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剛
(長安大學 陜西 710064)
大型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的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對舉辦城市的體育自身發展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十一屆全運會的成功舉辦,使其主會場濟南的城市體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趁此良機,濟南對賽事場館的興建與改造,對大眾體育健身場所與設施補充與完善,為其未來城市體育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在申辦到舉辦過程中官方對于全運會的廣告宣傳以及組織的大眾體育活動,促進了群眾對體育生活方式認識的加深,使城市體育的發展具有了原動力,從意識層面推動了城市體育的發展,為城市體育的發展提供巨大的牽引力。陜西省政府通過關于申辦2017年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的提案,西安將作為第十三屆全運會的中心城市的角色出現。從全運會后濟南城市體育發展情況來看,舉辦全運會將會對中心城市—西安的體育事業、產業等的發展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分析全運會對濟南城市體育發展產生的效應,對比分析西安、濟南城市體育的差異,預測全運會對于西安可能的效應,為西安利用全運會發展城市體育提供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濟南市迎全運七大全民健身工程于2009年10月12日全部投入使用,與之前,在全國省會城市中體育場館設施相對落后的濟南相比,濟南新建、改建了一大批現代化體育場館設施,使全運會場館不僅為競技體育服務,更能滿足全運會后群眾體育發展的需求,以濟南為中心點,投入巨資建設和開發體育場館設施,全省共投資43億規劃建設了13類、881個全民健身工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完成3.1萬個。
2009年10月16日,第十一屆全運會在濟南開幕,中心城市濟南充滿了全運氣息;從參賽者的年齡上看,從少兒到老年,跨度較大。從城市體育參與的地域特征看,城郊群眾體育得到了較大發展。全運宣傳和各種體育活動的組織等,充分調動了城郊群眾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城郊群眾也更愿意在閑暇時間進行一些簡單易行、適合當地習俗的體育活動。通過第十一屆全運會的籌辦與舉辦,山東省經常性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比例顯著上升。
首先,全運宣傳作用引導群眾體育參與意識良性發展。在全運會期間,主會場濟南舉行的一系列群眾體育活動都營造了良好的體育氛圍,加深了人們對體育的觀念和認識。其次,對體育場館設施的投入激發居民健身熱情。濟南作為十一屆全運會的中心城市,健身設施的完善為濟南城市體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群眾健身的意識也越來越強。最后,全運會效應引發會后群眾健身熱潮。在競技體育目中,運動員同場競技的精彩表現,激發了人們參與體育的意愿;親身參與體育運動的主動需求,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體育的重要原因。
針對群眾體育鍛煉知識有限的問題,濟南培養了一批社會體育指導員,用科學的方法指導人們的健身娛樂活動,全運會后濟南群眾體育健身的方法更加科學。同時,濟南還開展了312個晨練點,每個站點基本配備了一名二級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參與健身的群眾會在專業人士的建議下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內容,整體上使居民體育健身活動更加科學、合理。
在全運會影響下,濟南城市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及內容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首先,濟南城市體育的組織形式更加靈活、多樣,政府的群眾體育組織中的作用正由主導作用逐漸轉變為引導作用,群眾體育組織的數量、規模、形式等也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新興項目的活動組織。其次,各個競技項目的精彩表演,激發了人們參與體育的欲望,使傳統的大眾體育項目更加普及,使更多適合群眾體育的項目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據調查,西安市擁有的各類體育場館達1000個以上,總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以上,人均占有場地面積達到0.9m2以上。超過國家人均運動場地0.6平方米的要求;西安市的體育場館設施90%為露天形式,場館設施類型比較齊全。多數場館分別隸屬政府單位,其中又以學校擁有的場館面積最大,占總面積的50%。近年來,商業性的場館建設有了很大發展,雖所占比重較小,但其發展速度較快,在補充場館數量級,完善功能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經查閱,目前,西安城市體育活動的參與者分布有著明顯的特征。其主要參與者集中離退休人員在所有參與人員中的比例占到50%以上;而中青年以及少年兒童所點比例較小。值得關注的是,在群眾活動人群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參與者占到的比例為64.77%,由此可見,西安城市體育的參與者中,很多人有著良好的教育以及工作背景。國內較前的關于城市體育人群的文章中,大部分表述的居民素質不足以讓城市體育活動進一步發展,與國外的差距顯著。然而,目前西安的居民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具備了城市體育發展中對體育活動參與者的要求;但表現出在參與人群的年齡、生活階層等組成上存在較大的不平衡問題,距離全民健身的要求相差甚遠。
經民政廳調查數據顯示,西安城市體育活動中,參與者意愿的分析結果如下,參與者體育健身的意愿達到35.89%,文化娛樂的意愿為23.92%,人際交往的意愿為22.97%,心理歸屬的意愿也比較大,占到7.66%。參與者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主要以健身、娛樂為主,以人際交往和尋找心里歸屬為輔。說明,目前西安城市居民的參與意識正在覺醒,并已產生了良好的基礎,但目前居民體育參與者的規模仍然較小,參與體育的數量與質量變化大,并不能充分發揮參與體育所帶來的效用。雖然大部分居民已經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并未真正地去參與體育活動,因此,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體育中去,增加居民參與體育的人口規模,將是發展西安城市體育的重點。
就城市西安群眾體育的科學健身工作來說,發展比較滯后。群眾體育健身指導工作主要集中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健身會所內等等。近年來,西安科學健身指導工作也有了一定的進展。2006年西安發展了八位健身健美指導培訓師;到2009年,陜西省培訓了1.7萬社會體育指導員可進行群眾科學健身的指導工作,并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和管理系統,開辦公開的健身指導活動等等。雖然在指導人員發展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許多健身場所都進行有償指導,但西安科學健身工作并未具體落到實處,大眾體育健身指導工作沒有得到有效的開展。科學健身是群眾體育科學、有效,向良性發展的保障,沒有科學的指導,群眾體育發展可能會畸形發展。
西安市群眾體育組織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定的規模,并正在發展壯大。目前,人們參與的組織類型主要集中在體育健身娛樂方面。體育健身主要以晨練和傍晚進行休閑娛樂為其活動主要方式,組織成員人數不等,活動時間,成員相對固定;在組織程度上,其組織結構是一種自發的,組織松散的關系,但成員積極性、參與度高,每天早晨活動;在組織的經費籌措方面,組織活動經費籌集方式大部分為自籌資金。西安市群眾普遍喜歡的體育活動主要有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牌類、游泳、門球、武術等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幾點:一是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運動普及程度高;二是這些運動項目的場地相對較多,且受場地制約不大,易于開展。
濟南、西安經濟社會條件可比性較強。

表1 :2010年濟南、西安經濟總體狀況
從總體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對于舉辦全運會而言)來看,濟南、西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可比性較強。

表2 :2010年濟南、西安消費水平狀況
按照聯合國指標,國家和地區人均GDP達到3000-10000美元時,居民消費水平從溫飽型向小康型升級,步入享受型、發展型消費。從西安在消費水平方面,在其它條件相同情況下,西安城市居民用于體育的消費的收入將比濟南有所減少。但濟南與西安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能夠為作為上層建筑的體育活動提供物質支持。另外,濟南、西安分別是山東、陜西的省會城市,各項體育事業都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選擇濟南、西安兩者進行對比,可比性較強。
總體看來,濟南與西安兩者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城市規模相近,氣候條件、環境狀況相似,兩者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在對比分析過程中,增加了對本選題研究的有效性。
3.1.1 、城市體育場館設施方面。
全運會后濟南的場館設施既可以滿足競技體育的需求,又可以作為群眾體育設施使用。而西安依托眾多的高校場館設施資源,有較好的基礎,但高校資源的使用相對封閉,利用率較低,利用無序化嚴重,且存在嚴重的維修與保護問題。
3.1.2 、城市體育參與人群方面。
經過全運會后,濟南城市體育參與人群有了較大的改觀,從城市中心到城郊,從兒童到老年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西安參與體育的人群主要以中老年為主,但已形成一定規模,且參與人群的文化素質較高。
3.1.3 、城市體育參與意識方面。
在全運會效應影響下,引發了人們參與體育的熱潮,濟南的城市體育的發展具備了強勁的精神動力。近年來,西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體育的作用,但西安參與體育的人群中較少一部分以健身娛樂為目的,與城市體育的本質作用并不相符。
3.1.4 、在科學健身方面。
對于濟南來說,政府抓住機遇,針對群眾缺乏科學健身知識,專業指導人員不足等問題,采取措施,把科學健身做到實處,基本上滿足了群眾對于科學健身的需求。西安科學健身的專業人員大部分集中于各種健身俱樂部、場館等之內以及發展較好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上,普及作用較小,數量、質量上都有待于提高。
3.1.5 、城市體育的組織形式及內容方面。濟南經過全運會后,組織形式開始由政府主導向自由發展轉變,組織形式更加靈活;內容上,傳統項目得到鞏固,新興大眾健身的項目被人們接受,活動內容上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舉辦(申辦中)全運會為西安的城市體育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陜西省正在西安灃渭新區規劃建設承擔主要比賽任務的奧林匹克中心,在長安區潏河中段建設常寧生態體育訓練比賽基地等標準場地設施。全運會結束以后,數量、規模如此龐大的場館設施無疑是給西安體育發展留下的巨大的物質財富,而高標準的配套設施將會使西安城市體育的物質基礎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舉辦(申辦中)全運會將為西安城市體育的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陜西省為舉辦第十三屆全運會,發起了一系列群眾體育活動擴大申辦工作的對外影響力,為大力發展群眾體育做好了準備工作。在此過程中,中心城市、省會城市西安居民表現出了最大的積極性,表明這一系列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吸引了廣泛的人群參與到全運會這一盛會中來,為西安城市體育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潛在目標的,為其發展奠定群眾基礎。
舉辦(申辦中)全運會為西安城市體育發展帶來了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申辦過程恰逢“十二五”期間,省委、省政府將申辦全運會工作列入了“十二五”規劃,另外還相繼出臺了《加快西部體育強省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意見》等;為成功申辦全運會,借全運會之勢發展陜西省的體育各項事業,提出了新時期全省體育事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政府機構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將為西安城市體育發展提供良好的主觀上的動力。
另外,陜西省舉辦全運會,將對中心城市西安在城市體育在科學健身、組織形式及活動內容等方面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力,人們健身活動將更加科學、合理、有效;城市體育的組織形式及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全運會對濟南的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均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安作為舉辦十三屆全運會的主會場必定會獲益匪淺,而對西安城市體育自身的發展效應將更加不可替代。在十三屆全運會舉辦(申辦)期間,陜西應借鑒山東經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辦好十三屆全運會;利用全運會倡導一種全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陜西各地市文明程度,利用“全民全運”理念的引領更多的人參與體育,使陜西形成一個全民參與的體育氛圍,利用全運會為西安城市體育發展打好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如何根據濟南全運期間城市體育發展的經驗,針對西安城市體育發展的各項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充分利用全運契機,大力發展西安乃至陜西各項體育事業將是有關部門面臨的一大重點。
[1]胡義忠,劉飛,張鋒.第十一屆全運會對山東省群眾體育的影響[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10,(2).
[2]張昕,張云.西安市公共體育場館現狀及利用分析[J].體育世界.2008.
[3]史兵,張西平,張鯤.西安市體育場館現狀及利用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1).
[4]張春梅.西安城市、社區居民群眾文化體育健身的現狀分析[J].社科縱橫,2004.19(4).
[5]楊元元.全運會對舉辦城市影響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