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川
為了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的進一步接軌,財政部于2006年所制定的新準則與舊準則存在較大的差異,本文為學習者對新準則的理解和應用提供一些指導。
舊準則規定:長期股權投資應當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采用成本法或權益法進行核算。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無控制、無共同控制且無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當采用權益法核算。而新準則規定: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的長期股權投資應采用權益法。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權,被投資單位即為其子公司;投資企業與其他方對被投資單位實施共同控制,被投資單位即為其合營企業;投資企業能夠對被投資單位施加重大影響的,被投資單位即為其聯營企業。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新舊準則都規定對其合營企業和聯營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適用權益法。而對其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新舊準則的規定存在差異。
舊準則就權益核算法下規定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或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計入“長期股權投資——股權投資差額”借方或“資本公積”貸方處理。而新準則規定: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大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不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小于投資時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其差額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即計入“營業外收入”,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成本。
舊準則規定,在權益法核算情況下,投資企業的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隨著被投資企業凈資產的增減變化而調增或調減,因此當被投資單位當年發生的凈虧損而引起的所有者權益的變動,投資企業應按持股比例計算應分擔的份額,調減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并確認為投資企業當期的投資損失。投資企業在具體確認被投資單位凈虧損時,應以投資賬面價值減記至零為限。這里所指“投資賬面價值”是指該股權投資的賬面余額減去該項投資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后的金額。而新準則規定,投資企業確認被投資單位發生的凈虧損,應當以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以及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減記至零為限。新準則在確認應分擔被投資單位發生的虧損時,應當按照以下順序進行處理:首先,沖減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其次,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不足以沖減的,應當以其他實質上構成對被投資單位凈投資的長期權益賬面價值為限繼續確認投資損失,沖減長期應收項目等的賬面價值。最后,經過上述處理,按照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企業仍承擔額外義務的,應按預計承擔的義務確認預計負債,計入當期投資損失。
舊準則規定,投資企業在按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計算應享有的份額并確認投資收益時,如果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中包括法規或企業章程規定不屬于投資企業的凈利潤,應按扣除不能由投資企業享有的凈利潤的部分后的金額計算。如按照我國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外商投資企業按實現凈利潤的一定比例計提作為負債的職工福利及獎勵基金。這部分從凈利潤中提取的職工福利及獎勵基金,投資企業不能享有,投資企業在計算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實現的凈利潤時,按實現的凈利潤扣除不能由投資企業享有的職工獎勵及福利基金后的凈利潤計算。而新準則規定,被投資單位以后實現凈利潤的,投資企業在其收益分享額彌補未確認的虧損分擔額后,恢復確認收益分享額。第十二條同時規定:投資企業在確認應享有被投資單位凈損益的份額時,應當以取得投資時被投資單位各項可辨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為基礎,對被投資單位的凈利潤進行調整后確認。被投資單位采用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與投資企業不一致的,應當按照投資企業的會計政策及會計期間對被投資單位的財務報表進行調整,并據以確認投資損益。
綜上所述,對于采用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通過不同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新準則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基本與國際會計準則相趨同,因此新準則的處理更加嚴謹和公允,也更加符合我國會計改革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