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啟明

南通沿海有200萬畝的灘涂,在這廣闊的灘涂下面,生長著各種五顏六色的貝類。當潮水踮起千萬只足尖,在海灘上跳起浪花舞的時候,一群浪花般的姑娘來到海灘。這是她們的足下之海,這是她們的胸中之海,踩文蛤便成了她們的生活之源,便成了她們的青春律動和美麗舞伴。
舞蹈《踩文蛤》榮獲江蘇省第二屆新人新作歌舞大賽舞蹈創作第一名;第三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優秀節目獎;朝鮮平壤第24屆“四月之春”國際藝術節金獎。
記得我第一次創作舞蹈《踩文蛤》應該是90年代初,當時只是一名舞蹈演員,剛剛接觸舞蹈創作,沒有編導經驗,更談不上編導技法,一切跟著感覺走。舞蹈參加了由江蘇省文化廳舉辦的第三屆音樂舞蹈節比賽,獲得了編導三等獎。從那時起我下定決心,將舞蹈創作進行到底。
賽后,前線歌舞團著名編導黃素嘉老師曾經這樣對我說過:“《踩文蛤》題裁很獨特,不要隨意放棄,要進一步打磨和提煉,我希望此舞蹈將來成為一個很好的作品乃至精品”。黃素嘉老師語重心腸的一番話,深深銘刻在我的心里。于是乎,將《踩文蛤》從新構思、設計和創作。
在創作期間,我緊緊圍繞“踩”字作文章,要求自己踩出神韻、踩出情趣、踩出特色。為了使舞蹈語匯更加準確、更加豐滿、更加有個性,我帶著部分演員再次到如東灘涂上進行采風,體驗海上風情和踩文蛤時的那種樂趣。那天踩得特別興奮,當晚就在排練廳進行舞蹈創作。如何將生活中單一的“踩”給予提煉、升華,從而達到具有個性化的舞蹈語匯,這是我反復思考的問題。從根本上說,藝術創作就是要推陳出新,進行舞蹈動作的發展創新,是豐富舞蹈表現手段的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所以,一遍又一遍的試跳,一遍又一遍的篩選,直到主題動作的形成。舞蹈通過踩、蹲、擰、提等一系列組合動作加以變奏、夸張和修飾,利用交響編舞的技法,構成了一組富有特點、個性的而又與眾不同的舞蹈語匯。
舞蹈構圖與調度是舞蹈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編舞者對舞蹈結構與調度的能力直接影響著其作品水平的高低和藝術表現力的大小。舞蹈《踩文蛤》的結構和調度打破以往程式化的模式,充分利用舞臺的空間和時間,層次豐富、構圖清新、調度自然,動與靜、慢與快、虛與實的有機統一,使得舞蹈更具藝術性和觀賞性。
在舞蹈音樂創作中,更加注重地域文化與現代元素的有機結合。例如音樂的開頭部分號子聲,主要吸取了海門山歌的唱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同時,利用海浪聲為襯托,把觀眾一下帶到那一望無際的大海之中,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主旋律以節奏明快的現代音樂為主線,并溶入了女聲哼腔音調,使得整個舞蹈音樂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更有時代氣息。
著名舞蹈理論家于平撰寫的題為《群舞的指稱、敘述、思維與意蘊》一文中寫到:“肢體之合”作為舞蹈創作思維的精深層面,不僅使在敘述上相對比較單純的情緒體現出一定的復雜度與厚重感。例如大賽中的《踩文蛤》和《壯族大歌》,而且使有沖突、有人物的情節舞得到更有效的敘述和更有序的呈現。群舞創作思維的發散,應致力于用“肢體”來處理“情節”,這將使“情節舞”更貼近群舞的本體特征。
我認為:一個成功的舞蹈作品,并不在于它敘述內容的多少,最重要的是要利用新的舞蹈手段、形式、結構和富有獨創性的舞蹈語匯,充分展示舞蹈作品的深層內涵和情感,這樣的作品才具有魅力,才能永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