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壽縣農機局 郭 飛 李立元

近年來,隨著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支農政策的實施,漢壽縣農機裝備數量迅速增加。截止目前,全縣農業機械已達6.8萬臺(件),其中全喂入聯合收割機1800臺、半喂入聯合收割機25臺、大中型拖拉機1120臺、小型拖拉機3800臺、水田耕整機5800臺、水稻插秧機232臺、加工機械980臺、各種內燃機械3.8萬臺套,機械原值達3億元。農機具的快速增長,促進了農機維修經營網點的發展。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機維修配套業務和農機維修管理工作還遠不能滿足全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需要。
(1)維修網點多而規模小。據調查,漢壽全縣從事農機經營維修的網點共103家,較3年前增加了52家,分布在全縣29個鄉鎮,維修網點從業人員287人。僅縣城內有2家農機維修廠具一定規模,設備比較齊全,維修人員近10人。30%的維修網點有維修人員2~3人,及1臺車床、1臺焊機與其它維修工具;60%以上的維修網點規模更小,場地簡陋,只有1人及1臺焊機與一些簡單維修工具。這些維修點主要承攬一般性故障排除和維修,疑難故障維修因設備和技術等原因而不敢接手。
(2)修理服務及時靈活。各維修網點基本做到了誠實經營,熱情服務,贏得了農機用戶信賴。他們盡自已之所能,急農戶之所急,千方百計滿足機手修理之所需,特別是在農忙季節,無論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雨,只要機手有求,他們都會在第一時間提供服務。2010年7月,西竺山鄉用戶伍家才,在收割作業時,收割機輸送困難無法作業,本鄉修理工接電話后立馬趕赴現場檢修,通過對輸送帶、割臺攪動伸縮桿等進行調整后,馬上恢復了作業,為機手爭取了搶收時間。2010年9月一個夜晚,滄港鎮用戶劉運富在收割作業時,機器總往一邊轉,自己反復調試都沒有解決問題,隨即請當地修理工修理,經檢查發現是驅動輪平鍵脫落使半軸空轉,安上平鍵后就恢復了作業,機手感謝不已。
(3)維修市場基本規范。全縣農機維修市場通過近幾年的連續清理整頓后,已進一步規范。農機部門認真履行監管職能,加強對農機經營維修從業資格的審核和維修人員的技術培訓考核,嚴格執行檢審制度,逐步推行農機經營維修、操作人員職業技能鑒定。全縣辦理農機經營維修技術合格證的有83家,占網點總數的93%。辦理個人資格證的有186人,占從業人員的65%,其中中級工67人、初級工119人。在工商、技術監督部門支持、配合下,農機部門開展農機經營維修市場清理整頓及“打假”活動,近3年來共查處假冒偽劣農機配件產品22個種類、230多件,標值50萬多元;依法取消了4家不合格農機維修點的維修資格;調解處理農機用戶質量投訴320多起,保護經營維修者與農機消費者雙方合法權利。
(4)經營者經濟效益較明顯。絕大多數維修網點的經濟收入能維持日常運轉,以個體維修點為例,只要勤快、技術好,扣除各種費用開支,年收入一般可養活4口之家,特別是在農忙季節,每天有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進賬。據統計,全縣維修經營服務年收入達480多萬元,純利190多萬元。西竺山鄉修理工代小鋒,因為技術過硬,服務態度好,每年要修理收割機約100臺次(含配件供應),年獲純利7萬多元。酉港鎮維修點修理工李長青,多年從事農業機械維修,為人厚道、技術嫻熟,在機手中很有知名度,生意一直較紅火,年創純利在4萬多元。
(1)維修設施設備須更新??陀^地說,全縣103家維修網點對保障農機具有效作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絕大多數維修點的維修設備陳舊落后,在修理業務中常是力不從心,因而不能承攬較為復雜大中型農機具的維修項目,如曲軸校正修復、機體鏜缸、油泵調校等。據統計,全縣65%的維修點沒有車床、鉆床等通用設備。2010年7月雙搶季節,毛家灘鄉一臺聯合收割機在晚間收割作業時,柴油機突然功率降低不能工作,廠方派“三包”員去搶修,發現是高壓油泵卡死,因為當地沒有調試油泵的設備,不得不把油泵卸下后租車到縣城調試,往返100km耽誤了農時。同年7月大南湖鄉曾慶云的一臺插秧機在為農戶插秧時,漏蔸率很高,“三包”維修員反復調試都不能解決問題,最后發現是插植臂秧針變形,因為沒有設備校正,只好等到第二天廠方發總成更換配件。
(2)維修從業者整體技能須提高。據調查,全縣從事農機維修的從業人員,50%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維修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排除機械故障的能力不強;有少數維修工甚至找不到故障原因,把本來是小問題的機械修出了大問題,甚至引發糾紛。2010年9月,巖汪湖鎮用戶青克新,在收割晚稻時收割機轉向不靈無法作業,當地維修點來人更換轉向機構配件后還是不能工作,維修工束手無策;廠家技術員來后檢查發現是制動器殼磨損,轉向齒輪無法嚙合而引起轉向失靈。坡頭鎮用戶盛世平,收割機在收割晚稻時因夾帶現象嚴重,農戶拒絕作業,當時請來本地維修點去修理調試,調試一整天都沒有效果;第二天請廠家專業維修工去維修,發現是凹板篩和脫粒齒磨損間隙過大,引起脫粒不干凈,加焊齒桿和篩網后徹底解決了夾帶問題。
(3)農機部門監管執法須加強。2006年6月1日頒布實行的《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雖然明確了農機部門和工商行政部門對農機維修網點的管理分工和協調,但在執法過程中,農機部門總是顯得束手束腳,不能大膽開展監督執法檢查。其主要原因:首先是該《規定》對農機部門的執法力度有所限制,授權力太小。我們認為,工商部門只是廣義上的經營管理,而農機部門則是農機維修專業性的技術管理。其次是該《規定》明確農機部門與工商部門聯合執法,而農機部門不能單獨執法造成了對維修市場管理上的被動。這次調查中發現,很多業主只知道工商、技監、稅務部門管他們,還不知道農機部門也管理農機維修業,無形中形成專業部門管理職能的弱化,工作中易造“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局面,行政監管難到位,工作也難形成統一的步調。
(1)健全農機維修管理機制。農機主管部門應提高對農機維修管理工作的認識,把農機維修監管工作當做基礎性、關鍵性、重要性工作來抓,認真調查研究本地區農機維修市場的現狀、問題和建設方案措施,在此基礎上加強領導、設置專門機構和專人負責行業管理工作,健全體系,明確職責。嚴把農機維修質量關、市場準入關和職業技能鑒定關,使農機維修業更好地為農機化發展服務。
(2)建設區域農機維修中心。由于農機維修業是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行業,收費標準低,建立大中型農機維修中心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長(15年以上),因此須國家扶持建設。全縣至少要分片建立5個農機維修中心,國家公共財政應予以支持并在各項優惠政策上給予傾斜,縣財政也應在農業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支持維修中心建設,為大中型農機具特別是高新農機具修理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提高農業機械的使用效率。
(3)強化農機維修專業技術培訓。隨著大型拖拉機、高速插秧機和半喂入聯合收割機等高性能高價位的農機具投入生產,對農機維修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從根本上講,保障農機維修質量,必須采用先進技術和嚴格的管理,提高農機維修網點的維修能力和人員技術水平。為此,要重點規范維修行業從業標準和農機維修人員技術等級,搞好農機維修網點資格認證。強化技術培訓工作,并將培訓納入公益性培訓范疇,由國家實施培訓補貼,逐步更新維修知識,切實提高農機維修及操作人員維護保養及修理等實用技術水平。
(4)確立農機主管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農機維修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行業,應強化農機主管部門在農機維修市場管理中的執法主體地位。建議將《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進一步修訂,確立農機主管部門在農機維修市場中的全面執法,全面監管。同時進一步確定有關農機維修市場管理、行政許可和相關收費許可,減少基層執法成本,理順行業管理關系,強化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