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團團 王 薇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商業銀行和企業都是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平衡獨立的經濟主體。商業銀行和企業代表不同的利益主體,分別扮演著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兩者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作為委托人,面臨著貸款收回中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作為借貸者的企業處于信息優勢地位,作為放貸者的商業銀行處于信息劣勢地位。由于商業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貸行為存在信息不對稱,且行為方式可能不斷變化,因此,銀企信貸行為的博弈是一種信息不對稱的動態博弈。
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是在市場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對另一方缺乏信息,進而影響其做出正確決策,導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現象。根據信息經濟學理論,信息的不對稱可以從兩個角度劃分:一是非對稱發生的時間;二是非對稱信息的內容。從非對稱信息發生的時間看,非對稱信息既可以發生在當事人簽約之前,也可以發生在簽約之后,研究事前的非對稱博弈稱為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的非對稱博弈稱為道德風險(Moral Hazard)。
1.逆向選擇。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結果即造成信貸風險的借款者,往往就是那些尋找貸款最積極,而且是最可能拿到貸款的人。
商業銀行對企業的“逆向選擇”指的是,商業銀行在同等條件下,商業銀行更愿意將資金借貸給經營業績優良的企業。但這類企業往往會充分考慮自身的償付能力,只有在借款的收益高于借貸的成本時,企業才愿意借貸,因而企業愿意支付的利率較低。相比經營業績優良的企業來說,經營業績相對較差的企業,并不充分考慮自己的償付能力,為了順利的借到資金,這些企業愿意支付的利率一般高于經營業績好的企業。但通常情況下這類企業由于經營不良,銀行借貸給此類企業資金往往不能順利收回,形成銀行的呆壞賬。如果銀行不了解企業的經營信息,而按照企業愿意支付的利率高低選擇貸款企業,就會將資金借貸給經營業績較差的企業,而經營優良的企業卻得不到資金。這和商業銀行本意的選擇相違背,這就形成信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最終的結果是,在金融市場上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場,市場上留下的是質量差的借款人。
2.道德風險。道德風險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對稱。借貸企業的“道德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后,由于商業銀行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商業銀行往往無法對企業進行有效的監控,從而企業可能會做出損害銀行利益的行為。例如商業銀行將資金借貸給企業后希望企業能努力經營,從而獲得較好的收益。由于企業和商業銀行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商業銀行無法觀察到企業的努力程度。企業得到信貸資金以后,企業并不一定能按照銀行的要求努力經營,在金融交易發生之后,借款人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可能用貸款人的資金從事風險更高的業務,因而產生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道德風險。
從銀行方面看,也存在道德風險。隨著銀行體制改革的深化,銀行自主權加大,“逐利”的市場經濟行為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加之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工具日益繁多,銀行業務范圍不斷擴大,作為所有者的國家對銀行的監督成本和監督難度大大增加,銀行有各種便利條件從事違規行為而不被觀察到,從而造成道德風險。比如:違規炒股票或貸款炒股票;經營管理不善,特別是清理、回收貸款不利;超過行業風險敞口臨界值向某一行業過度信貸;超過規定流動資金貸款余額比例提供信用;隱瞞風險狀況和盈虧狀況,逃避監管。
1.企業制度不完善是導致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我國企業制度改革還有待深化,目前,企業產權關系并不十分明晰,法人治理結構即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制衡關系不到位,預算約束軟化,以及經營者業績與激勵約束不相容等,加之轉軌期間市場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體系的基礎建設相對落后,企業更注重短期行為,信用觀念淡薄。因此,企業經常借故隱瞞或謊報信息,編造理由任意拖欠,利用政策信息的空隙逃廢銀行債務。
2.市場規則與監督制度不健全、尋租行為,導致銀企之間及與其他主體之間出現的信息交叉不對稱。經濟轉軌過程中,信息成為有價商品,但相應的市場規則及法律體系卻沒有完全同步發展,客觀導致了灰色地帶的存在,這就為權錢交易、以權謀私提供了可能性。
3.銀行自身的機制缺陷和管理人員操作能力的局限,使內部與外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相當突出。首先,與激勵約束機制不對稱高度相關。目前銀行內部激勵不足或不到位的情況普遍存在。這就無法保證信息獲取質量以及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完整性,也可能導致尋租行為的出現。其次,與內部管理制度的現代化程度低密切相關。內部管理的制度化程度低,遇事無章可尋,會議過多不會產生有效信息。內部組織規模龐大、層次過多、連接過長,也導致信息傳遞失真和滯后。第三,內部信息資訊系統落后,渠道不暢,缺乏信息積累與動態更新,信息的有效生成與共享是不可能的。第四,銀行員工和各級管理人員的素質,與風險管理的復雜性之間的不對稱,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建立有效的信號傳遞機制。一般來說,在完全信息下,借貸雙方的討價還價會導致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減少逆向選擇帶來的金融風險的辦法是建立有效的信號傳遞機制。包括股票市場的強制性信息披露和報告制度、證券評級制度、企業和銀行資信評估制度等,都是減少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方式。
2.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道德風險源于簽約后“行動的隱藏”,減少道德風險帶來的金融風險的辦法是通過最優激勵合同訂立來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3.強化信貸過程管理,提高動態博弈能力。信用和風險信息的不對稱程度越高,貸款過程管理就越重要。對提供虛假信息的企業或機構加大失信的懲罰力度,實行違約賠償制度,實行與企業動態評級高度相關的放款凍結和推出機制;增強對重大項目管理直接參與度,實現充分監督。
4.充分利用外部制約,更新融資方式。借鑒國際經驗,以銀團貸款作為大項目的融資的主要形式之一,將有利于促使貸款企業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在分散風險的同時深化管理。
總之,信貸是現代商業銀行主要的經營手段和主要贏利途徑之一,也是企業籌集資金進行經營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如何更好的規避逆向選擇和信貸風險以獲得預期收益,進而促進金融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對于我國金融信貸市場的發展將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