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苗忠 葉夢琪
隨著“三農”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越來越需要現代化的金融服務。近幾年,各種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全面鋪開,極大的刺激了農村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農村金融人才成為一個重要命題。
2010年以來,銀監會大力推進農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組建農村商業銀行155家、農村合作銀行210家,農村銀行機構資產占現有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41.4%。在眾多的金融機構中,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信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以浙江省為例,目前,全省90個縣區共有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信社基層網點3283個。我們對浙江省的基層農村金融機構網點進行進一步走訪調研,調查表明,這些基層網點一般以儲蓄所的形式存在,設置的工作崗位是最基本的。一個網點根據村鎮的大小不同一般由1至5名客戶經理、4至8名柜員及一名網點負責人組成,基本不設其他崗位。具體內容見右表。由此可見,目前農村金融機構主要設置的是一線操作、基層營銷及初級管理三類工作崗位,是定位在應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
農村金融機構基層網點主要有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商業性農村金融機構(如國有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如農村信用社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各類金融機構雖然在經營理念和業務重點上有所不同,但其主要業務都離不開存款、貸款及異地匯款等基本業務。如工、農、中、建等國有大型銀行主要圍繞地方政府有關經濟發展政策,進行中小企業、扶貧開發、縣域消費等信貸服務工作;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展農村金融服務,主要在縣域地區吸收存款,發放中小企業和消費貸款,拓展其業務領域;而農村信用社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主要利用其網絡和經驗優勢,在縣域農村地區進行支農信貸業務。這些業務是金融機構的最基本業務,因此所需人才也主要定位在能夠熟練為農戶及鄉鎮中小企業辦理存款、貸款、異地匯款、轉賬等基本業務的應用型基層人才。
是指培養模式要以高技能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中心,以農村金融柜員、客戶經理和網點負責人三大類基層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能訓練為重點,以校企合作為依托,結合雙證教育,培養出了解農村、下的去、留的住的應用型人才,真正實現與就業崗位無縫對接。
?
是指突出“校企合作”和“三農意識”兩大特色。“校企合作”即實行企業與學校以“共贏”方式進行資源共享合作,充分開拓校內外教育資源。堅持專業發展與農村金融機構發展緊密相連,企業參與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參與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為高校教育提供教學實訓、實習場所,如課程體系設置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將課堂放入企業,將企業的能工巧匠引入到課堂中,把工學交替、生產性實訓、專業綜合實訓、認知實習、頂崗實習、畢業就業融為一體,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同時,學校根據農村金融機構對所需人才的規格,以訂單式培養為企業提供人才,如高等院校與地方信用社合作,開設訂單班,定期選拔優秀畢業生進入信用社實習就業,也可根據信用社要求,對已就業人員進行“回爐”再教育和繼續教育。此外,針對農村金融機構規模不斷擴張、業務類型日益增多的現狀,農村金融實踐與高等院校的科研緊密結合,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如參與新業務和新金融產品的研發與論證、合理控制農村金融風險等,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支持。
“三農意識”特色即課程設置、職業素質培養中應滲透三農意識培養。在走訪農村金融機構中,大部分受訪者表示,當前畢業的大學生“農味”不夠,對基本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情況不了解,不愿意下農村基層網點,因此在人才培養中,應注重加大三農意識的培養,在課程中加入三農知識,在技能訓練中加入農村聯保貸款等三農業務,在素質培養中加入三農教育宣傳,培養學生從事農村金融崗位,服務農村金融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為農村金融提供高素質高技能的三農人才。
指圍繞應用型人才特點,學校要注重學生從理論——實踐——就業的兩次能力升遷。
是指結合農村金融機構崗位設置情況,學校重點要培養學生四方面的能力,即實踐操作能力、產品營銷能力、初級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隨著農村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農村金融機構所需的業務技能和服務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農村金融創新給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2009的一項調查,《計算機應用礎》、《會計學基礎》、《市場營銷學》、《企業財務管理》、《金融市場學》、《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等六門課程的知識技能是農村金融機構從業中最常用的,其它課程知識和技能則是偶用或不用的。多數從業人員提出一年之中最好有1至2次為期1至2周的脫產培訓為好,且將“業務品種創新”視作最為需要的培訓內容,這主要是與農村金融機構規模不斷擴張、業務類型日益增多的總體形勢相吻合。因此,我們認為應當與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農村金融機構在崗人才的崗位培訓長效機制。一是采用走進校園方式,農村金融機構定期派遣在崗人員來院校參加脫產班教育,主要開設的課程是上述專業課程及配套的實訓課程,如財務會計實訓、財務沙盤、商業銀行綜合柜臺實訓等,考慮到個體的差異性,可以以選修課的形式對在崗人員進行培訓。二是采用走入企業方式,高校利用其科研的前瞻性,不定期的提供師資,進行新型農村金融業務品種創新培訓,如開設農村金融業務風險識別講座。三是采用走下農村方式,農村金融機構應當在崗前培訓、崗位輪訓中加入下農村的培訓,如了解農村風土人情、聽懂當地方言等,以提高其從業人員的三農服務水平。
綜上可見,農村金融人才的培養有賴于高校和企業共同培養,要以崗位為需求、以實踐技能為重點,以三農素質為內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農村金融人才隊伍質量。
[1]周建松,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養大量素能兼備的應用型農村金融人才,浙江金融,2009(5).
[2]錢鈳,王凱風,葉云,高職高專培養農村金融人才的調研及啟示,景德鎮高專學報,2009(9).
[3]耿傳輝,農村金融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探析,現代教育科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