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南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以下簡稱《會計準則》的定義,關聯交易是指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勞務或義務的行為,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一項交易是否構成關聯交易,核心判斷標準是交易雙方是否存在關聯方關系。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關聯方的存在形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即雙方是否存在股權關系、職務關系、親屬關系以及由職務或親屬關系衍生出的股權控制關系等情況。張光榮等(2010)通過對我國1009家上市公司2001-2004年的數據實證研究發現,關聯交易往往成為大股東利益輸送和資源轉移的途徑。隨著監管部門查處力度的加大,利用常規關聯交易手段進行利益輸送的難度逐漸提高,一些上市公司大股東便采用特定的技術手段來掩蓋雙方存在的關聯關系,實施隱形關聯交易對上市公司利益進行侵占。這種行為嚴重違背了三公原則,損害了中小股東的權益。本文將以四川金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金頂)的案例為背景,研究分析其隱形關聯交易的表現形式,并從外部監管層面提出相應的治理建議。
1993年10月8日,經中國證監會證批準,水泥制造企業四川金頂社會公眾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流通。2004年7月28日,浙江民營企業華倫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倫集團)受讓的四川金頂6860萬股完成過戶手續(占公司總股本29.49%),成為四川金頂第一大股東(公告臨2004-013號)。2003年12月30日至2009年5月12日,華倫集團法人代表陳建龍任四川金頂董事長,為四川金頂實際控制人(臨2003-24號,臨2009-040號)。華倫集團實施的隱形關聯交易主要有兩類,一是為隱形關聯方借款提供擔保。根據四川金頂2009年年報顯示,截止2009年12月31日,四川金頂為浙江大地紙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富陽市鸛山電纜電線有限公司借款累計提供擔保金額達13419.52萬元。二是與隱形關聯方進行資產并購交易。2008年四川金頂以2.5億元收購富陽萬連通信器材有限公司、浙江神州特種電纜有限公司和自然人江金林所持有的仁壽縣人民特種水泥有限公司100%股權。
雖然在交易發生日,上述公司和個人從形式上不滿足關聯方標準,并且四川金頂實際控制人也公開聲明(臨2009-015號)公告與上述各方不存在關聯關系,但公司公告(臨2004-007號,臨2009-052號)和任職文件等資料所提供的信息都表明交易各方存在潛在的關聯關系,其用于回避關聯方限制的技術手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部分名下的公司進行工商登記變更,實施去關聯化之后再與上市公司進行交易;二是派出大量與實際控制人關系密切的非親屬與上市公司進行交易。
《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以下簡稱上市規則)對關聯交易的審批和信息披露有嚴格的規定,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董事會審計關聯交易時,關聯董事應回避表決(10.2.1款);上市公司為關聯方提供擔保的,無論數額大小,均應在董事會審議通過后進行披露,并提交股東大會審核(10.2.6款)。上市公司大股東隱瞞關聯關系可以規避上市公司關聯交易審議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逃避監管。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的有關規定,對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合并方應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確認計量。對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合并方則參照取得控制權日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作為標準。上市公司大股東通過隱瞞關聯關系,將本應以賬面價值計量的交易轉換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通過公允價值與賬面成本的差異來轉移上市公司利益。
上市規則對關聯方認定的時間范圍僅包括過去12個月內具備關聯方標準的條件,若嘗試將上述時間范圍擴大至更長的時間,將提高違法者的成本。另外,對于兜底條款中“實質重于形式”標準的應用,可以探索將交易價格偏離度、交易行為合理性、資金往來情況、是否存在雇傭關系等因素作為關聯關系的判斷依據。
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往往難以被外界所察覺。而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揭發上市公司大股東此類行為的文章屢見于報端,其中不乏數據翔實,后經查并非空穴來風的文章。媒體監督或知情人舉報為監管部門發現線索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迅速介入、避免上市公司利益損失進一步擴大的效果。因此,監管部門可在這方面進行有益嘗試,形成社會監督與政府監管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