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景均(原中央紀委研究室研究員)
如何看待反腐“越反越多”
文/邵景均(原中央紀委研究室研究員)
當前,我國反腐敗斗爭的總體態勢是,成效明顯和問題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并存,群眾對反腐敗期望值不斷上升和腐敗現象短期內難以根治并存,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我們既要看到反腐倡廉建設取得的明顯成效,又要看到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以更加堅定的決心和更加有力的舉措堅決懲治腐敗、有效預防腐敗,進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設科學化水平。
目前中國的腐敗與反腐敗具有歷史特殊性。它所處的社會大環境,既不是傳統社會,也不是完全意義的現代社會,而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既不是以計劃經濟為基礎,也不是搞本來意義上的市場經濟,而是處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時期。現當代社會發展歷史表明,這種社會轉型期往往是腐敗的多發期、高發期。承認這一事實,就要承認,當前我國“腐敗高潮”具有歷史特殊性。一旦度過社會轉型期,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那么這種“腐敗高潮”就必然會消退下去。因此,當前的腐敗不是不可治的“政治之癌”,而是可治之癥。一切明了中國社會基本走向的人,都應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腐敗斗爭充滿信心,并下定決心,在黨的領導下,在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勝利的同時,爭取反腐敗斗爭的決定性勝利。這應該是學習中國共產黨90年反腐敗基本經驗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應當懂得,既然造成目前這種腐敗“易發多發”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那么在如何反腐敗的問題上,就不能“就腐敗講反腐敗”,必須根據黨90年反腐敗的基本經驗,著眼于社會的整體進步和全面發展,從治標與治本、懲治和預防兩個方面作出努力,尤其要注重治本,注重預防,注重制度建設。
一是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地推進發展。黨對反腐倡廉的政治領導,主要是方向、路線的領導,最重要的是正確處理反腐倡廉建設與黨的中心工作、全局工作的關系。反腐倡廉建設必須服從于、服務于科學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要求各級黨委堅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的任務提出、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都以服從服務于科學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與經濟建設統籌謀劃,將防治腐敗寓于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重要決策和措施之中。
二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現階段腐敗易發多發的現象與“體制轉換”有直接關系。舊的計劃經濟體制打破了,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不完善,這種“體制空擋”容易產生腐敗。因此,加快改革步伐,早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反腐敗的治本之策。現在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容易改的已經改了,剩下的都是難改的;以前改過的,現在看又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了,還得繼續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繼續完善市場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提升各種企業管理水平;規范黨和政府行為,集中精力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使黨和政府從管理微觀經濟中解脫出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是完善,就越能減少腐敗現象的發生。
三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在人類歷史上,以“少數人說了算”為基本特征的專制制度是產生腐敗的制度性根源。為了鏟除“絕對的權力”,根本途徑是建立民主政治,實現全體人民依法共同管理國家。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也不可能有反腐敗斗爭的根本性勝利。雖然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民主逐漸多了起來,但是,與黨所確立的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宏偉目標相比,與懲治和預防腐敗的要求相比,民主還是太少。民主是一個過程。在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專制歷史的國家,不可能用幾十年時間就完成民主建設的任務。問題在于,要積極地“創造民主的條件”,不失時機地把民主推向新的高度。民主的不斷發展,必將從根本上起到預防腐敗的作用。

反腐,應以預防為重,治標更需治本。圖為2009年10月亮相北京地鐵的反腐公益廣告。(圖/fotoe)
四是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的法律制度。制度好可以使有腐敗之心的人無法腐敗,制度不好可以使好干部犯不廉潔的錯誤。對于反腐敗來說,法律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經過多年努力,反腐倡廉法律制度建設有了很大進展,但仍然有明顯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是,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一些重要的法律還沒有制定;有的法律制度內容陳舊落后,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有些法律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貫徹落實。應該按照黨中央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的規定,加快相關法律制度的制定,適時把黨的政策規定轉化為國家立法。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原則,努力使法律制度更加科學、管用。要通過教育、監督等手段,確保已有的法律制度得到全面的貫徹落實,使之發揮出讓人不敢腐敗、不能腐敗的作用。
五是加強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這是反腐敗的核心性工作。為了防止公共權力被濫用,首先,要科學地配置權力,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其次,要克服明哲保身、怕得罪人的庸俗作風,增強監督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三,在當前制度不夠健全、權力結構不夠合理的情況下,尤其要擴大黨務公開、政務公開、辦事公開的范圍,提升公開的質量,以補救制度的缺陷。須知,“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其四,整合社會監督資源,進一步協調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協和民主黨派監督、政府內部監督、司法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等力量,健全巡視制度,實現有效監督。其五,健全發現問題的機制,著力加強事前和事中監督,力爭防患于未然;健全糾正錯誤的機制,發現問題迅速解決,防止小錯釀成大錯;健全責任追究的機制,一旦決策或權力運行出現失誤,要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防止有錯不改。
六是加強廉政文化建設。要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重點,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積極挖掘廉政文化資源,倡導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相承接、與時代精神相統一的廉政文化,讓廉潔理念深入社區、家庭、學校、企業和農村,充分發揮思想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體效能,進一步擴大廉政文化的覆蓋面、影響面、教育面,在全社會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風尚,這樣才能夠幫助廣大領導干部頂得住誘惑,經得住考驗,守得住氣節,展現出廉潔從政的嶄新風貌。
七是加強干部管理。所謂反腐敗,說到底,就是讓一切掌握權力的干部不腐敗,也就是說,對干部要“管住”。我國現階段的民主程度不高,法制也不健全,而“人治”的東西還很多。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尤其要強調干部隊伍建設。中國的官場,歷來講究“上行下效”,總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領導干部是一般干部的榜樣,上級是下級的榜樣。如果上級領導干部潔身自好,那么就會潛移默化地帶動下屬廉潔自律,無形中約束下級不能隨意弄權。反之,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因此,作為領導干部,必須作出廉潔從政的表率,同時,要有嚴格管理下級的意識和有效方法。對下屬的腐敗苗頭要有所察,敢抓敢管,不能任其泛濫,等到釀成大禍再算總賬。管住自己、管住下屬,也就遠離了腐敗。
八是毫不放松地嚴厲懲治腐敗。面對現階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的嚴峻形勢,查辦腐敗案件的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對腐敗分子不進行嚴厲的查處,就難以形成反腐敗的威懾力和大優勢,就會喪失民心。“注重預防”不是要放松懲治。只有懲處有力,才能預防有效。只有對腐敗案件查深、查細,才能為制度建設、預防腐敗提供根據。要健全腐敗問題的發現機制,既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監督、舉報,又要依靠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提高腐敗案件的發現率。要充分發揮法律、政策、紀律三位一體的綜合作用,進一步完善對腐敗的懲處機制。對于已經受到法律制裁的腐敗分子,也要“給出路”。不論是貫徹“以人為本”,還是我們的“政治需要”,都不能讓他們及其家屬站在對立面。把那些犯有腐敗罪錯的人拉回人民中來,幫助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