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浩云
張大千與齊白石之比較
文/朱浩云
張齊兩人作品的價格在市場上名列前茅,輪流作莊,根本原因是其藝術地位決定的。對照來看,兩人的特點更為鮮明。
張大千《竹溪六逸圖》
張大千《荷花》(局部)
張大千《花卉圖》
所謂“南張北齊”,但細細比較,不難發現,張大千和齊白石仍有很多不同之處,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不同。
一是張齊兩人經歷不一,性格不一,處事方法不一。張大千一生四處流浪,居無定所,幾乎浪跡全世界。大千在50歲之前遍游祖國名山大川,50歲之后更是周游亞歐美各洲,這是前代畫家所無從經歷的境界。齊白石自四十歲起,離鄉出游,五出五歸,遍歷陜、豫、京、冀、鄂、贛、滬、蘇及兩廣等地,飽覽名山大川,廣結當世名人。總體看,齊白石藝術生涯主要在湖南和北平。
張大千的性格豪放,慷慨大度,揮金如土,好交游、好應酬,喜歡擺龍門陣。他是個喜愛熱鬧的人。齊白石卻恰恰相反,避塵勞,避應酬。他勤奮治藝,節儉治家。
齊白石由于過于節儉,給人感覺比較吝嗇或是小氣,他對錢看得比較重。這或許與齊白石當時賣畫艱難、沒有完成資本積累有關。包立民先生在《張大千藝術圈》一書中曾披露:齊白石的弟子要去日本留學之前,臨走時曾向齊白石要一張畫作留念,但齊白石還是向他要錢才肯給他畫。
三是張齊兩人的藝術風格不一。在風格上,大千創立了聞名遐邇的大風堂畫派。其藝術風格不僅多種多樣,千變萬化,而且雅俗共賞,這正是大千不同于其他現代名家的重要之處。他的山水畫初學石濤,登堂入室,繼而上溯唐、宋、元、明諸家,博采眾長,入古而化。其山水不論造型、構圖、用筆、設色均有獨到之處。特別是晚年創造的潑墨、潑彩新法,形成了墨色融洽,光彩有致的獨特風格。他的人物畫先學唐寅,進而效法趙子昂、李公麟等諸家,得其神髓。因而他的人物畫線條優美,瀟灑透逸。他的花鳥畫初習陳老蓮工筆,又得益于八大山人、青藤、揚州八怪,深諳各派技法而自成體貌。在花鳥中,尤善荷花,工筆、寫意,俱臻妙境,獨樹一幟,有“畫荷圣手”之譽。總體看大千的風格屬于“明逸清”,大千的書法也是獨創一格的“大千體”。其書法主要受李瑞清的影響,對北魏碑刻情有獨鐘。用墨濃淡配合,枯潤相間,橫筆一波三折,和他的為人一樣,毫墨間洋溢著豪放不羈的風格。觀賞他的法書是一種令人陶醉的藝術享受。
齊白石經過“衰年變法”,成就“紅花墨葉一派”。他的創作繼承了我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方法,吸收民間繪畫藝術之營養,通過對生活現象的深入觀察,加以融會提煉,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范。作品以寫意為主,題材從人物、山水到花鳥、魚蟲、走獸幾乎無所不畫,筆墨奔放奇縱,雄健渾厚,揮寫自如,富有變化,善于把闊筆寫意花卉與工筆細密的寫生蟲魚巧妙結合,造型簡練質樸,色彩鮮明強烈,畫面生機蓬勃、雅俗共賞,獨樹一幟。在他的作品中,始終洋溢著健康、歡樂、詼諧、倔強、自足和蓬勃的生命力。他的書法,最有成就的是行書與篆書,行書雄健清剛、點畫爽利、意態夭矯;篆書整體氣息剽悍矯健、氣勢雄偉,特別是結字大開大合,結體上變長為長方,疏密對比強烈,他對篆書的疏密形式把握能力在近現代書壇無人能出其右。李可染曾說:“齊白石的字寫得很好,力能扛鼎。”所以,張齊兩人的風格各具特色。
齊白石《群蝦》
齊白石《山水人物》
齊白石 《芭蕉書屋》
四是張大千有經典代表作,而齊白石的代表作就比較模糊。張大千曾經說過:“會作文章的一生必要有幾篇大文章……這才可以站得住,畫家也必須要有幾幅偉大的畫,這才能夠在畫壇站得住”。在這樣理念支撐下,他十分注意代表作品的創作。所以張大千晚年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他獨創的潑彩技法繪就了《長江萬里圖》、《廬山圖》、《幽谷圖》等經典不朽之作。特別是《廬山圖》,可以說是張大千一生的藝術總結。但是,要說起齊白石的代表作,人們或許會說出他的蟹蝦,但具體是哪一幅恐怕無人知曉。所以,齊白石沒有人們熟知的代表作,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五是張大千重復的作品少,應酬作品多;齊白石重復的作品太多。
根據筆者觀察,在張大千作品中很少有重復的,曾經有一位大千好友親眼目睹大千一口氣寫了20多副對聯,內容沒有一件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張大千好交友,喜應酬,盡管繪畫快,但時常忙不過來。因此,應酬甚至敷衍的作品比較多。所以,目前市場上同是張大千的作品價格懸殊十分大,高的甚至幾千萬乃至上億元,低的僅僅只有幾萬元。齊白石主要是重復的作品多,特別是蝦、蟹、魚、草蟲類作品重復得比較多,也許是齊白石賣畫好的時候應付不過來,往往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時甚至會請弟子代筆。目前,市場上將代筆類的作品一般也視作真跡看待。■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