是在學校的課堂上還是將來走向社會,都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熟練掌握基本知識,為知識遷移打下基礎 知識遷移要利用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是學生形成寬厚的認知結構的源泉。一般而言,基礎知識學得越扎實,大腦的認知結構越牢固,加之各種知識之間又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加以聯系,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可供利用的基礎知識越多,則可供提取的共同要素就越充足,知識遷移自然容易產生。教學實踐證明,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以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多半是由于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牢固。知識是遷移的原料,沒有知識作基礎的遷移是不存在的。教師要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首要的任務是抓好、抓牢基礎知識的教學。著名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明確地把“準備”即“過去經驗中有聯系的觀念在意識中的復活,它將喚起對新材料的興趣,并為學生迅速理解材料做準備”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熟練地掌握基本概念和規律,為知識遷移提供準備。如在講定位分析時,學生只有熟練掌握了什么是“六點定位原理”、各種不同的定位方式的概念、常用定位元件限制自由度的情況,才能對組合定位進行分析,才能具備對各定位元件應限制的自由度、有沒有限制自由度的轉換及屬于何種定位方式,定位是否合理等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在以上三部分基礎知識上多下工夫。如圖1所示,工件在3個V形塊上定位,要求分析各定位元件限制的自由度。由于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機械制圖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可先讓學生根據理論進行分析:V1限制,V2限制V3限制發現X、Y、Z三個方向的轉動都沒有限制,真是這樣嗎?教師在授課前可自制一些定位元件,如圖中的V形塊組合成理論圖形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并不是我們分析的那樣,從而引出組合定位中各定位元件限制自由度的分析準則。這樣通過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生完成了獨立思考——教師進行實物驗證——大家共同得出結論的過程,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也不會在面對新知識時覺得無從下手。

圖1 工件圖
注重教學中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 知識遷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但遷移的發生卻不是自動的,需要創設條件,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所學知識的遷移,從而提高記憶與學習效率,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性,選擇合適的教學主線索;講清各個知識點,從一個知識點發散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圍繞主線索串聯成體,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并能根據知識網絡隨時喚醒與新學知識相關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遷移。如在講典型零件——齒輪的加工工藝時,由于學生在《制圖》課程中對齒輪減速器進行過測繪,在《機械原理與機械零件》課程中又對其進行了設計,開課前還進行了機加工實訓,對齒輪的圖形、結構、工作狀況、機械加工制造過程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在講新課時可先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建立一個連貫的主線:分析零件的受力情況及使用情況——確定零件的性能指標——選擇合適的材料——選擇毛坯類別和制造方法——安排零件的工藝路線——填寫零件的工藝過程卡,對主線中的每一模塊涉及的前面學過的工程力學、工程材料、機械原理與機械零件、機床、刀具、夾具等內容給予啟發,分塊討論,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這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知識的遷移會如同滾雪球那樣,從而在不知不覺中組織起嚴密的知識結構。通過這樣的教學,可幫助學生深化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提高對所學內容的認識水平,使學生在學到豐富知識的同時,形成合理而牢固的認知結構,促進知識遷移。這也充分體現了奧蘇伯爾提出的“不斷分化”和“綜合貫通”兩個原則。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知識遷移 隨著本科院校擴招,高職學生的生源素質在明顯下降。不少學生上課不能專心聽講、主動思考,或在學習過程中思維呆板、缺乏聯想,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與要害,只會簡單識記、機械模仿,所學知識不會靈活運用。改變這種狀況的有效途徑就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并且產生解決問題的愿望。在講授刀具材料時,教師可與學生討論機加工實訓時做的羊角錘,讓使用過的學生說說使用過程中的感受,如干活累不累、式樣漂亮不漂亮、有沒有成就感等,由此引入對羊角錘所使用的材料,該材料所具有的強度、硬度等力學性能的討論,從而得出結論:該材料不能滿足使用要求。再提出新的問題:要滿足使用要求,材料應具備哪些性能?如果讓你選材你會選擇什么材料?如果不改變材料而滿足使用要求可以采取哪些熱處理措施?為什么不能選擇高碳鋼等高硬度材料作為實訓的毛坯?等等,這樣一步步就使學過的工程材料方面的內容得到了應用,學生也逐漸明白前面所學的內容都是有用的,每門課程的開設都有一定的道理。接著再以生活中切菜和剁骨頭如何選刀的問題引入新課——刀具材料,首先問學生家里一般有幾把刀?要那么多刀干什么?用切菜的刀來剁骨頭可不可以?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等等,最終刀具材料應具備的性能學生自己就能總結出來。通過實踐,筆者發現好奇心成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成為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的一種內在動力。
通過歸納、對比的教學方法提高知識遷移效果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認識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區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的對比和分析,幫助學生全面、精確、深刻地分析不同情境中知識的異同,以把握這些相似知識之間的本質區別。對事物進行系統的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精細、深入地認識事物。如在車床車螺紋運動的教學中,先對公制螺紋的運動路線進行詳細講解,然后利用比較的方法講解模數、英制和徑節螺紋的運動路線,并由教師總結出四種螺紋運動路線的調整表格,如表1所示。讓學生根據表格自己分析出其余三種路線,列出運動平衡式。通過比較教學,學生獨立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會得到提高,并會善于觀察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比較教學,既可以避免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干擾,又可以促進新舊知識之間的積極遷移。

表1 四種螺紋運動路線表
課內、課外結合,將生活經驗遷移到教學中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應用到教學中,教師應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觀察和積累,不斷學習和總結知識、經驗,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在講積屑瘤時可聯系到和面;講加工硬化時可聯系到干活時手上粘的糨糊;講刀具角度的合理選擇時可聯系到磨刀;講機床變速機構時可聯系到變速自行車;講成形加工時可聯系到配鑰匙,等等。生活經驗的遷移簡單、直觀、有趣,是學生最容易接受也是效果最好的知識遷移方式,在教學中注重趣味性的結合,這些知識的遷移就會使原本枯燥的專業課教學充滿樂趣,增加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知識遷移理論,讓學生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結點,通過對新舊知識的綜合、分析、運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要注意培養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動態學習觀念。俗話說,教有法而無定法,同樣,學亦有法而無定法。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只要求學生機械記憶和生硬套用原理、法則,而是要鼓勵學生在面臨新課題、新情境的學習時靈活運用原理和法則解決問題的精神,要教會學生掌握“隨機應變”、“另辟蹊徑”的學習方法,最終實現高職教育在學生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方面的培養目標。
[1]張奇,郭瞻予,張忠仁.高等教育心理學專題[M].沈陽: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魏康民.機械加工技術[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
[3]吳長江.高中數學開放性問題——開放·分類·探究·遷移[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
(本文責任編輯:王恒)
G712
A
1672-5727(2011)10-0064-02
阮保榮(1976—),女,北京市人,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