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黃 靈
回眸建黨獻禮片《開天辟地》訪著名導演李歇浦
文/本刊記者 黃 靈
1991年,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七十周年,在時任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陳至立的親自關懷下,由上海拍攝的史詩巨片《開天辟地》成功上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同志看完影片后,高興地指出:《開天辟地》拍得很成功,影片總得感覺很好。有許多珍貴的史料,對年輕一代是一次生動的黨史教育,對我們這一代也是一次教育。”
①中國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劇照)
②被李瑞環夸贊的鄧小平形象(劇照)
③“驅張”代表團團長毛澤東率四十名代表為三千湘民請命(劇照)
④“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劇照)
中國電影的歷史不過百年,如同美國人熱衷記載不斷發生的往事一樣,拍攝這樣一部作品的時間點,距今也已經是在一個可以回眸反思的時間長度了。為了進一步了解當年拍攝這部影片的真實情況,筆者來到而今已年近七十的李歇浦導演家中,聽他親自介紹當年拍片的真實記憶……
為了配合采訪,李歇浦導演向記者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工作相冊和拍片資料。其中一些珍貴照片,諸如他因執導該片在中南海接受江澤民總書記等中央領導親自接見的相片,低調的他至今從未對外公布過……
檢察風云:李導,1991年電影版《開天辟地》的創作背景和契機是什么?
李歇浦(以下為李):電影《開天辟地》是為了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開拍的。準備工作做得比較早,實際上在1989年就開始籌備了。當時上海市領導說,我黨的誕生地在上海,這里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如果像這樣的題材,我們上影(上海電影制片廠)不拍,對不起全國人民。所以我們義不容辭要把上海這段波瀾壯闊的建黨過程,建黨的這個開天辟地的歷史事件,通過故事片的形式把它反映出來。
檢察風云:20年前,作為一名新黨員您接拍這部影片時的心情如何?
李:領導決定讓我來拍這部戲,當時我也很吃驚,當然這也是組織上對我的充分信任,為此我激動得一夜未眠。在此之前我大都在拍文藝片,就在接拍這部戲這前,剛拍完了兩部武打片。應該說這個題材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我當時接到這個拍攝任務覺得很光榮,同時也感到擔子很重。盡管后來因為這部作品,我成了拍“主旋律作品”的專業戶,但當時我還沒有嘗試過這樣宏大的歷史題材。
檢察風云:優秀的電影必須要有一流的劇本,您能否介紹一下當年影片的劇本創作情況?
李:當年的創作過程中,我們曾經請了三套班子的著名作家同時寫劇本,現在大家看到的作品,是當時非常年輕的青年作家黃亞洲(現為浙江省作協主席)和汪天云(現為上影集團副總裁)共同編寫的。黃亞洲當時在浙江嘉興文化館工作,汪天云當時是上海師大的一個青年教師。他們敢闖、有探索精神,經過領導和專家,諸如謝晉、孫道臨等許多同志一起討論,最后認定這兩位的劇本更符合史詩風格。因為他們的劇本為影片搭下了一個全景式的格局,其他兩個劇本在故事性上強一點,但反映的面比較窄一點。我記得當年劇本得了1991年金雞獎的最佳編劇獎,此外影片還獲得了“金雞獎特別獎”、“最佳導演提名”和“最佳演員提名”。
檢察風云: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故事片,您當時是如何設定影片風格和影片敘述視角的?
李:對于要怎么樣反映這個巨大的歷史事件,我認為就必須是全景式的,要用一種史詩的風格,又是紀實的風格。影片涉及建黨的主要創始人——陳獨秀和李大釗,還有毛澤東在內的共十三位人物也都是創始人。同時還要把歷史上有名有姓近七十多位的人物搬上銀幕。如何準確的、生動的、形象的在銀幕上再現建黨這個偉大事件呢?我們覺得應當既要把歷史的深度、歷史的內涵反映出來,又要塑造好歷史人物。在導演闡述中,我向攝制組同仁們一再叮囑:“這部影片必須有強烈的凝重感、悲愴感和歷史縱橫感。”
檢察風云:當時很多影評文章認為影片對其中三大人物的塑造有了歷史性的突破,作為導演您是如何把握的?
李:就影片而言,我們覺得應該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來反映這段歷史。也就說對于片中這些歷史人物在建黨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和歷史地位,我們不要因為這以后發生的這樣那樣的變化,而否定他們在建黨初期這段歷史中的作用。這個主要是體現在如何表現陳獨秀的問題上。
今天來說,對陳獨秀的評價較以往高了,新黨史中對于他的評價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拍攝時間是上世紀的90年代初,我們面臨的問題是:要不要、敢不敢準確地表現陳獨秀建黨主要創始人的地位?
毛澤東,是我黨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他塑造得非常生動。他在早期建黨過程中是個憂國憂民、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熱血青年。但是他也有個探索的過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曾經想過湖南救國,就是一個湖南成立一個國家,這實際上走不通的。他也對斯諾說過自己相信過無政府主義,后來有一次在和陳獨秀的交談中,得到了他的啟發,使他慢慢地成為了一個成熟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所以,我們在這部影片里要表現青年時代毛澤東的特點,不能把當時的他寫成“神”。
李大釗,他在建黨中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最后英勇就義,死得非常光榮。所以我們要塑造好人物,拍好這部作品,就要有自己的認識價值,從而提高影片的觀賞價值。該片認識價值中的史學價值和其他影片相比特別重要,如果歷史的史學價值站不住,那么這部影片在電影史上就很難留得住。
檢察風云:影片在場景和道具方面,是如何處理好藝術真實這個問題的?
李:我們當時的拍攝,對真實反映歷史非常的認真和考究。比如“一大”紀念館是革命圣地,要完全忠實的把這個場景呈現在銀幕上,如果在紀念館拍,我們需要打燈、釘釘子、布置場景,這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們在上影廠5號攝影棚里,根據美工師的結構圖,完全按照“一大”的結構、面積復制了當時的場景,影片中的桌椅板凳、茶壺,都是向“一大”會址紀念館借來的。劇中有一場戲就是外國巡捕房進來抓人,會議被迫臨時解散,因為有這個條件,影片就能很有質感地表現好這個場景。
“一大”會議是1921年7月23日晚8點,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李漢俊之兄李書城寓所內開始的。為此,我們在這場戲里加了一個道具——“鐘”。八下鐘聲之后,會議召開了……這個戲在全國印了五六百個拷貝,當時已經是相當多了,觀眾很多。當我們把道具還給紀念館的時候,紀念館的館長笑著對我說,“李導,很多來參觀的觀眾說,你們這里怎么沒有展出鐘啊,是不是漏掉了?”。可見,這個道具添得很成功,這就是源自藝術的真實。
檢察風云:對于影片的主要人物,在塑造過程中是否考證過一些基本史實,如何把握好真實這個度?
李:拍這個戲要尊重歷史,同時也不能拘泥于此,要在藝術真實的基礎上敢于進行大膽的藝術創作、藝術結構甚至是藝術虛構。當然這個虛構不是平白無故的,而是有歷史依據的。
我們當時翻了很多資料:包括黨史資料、毛澤東傳記、張國燾回憶錄等,劇本中的很多情節都是請了全國各地黨史專家反復研討論證的,因此影片放映后專家們說,影片在歷史史實上幾乎是挑不出毛病的。
我還親自拜訪了陳獨秀的秘書鄭超麟老前輩(已故)。他的人生很曲折,曾被打成“托派”,后又被平反恢復名譽。他曾去法國留學,也認識鄧小平,回來以后就跟著陳獨秀。對于陳獨秀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非常熟悉。陳獨秀平時用的煙斗、經常與胡適爭論甚至激動到拿著拐杖敲地板,這些細節都是他提供給我們的,這對我們塑造陳獨秀這個人物很有幫助。
當然,有一些情節,是建立在歷史依據上的虛構。比如我們在影片中描寫陳獨秀和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現安葬于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的段落——當時陳獨秀身為北大教授收入不菲,但對兩個孩子要求非常嚴格,要求他們自主自立,所以兩個孩子生活很艱苦,經常有時候是吃白饅頭喝醬油湯。我們當時為了佐證這些情節,也翻了很多資料。當然陳獨秀也有慈父的心腸,所以片中我們也加了“送茶葉蛋”的那場戲。這個在史料中是查不到的,但非常符合他的人物性格,畢竟他非常愛這兩個孩子,這個愛是用嚴厲的要求來體現的,有他的特點。此外,他的人物性格也有剛強的一面,例如他被國民黨抓去的時候,他說他不需要律師,他自己就是自己的辯護律師。在審訊室里,他慷慨激昂的把當局駁得體無完膚。他就是那么一個剛正不阿、不會在反動勢力面前卑躬屈膝的人物。
我們在描述毛澤東這個形象的時候,也是力求不把他寫成神,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很有感情的人。影片中在展現他和楊開慧真摯感情的時候,我們展示的是毛澤東和楊開慧跪在恩師楊昌濟的遺像前,發誓終生相愛,這個細節是虛構的。影片出來后,得到的評價是肯定的。因為毛主席也是有人情味的,他非常愛自己的母親,每次他到自己的母親墳前,他都跪在面前,這是有記載的。既然這樣,為什么我們不能用來表現他對楊開慧忠貞不渝的愛呢?
檢察風云:“一大”召開時,主要人物李大釗和陳獨秀缺席,影片是如何交代的?
李:關于“一大”李大釗之所以沒有參加,是因為生病。陳獨秀在廣州有事,實在走不開。但這個會議,實際上是陳獨秀和李大釗兩個人倡導的,所以在“一大”會議上,陳獨秀被選為書記,李大釗當時在黨內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所以為了表現會議中兩人缺席的缺憾,我們就用李大釗長城上俯瞰南方,陳獨秀在家里遙相呼應來表現。這兩個細節也是虛構的。
檢察風云:這部影片在各地上映后,反響熱烈,現在網上還有不少人在寫影評。
李:我記得有一次在香港三地導演會面的時候,有位香港導演告訴我,《開天辟地》在香港放映時,當地收集有近70篇寫這部影片的評論文章,絕大部分都給予了肯定。他們很多人以為《開天辟地》就是寫毛澤東,肯定把他寫成了神。他們沒想到影片中毛澤東是個平易近人、有熱情、有探索精神并且在不斷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偉人。這也就是我們想要的,就是忠于歷史,不臉譜化的結果。
江澤民(前排左五)、李鵬(前排左六)、薄一波(前排左四)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開天辟地》導演李歇浦(前排左三)等劇組成員。
檢察風云:從《開天辟地》同名劇本的圖書上,我們看到了陳至立的親筆題詞,可見當時領導對于影片的關注程度。
李:這部影片,之所以能拍成,領導給了很大的幫助。當時的三個劇本,上海市的宣傳部長陳至立和幾個副部長都看了,一起把大家討論的意見做了匯報。我把劇本討論的情況,和我對影片的想法,影片的預期風格、追求的方向,都做了匯報。影片最初是三個半小時,領導都看得津津有味,市里領導還擔心我不舍得刪,因為影片太長不利于發行。最后他們希望濃縮在兩個半小時到兩小時四十分鐘左右,分上下兩集。我就只能忍痛割愛了,剪去了一些枝葉部分的東西,包括一些軍閥的戲和各個共產主義小組的情況。
檢察風云:聽說您作為這部作品的導演,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親自接見?
李:是的。我記得有一次我一個人去了中南海,陪中央政治局常委、主管意識形態的李瑞環同志一起看了片子。當時看片時,我就坐在他旁邊,他看得非常高興。特別是看到片中出現了十六歲的鄧小平,他覺得很像很興奮。鄧小平年少時的形象流傳的很廣,當時戴著鴨舌帽穿著大衣的照片很多人見過。我和副導演說,重大的歷史人物,一定要做到“形神兼備”。當時為了尋找鄧小平的扮演者,我們在各大學的宿舍、飯堂搜索,終于在復旦大學幸運地找到了我們想要的演員鐘輝。李瑞環同志聽完我的講述后,他非常肯定我們藝術創作的精神。他看后,又希望當時的主要領導也看看。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精簡方面的建議。
檢察風云:當時江澤民等中央領導還提出了哪些修改意見,你們是如何處理的?
李:后來,我第二次去中南海,江澤民、李鵬、薄一波同志一起審看了影片,都非常高興,給予肯定。曾慶紅親自來到我們的駐地,說領導同志看了以后,一夜都很興奮,對于影片都給予了非常的肯定。同時希望影片能做一些歷史的觀照,讓觀眾了解中國共產黨是如何締造的,了解這些人物歷史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后也是有變化的,并非個個都是一生偉大的。這就是說,對這十三位黨代表以后的發展要做一個觀照。
回去后大家對此也都討論了。有人提議在影片開頭對這些人物做個點評,但被否定了。因為在影片還沒開篇,就把這段歷史人物的未來,包括一些人物犯了這樣那樣的錯誤,甚至完全走向了革命的反面道出來,就不是很高明。于是我們決定在片尾加一段解說詞。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南湖畫舫船駛向遠方,船上的人一起呼喊“共產黨萬歲”的口號之后,我拍了很長的一串空鏡頭,這個尺寸足以讓我們加上解說詞。經過重大題材領導小組的鄭惠同志的熱情幫助,影片結尾加了一段詞:
“……在嚴酷的血與火的考驗面前,初創時期的黨員,有的忠貞不渝,英勇奮斗,也有動搖的、叛變的。李大釗于1927年不幸被捕,慷慨就義。陳獨秀在1927年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后因進行分裂黨的活動,于1927年被開除黨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