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瓊,孔祥生,張俊雄,侯文俊,蘇 錦,奚菊梅,王建全
(云南省玉溪市澂江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澂江 652500)
澂江縣海洛因傳入始于1993年,并在吸食者間迅速蔓延,1995年達到高峰。1996年首次在吸毒人群中檢出8例艾滋病毒感染者[1],檢出率高達53.33%,至2010年12月31日澂江縣累計報告艾滋病感染者414例。吸毒人員大都經濟困難,文化程度低,對疾病預防的知識一知半解。2003年中澳項目基線調查結果顯示:95.65%的吸毒者通過靜脈注射海洛因;重復使用和共用針具注射毒品現象普遍存在,艾滋病病毒也因此在吸毒人群中傳播,嚴重威脅著澂江縣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群眾的健康。2004年澂江縣引入了“中澳艾滋病亞洲區域項目”。(以下簡稱中澳項目),營造了由政府牽頭、多部門協作配合、群眾廣泛參與的支持性環境,搭建了針具交換、美沙酮維持治療和轉介服務平臺,對吸毒人群開展針具交換、知識教育、行為指導等一系列降低危害的干預服務。
澂江縣轄區內社區吸毒人員及戒毒所內強制戒毒人員。
1.2.1 問卷調查
使用靜脈吸毒人員調查問卷(Ⅱ),對吸毒人員進行面對面、一對一詢問,內容包括人口學資料、艾滋病基本知識、吸毒行為、性行為、接受預防艾滋病服務情況等。
1.2.2 血清學調查
用真空采血管對每名問卷調查對象現場采集靜脈血3ml~5ml,進行血清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出HIV陽性樣本送玉溪市疾控中心進行確認,確認陽性病例及時進行網絡直報。
1.2.3 資料收集和分析
收集中澳項目基線調查數據及 2010年綜合干預數據、澂江縣艾滋病疫情網絡直報數據,對吸毒人員行為學和血清學數據進行干預前后對比,對綜合干預效果進行評價。采用Excel 2003、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基線調查時,吸毒人員僅能說出艾滋病感染三條途徑,實施綜合干預后,通過對吸毒人群進行反復的宣傳、培訓,并配合實例進行教育,吸毒人群艾滋病預防知識知曉率逐年提高,見表1。
根據《中國艾滋病防治督導與評估框架(試行)》中對吸毒人員的評估指標:注射吸毒者在最近1個月內未共用注射器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2007年達70%,2010年達80%。2009年澂江縣綜合監測結果顯示:注射吸毒者在最近1個月內未共用注射器的比例達95.65%,超過了國家評估指標,但最近 1個月內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為56.25%,未達到國家指標,見表2。
澂江縣自1996年從靜脈注射吸毒人群中檢出8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截止2010年12月31日累計報告艾滋病感染者414例,其中因注射吸毒傳播243例,占報告總數的58.70%。實施中澳項目以后,每年堅持在吸毒人群中開展血清學調查,吸毒人群中HIV檢出人數逐年減少, 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無陰轉陽病例檢出,見圖1。

表1 2007年~2009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識知曉率情況

表2 近3年靜脈注射吸毒人群關鍵行為指標比較

圖1 澂江縣2005年~2010年IDU人群HIV陽性檢出率變化情
圖1顯示,澂江縣2005年~2010年在IDU人群中HIV陽性檢出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由最高峰 2006年40.63%下降到2010年的11.96%,特別在實施綜合干預后出現明顯的下降。
艾滋病是我國的重點傳染病,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健康。目前,艾滋病在我國已進入廣泛流行狀態,發病水平不斷升高,疫區面積不斷擴大。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預藥物和疫苗,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仍是當前艾滋病預防的重要策略,也是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發生、流行的最有效手段[2~3]。
澂江縣實施的各項干預措施切合當地的實際,通過建立組織機構、營造支持性環境、政策開發與能力建設,實施預防艾滋病宣傳教育、針具交換、美沙酮維持治療、轉診轉介等綜合行為干預措施,使吸毒人群艾滋病知識認知情況有了明顯的提高、行為改變顯著。
通過對吸毒人員血清學HIV檢測的動態觀測,可以看到:澂江縣2005年以后靜脈注射吸毒人群中HIV檢出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特別在實施綜合行為干預2年后出現明顯的下降,由2006年的40.63%下降到2010年的11.96%,說明綜合干預措施是有效的。
支持性環境的有效建立,衛生和公安部門的密切配合,項目執行小組人員的盡職盡責,外展人員的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面的力量,是綜合干預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
[1]孔祥生,蘇 錦.預防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J].衛生軟科學,2004,(18):73-75.
[2]馬志鑫,余文舟.農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識及高危行為調查研究[J].安徽預防醫學雜志,2003,9(5):283-285.
[3]吳尊友.行為干預是目前預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