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劉志遠,李如軒,徐翠萍
(云南省潞西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潞西 678400)
潞西市自1989年發現首例HIV感染者以來,HIV感染者/AIDS病人檢出數逐年上升,截止2008年底,全市累計報告HIV感染者/AIDS病人2884例(其中外地224例、本地2660例),由原來以靜脈注射吸毒傳播為主變為靜脈注射傳播和性傳播兩條途徑并存,并逐漸向普通人群擴散,已被國家列為重點防治地區。為了解當地公共場所從業人群中艾滋病疫情和流行特征,潞西市于2006年~2009年對全市公共場所從業人員進行了HIV抗體檢測,現將檢測結果分析如下。
以2006年~2009年潞西市公共場所進行過HIV抗體篩查的人群為調查對象。
對目標人群進行HIV抗體篩查。實驗室初篩實驗試劑為當年國家招標指定的批批檢合格、并在有效期內的HIV抗體檢測試劑,按照當年最新版《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范》中HIV抗體初篩檢測方法,采用酶聯免疫驗(ELISA)方法進行篩查,初篩陽性者再用替代法或免疫印跡試驗(WB)法進行確認實驗。
調查資料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錄入,使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描述和統計分析。
19240人的中位年齡是25歲(25%分位數為20歲,75%分位數為36歲),其中<20歲的占31.7%,20歲~30歲的占31.7%,30歲~40歲的占20.1%,>40歲的占16.5%;27.4%是男性,72.6%是女性;漢族占66.6%,傣族占24.1%,景頗族占4.6%;文化程度以初中及高中為主,占77.8%;未婚占50.4%,已婚占49.3%。
從19240人中檢出HIV陽性85人,其中5.9%通過共用針具傳播、90.6%通過性傳播、3.5%傳播途徑不詳(其中 1人有輸血史)。HIV陽性者中 60%為本地戶籍,40%為外地戶籍;陽性者中<20歲的年齡組占21.2%,20歲~30歲占47.1%,30歲~40歲占21.2%,>40歲占10.6%;女性占68.2%,男性占31.8%。
2006年~2009年不同年份的感染率、不同年齡HIV陽性檢出率、不同民族HIV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婚姻狀的HIV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表6。
2006年,潞西市公共場所從業人員HIV陽性檢出率為1.0%,2007年~2009年維持在0.4%~0.5%,提示在該市開展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有一定成效。
在檢測出的85例感染者中40%為外地人口,20歲~40歲所占比例為68.3%,90.6%通過性傳播,這與該人群的流動性和外出務工人員多為青壯年有關,他們處于性活躍期,給傳染病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感染者中女性所占比例較大,該人群是流動人口中的弱勢群體,容易產生高危行為,而且有更大的易感性[1]。

表1 潞西市2006年~2009年調查對象HIV陽性檢出情況

表2 不同年齡調查對象HIV陽性檢出情況

表3 不同性別調查對象HIV陽性檢出情況

表4 不同民族調查對象HIV陽性檢出情況

表5 不同文化程度調查對象HIV陽性檢出情況

表6 不同婚姻狀況調查對象HIV陽性檢出情況
本地區HIV單因素分析顯示20歲~30歲、傣族和景頗族是該人群HIV感染的危險因素。年齡組中20歲~30組相對于<20歲組感染率高,OR值為2.411(1.278~4.550)。本研究還發現傣族、景頗族相對于漢族感染率高,OR 值為 1.636(1.006~2.659)、3.655(1.881~7.102),這可能與傣族景頗族性觀念比較開放有關。
由于艾滋病宣傳教育活動的廣度和力度不夠,一些宣傳教育活動的針對性不強,目標人群不明確[2],因此,要探索出適合于潞西市少數民族的宣傳教育模式,加強懂得少數民族語言的防治隊伍,推廣安全套的使用,才能切實有效的防止艾滋病的蔓延。
[1]武俊青,姜綜敏,余冬保,等.流動人口中農民工的艾滋病防治政策與建議[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6,12(6):575-576,582.
[2] State Council AIDS Working Committee Office UN Theme Group on AIDS in China.A Joint Assessment of HIV/AID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are in China[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