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靜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大學生人數的增多使教師與學生的一對一溝通成為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同伴互助式教學法應運而生。由于此種學習方法為學生設置了一系列自主學習和互助學習環節,因而可為學生提供更大自主學習空間,提高自學能力。
所謂同伴互助學習,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積極主動的幫助和支援來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同伴互助式學習法,簡稱PAL,其形式是小組自主學習,具體來說包括討論中的相互協作和共同解決處理事情、案例教學、復習課堂內容和分享筆記、共同完成課程任務、復習考試等多個環節。這種教學方法對加深和鞏固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
未來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的過分溺愛,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缺乏合作意識及協作能力。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人們在競爭的同時越來越需要合作。如何使在校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負責,培養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已成為教育界的主流意識。同伴互助的實質是合作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他們成為教學中的一部分,同時鍛煉了他們相互協作,相互學習的能力。合作式教學可以彌補上課時,部分同學因各種原因造成的信息缺失,當小組討論的時,每個同學都得到鍛煉的機會,增強了處理事情的能力。個別同學對知識的錯誤理解,被發現并糾正,難雜的問題在多人的合作中被解決,經驗得以交流,通過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明白,小組成員之間既要有合理的分工,還有默契的協作。只有全體組員共同努力、群策群力,才有可能在小組競爭中取勝。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學習的唯一途徑是通過教師得來。這種教學在教師傳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對學生作為個體和整個學生作為集體的人文關懷。表現在,它既忽視了作為每個獨立個體,處于不同狀態的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多種需要與潛在能力,又忽視了作為共同活動體的師生群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雙力多向、多種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創生能力。其后果是滿堂灌、滿天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思維僵化,缺少主動性和創造力。是一種一維的單向傳播。
PAL教學通過教師的“講”,誘導學生“想”,通過學生自己思考而弄懂所講的知識。提倡“發現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態度,以提高學生潛能,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自學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堅持知識和能力的統一。
隨著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生對筆記的整理,閱讀的技巧,資料的組織,實踐的應用都改變了傳統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關注的不是教本身,而是對技能,應用的掌握,潛在能力的培養和合作環境的形成。
隨著心理學、統計學的發展,人們可從一個嶄新的角度認識學習。我們發現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學習動機、學習過程之中的自我效能感等因素組成。PAL基本模式是以學生的思考作為起點,在思考中學生知道他們需要什么。關鍵是學生小組長不是為其他學生教授而是輔助其他同學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學生有助于建立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的學習氛圍,在學習過程中達成共同的目標。提高同學的溝通能力和參與熱情,分享觀點,參與討論。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建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成就動機,增強了學習動機。
此外,PAL強調在學習活動中收獲的反饋,小組長定期反饋。教師也會隨機地進行調查,每個小組成員會將小組長的表現反饋給教師。在關鍵性技術和難度較大的問題上,教師會對小組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于每一次學生取得的進步,教師給予足夠的鼓勵,以期增強積極的體驗,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形成積極的期待。同時,對于新的教學任務,尤其應注意強調解決過程之中的進步之處,不管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只要是距離問題的最終解決了,就應給予積極的反饋,從而提高學習者對自我學習能力的信心和自效能感。
綜上所述,同伴互助教學法對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形成新學習思維方式和提高自學能力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踐教學和科研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伴互助教學被應用在有關藝術設計類、法律類、數學類、英語類、化學類課程電子商務,酒店管理等實踐操作性較強的專業,急需我們去認真對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