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水摸魚“改制”三套房
文/楊云
2010年暮春的一個傍晚,上海市蘇州河畔某景觀小區內一戶裝潢豪華闊氣的人家。原本寬敞舒適的客廳,此刻略顯擁擠,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嚴肅而緊張的氣氛。
“呃,”一位30歲出頭的年輕人打破了沉默,從其干練的神態,可以推斷他辦事雷厲風行的作風。“既然你不愿配合,那么根據法律,我們決定對你采取傳喚強制措施。請你立刻跟我們到檢察院配合調查。”
被訊問對象是一位中年男子,雖然根據檢察院掌握的戶籍資料,他的實際年齡將近60歲,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使得歲月并未在其身上留下過多的痕跡。此刻,他正氣呼呼地倚靠在客廳沙發旁的老板椅上,精心打理過的短發顯得有些凌亂,緊閉雙眼,對身旁的人事不聞不問。倒是一旁老實的保姆手足無措,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不知該如何應付局面,一時愣在那里。
敲門聲又響起,保姆去開門,從下午起,已經是第三撥人馬來到這間客廳了。但這次,不再是溫文爾雅,以詢問語氣來調查的檢察官,而是兩個人高馬大,手持明晃晃手銬的法警。“周樹全,根據刑訴法92條規定,現對你予以傳喚,請立即與我們到閘北區人民檢察院接受調查。”
老板椅上的周樹全吃了一驚,但其倚仗30多年領導干部的老資格,仍以強弩之末的姿態叫囂:“我以人格和黨性保證我沒有任何問題,你們這樣對我,會后悔的……”
事實真的如周樹全而言,在經濟問題上,他“沒有任何問題嗎”?
檢察官認為,周樹全長達數年的違法行為,居然一直沒有被發現,這暴露了公司財務和改制存在著漏洞。
周樹全,男,1951年出生,一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中共黨員,原系上海市煌鼎建筑裝飾工程公司法定代表人、經理。
從2003年以來,上海市閘北區人民檢察院就接到多份舉報,反映周樹全有貪污巨額公款嫌疑。這引起了檢察機關的高度重視。2010年初,上海檢察機關偵查部門根據舉報線索展開了一連串的偵查活動。之后,根據偵查部門獲得的有效證據,以涉嫌貪污罪將周依法予以逮捕。
倚仗自己的老資格、老關系,到案后周樹全大談其對單位所作的貢獻,為單位付出了多少等等。對偵查人員提出的有關案件的問題,要么全盤否認,要么尋找各種理由搪塞,試圖輕易過關。
逮捕后第三天,周樹全寫了一份悔過書,終于交代了自己在上海煌鼎建筑裝飾公司改制的過程中,有隱匿財產的行為。
然而,對于核實證據方面卻始終含糊其辭,尤其在具體操辦和金額問題上妄圖渾水摸魚、蒙混過關。
周樹全經營官場30年,他心里明白,這么多年,他的“小動作”不會無人覺察,有人幾年來一直在向有關部門舉報。而檢察院如果手頭沒有一點“東西”,這次決不會如此堅決果斷采取拘留逮捕的強制措施。看來,瞞是瞞不住的,不如采取主動,把三套房產的事情竹筒倒豆子,一吐為快,從而占據主動。至于核實查證,就是你們的事情了。周樹全打好了自己的小算盤,甚至通過家屬聯系了兩名滬上頗有名望的律師,準備對自己交代的“罪行”來個徹底大清洗。
辦案人員在進一步的偵查過程中,越來越感到案情的復雜和重大。從掌握的線索來看,此案跨越年度長,追本溯源,竟然已相隔將近20年,涉及數家單位,幾十個自然人,涉案金額在150萬元以上。
此外,周樹全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閘北區資歷較深。為了徹底查明此案,使案情水落石出,辦案部門不得不申請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二分院延長對周樹全的偵查羈押期限。在歷時8個多月的艱苦調查取證之后,周樹全利用職權便利,瘋狂貪污的犯罪事實終于大白于天下。
2010年3月,周樹全被上海市閘北區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并逮捕。
事情回到2000年,當時,煌鼎裝飾公司進入改制程序。2002年4月經職工大會一致通過,同年七月,煌鼎裝飾公司正式改制為私營企業,周樹全為法定代表人,且50萬注冊資金由其全額出資,該企業也更名為煌鼎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就是在這段改制期間,周樹全隱匿了房屋資產等有關權益,未將該權益列入轉制評估范圍,造成國有集體財產流失。2004年5月,周樹全將煌鼎公司所屬的三套房屋使用權,置于其個人名下,之后,又通過煌鼎有限公司出資將其中一套房屋使用權轉為其個人名下產權。
至案發,周樹全將上述隱匿房屋租賃給了他人,將收取的租金總計57.8萬元占為己有。
面對這些事實,首先,周樹全否認了其國家工作人員的身份,理由是:原煌鼎公司系集體所有制企業,其上級單位閘北區住宅公司于1996年改制后,企業的性質屬于國內合資有限責任公司,并非國有企業。隨著新住宅公司的成立,原住宅公司與周樹全之間的委托在法律上應隨之終止,再加上上級部門未再委托、任命周樹全從事管理職務,故周樹全自原住宅公司改制后就不再具有受國企委派、任命到原煌鼎公司擔任經理職務的身份,而應為原煌鼎公司之后自行聘請的工作人員。
法院審理認為,刑法意義上企業的性質的認定,有別于民事案件的形式審查,應從注冊資金的實際來源來考量。
根據相關的賬目記載及付款憑證等材料可以證實,閘北區住宅公司改制后雖然更換了名稱和工商登記,但實際上仍屬于全國有的公司,所謂的職工持股會并未實際出資。重組改建后的閘北區住宅有限公司雖沒有對周樹全進行重新任命,但沒有證據證明閘北區住宅有限公司撤銷或中止了原任命,亦沒有證據證明原煌鼎公司進行過重新選舉。
因此,認定周樹全具有“國家工作人員”的主體身份是合乎邏輯的。
法庭上,周樹全辯稱自己沒有故意隱匿房屋權益,因當時該三套房屋處于權益糾紛期,交涉尚無結果,大家認為拿回房子的希望不大,因此沒有把正處于訴訟中的房屋納入評估,“訴權”不能構成貪污罪的對象。當他拿到房屋后,因上級公司已經解散,故無人可匯報;房屋雖轉到其個人名下,但目的是為了節約經營成本,規避企業風險。
但法院認為,依據法理分析,周樹全隱匿的并非“訴權”,而是“可期待的債權”。從本質上講,債權也是一種財產權利,它是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轉制時資產評估是對企業資金、實物、債權、債務等進行整體評估作價,侵吞債權與侵吞實物、資金沒有質的區別。
周樹全所謂的“巨大的訴訟風險”并不存在,因為,若敗訴,雖無法拿回房屋,但這對周樹全來說,并無損失;而一旦勝訴,該債權就由可期待、可預期的權利轉變為現實的財物所有權,所拿到的房屋或等價補償,應當是屬于原煌鼎公司的財產。并且使用權房和企業資金、實物等一樣,都是單位的財產組成部分,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價值,當然能夠成為貪污罪的犯罪對象。
對于他后來隱匿的三套房屋的訴訟事宜,周樹全到案后一直辯稱,其上級領導包括原煌鼎公司的領導班子,以及絕大多數員工都知曉該情況。原煌鼎公司在改制時,上級單位還未確定接手人選,所以周樹全說自己沒有故意隱匿的動機。后雖然房屋訴訟在2002年達成了和解,周樹全向原上級領導如實做了匯報,所以,領導對訴訟結果是知曉的。但因改制已經結束,未做出明確指示,2004年煌鼎公司拿到房屋后,周樹全說他自己多處打探,但始終沒有找到相關領導,故將房屋暫留用作公司經營,而將房屋登記到自己名下,是出于減少經營成本,降低經營風險的考慮。
事實上,盡管有證據證明在房屋糾紛中,有關領導曾表示讓原煌鼎公司自行解決,但相關領導并未允諾要回房產后可以歸周樹全個人所有,相反,在改制時對包括訴訟權益在內的全部企業資產,無論是上級單位領導還是評估工作人員,都要求周樹全不得瞞報。
最終,閘北區人民法院一審認定其利用職務便利,貪污公款人民幣150余萬元。判處其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并處沒收財產人民幣六萬元。
檢察官認為,周樹全長達數年的違法行為,居然一直沒有被發現,這暴露了公司財務和改制存在著漏洞。同時,權力的過度集中,也成為最終誘惑他走向深淵的“向導”。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