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進一
戰地飛燕記上海市公安局后保部衛生科民警李燕春
文/趙進一

雖然累,但李燕春覺得充實、幸福。
他名叫李燕春,市公安局后保部辦公室衛生科民警,先后榮立個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他行如其名,每逢黨最需要的緊急關頭,他總是沖鋒在前,像燕子那樣不辭勞苦,不停地飛來飛去。南下、西進、救災、維穩,都沖在一線,行程動輒千萬里。
2008年5月13日,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深夜11點,正在家中收看有關汶川大地震新聞,心靈受到極大震撼的李燕春突然接到后保部發來的緊急集結令——12時前趕到哈密路特警總隊,隨上海特警搶險救援隊一起開赴汶川,開展戰地醫療保障!
毫無思想準備的他,驟接此令,頓覺血脈賁張。想當年在部隊時,執行緊急命令是家常便飯。沒想到離開部隊這么多年,這種只有在夢中才得以重溫的場景竟然在現實生活中再現,怎能不激起他豪情萬丈?他真沒想到,剛才還沉浸在災區鏡頭中的他,很快就要投入“戰斗”了。他以最快的速度打點了簡單的行裝,匆匆告別家人,踏上征途。
從生活條件優渥的大上海一下子進入經常斷水、斷電、斷糧、斷通訊,瓦礫遍地的地震災區,李燕春覺得自己仿佛跨越了兩重世界。他是戰地急救醫生,肩負200多名特警隊員身體健康的重任,他必須時刻伴隨在他們身邊,而隊員們都是身強力壯、受過特殊訓練的年輕人,年近半百的他要跟上小伙們的步伐是多么的不容易!尤其在行軍途中,每當車輛被崎嶇不平的山路擋住,難以行進之時,就只能靠步行深入災區現場。途中,隨時會有山石滾落,隨時會發生泥石流、塌方,在這樣的險境下,還得與特警隊員一樣,背負幾十公斤重的裝備和醫療藥品、器械,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這需要何等頑強的毅力才能支撐下來啊,李燕春硬是挺住了!
在轉戰都江堰、水磨鎮、映秀、錦竹地震災區的十多個日夜中,為確保救援隊無一例非戰斗減員,李燕春制定了詳細的醫療保障方案。每到一地,他就馬不停蹄地做營區衛生防疫工作。從隊員出征前的個人防護到執行任務中的疾病預防,直至歸隊后的洗手消毒,每天的醫療巡診、現場救治等,他都傾盡全力做得最好,實現了預定的各項醫保目標……特警總隊一位帶隊領導說:“上海特警圓滿完成赴川搶險救援任務,醫療保障功不可沒!”
烏魯木齊“七·五”突發事件以后,李燕春兩度赴疆執行隨隊醫療保障任務,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他認為醫療保障,重在源頭預防;工作,重在效率。于是,他積極與駐地醫院聯系協調,開辟了特警隊員急診救治綠色通道;與當地食品衛生監督部門協調,加強對駐地餐廳食品衛生的監督檢查和指導,確保了特警隊員的食品衛生和飲食安全;他還根據隊員們的作息時間,調整巡診時間,在隊員駐地、崗點哨卡、訓練現場進行巡診,實現了醫療服務全覆蓋……
這幾年來,凡重大活動都留下了“飛燕”的足跡——
從汶川返滬,正值奧運安保緊鑼密鼓;自新疆歸來,恰遇世博安保全力以赴。從警15年來,李燕春似乎與重大活動結下了不解之緣:APEC會議、六國峰會、特奧會、奧運會、世博會,非典、禽流感、甲流,戰役一個接一個。他常常是剛放下行裝,稍事休整,又立即投入到下一輪繁忙的一線醫療保障:戰地巡診、役苗接種、民警健康咨詢、應急藥品防護服的購儲發放、有關防暑防中毒防雷擊防傳染病等宣傳資料的編寫……少有空暇的時候。這,已成為他生活的常態。
他整天忙得陀螺般轉,好在一家三口都是警察,大家各忙各的,用不著“理解”不“理解”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總是懷著一腔激情的他覺得自己又回到了“崢嶸歲月”,雖然累,但覺得充實、幸福。■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