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猛
目前有多個國家已實施了學生貸款制,包括一些高等教育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瑞典等。但如何既保證社會的公平,實現成本分擔、利益分享,又保證貧困學生不會因為經濟困難而失去上大學的機會,也是世界各國遇到的兩難的問題,并非中國特有的國情。本文對美國的助學貸款政策進行研究,并借鑒實施助學貸款的做法和經驗,開闊思路,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
美國的學生貸款資助計劃是世界上最龐大和最完善的,其貸款種類較多,貸款體系復雜。較有代表性的貸款項目主要有斯坦福貸款、帕金斯貸款和聯邦父母貸款等。美國的貸學金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政府基金,政府擔保、由私立銀行或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出資的貸款,大學設立的貸款基金。其中聯邦政府的基金貸款所占數額最大。目前,公共資金數額占整個學生資助事業的,聯邦政府提供的公共資助金額所占比例最高,份額達到90%。
“帕金斯貸款”,據1958年《國防教育法》確立的“國防貸款金”,80年代起改名為“帕金斯貸款”,其宗旨是“為了國家利益,資助貧困學生,造就國家所需專業人才”。該貸款是由政府出資,學校管理。貸款對象是有特殊經濟需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標準由學校自行確定,優先考慮已獲得佩爾助學金的學生。本科生貸款金額最高每年為4000美元,研究生最多金額可達6000美元。償還期最長為10年,償還方式為分期償還。每月最低償還額為50美元。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利息由政府支付,學生畢業或離校后9個月開始還款。
美國的“斯坦福貸學金”由商業銀行提供資金借貸,美國聯邦政府為學生提供擔保。它是美國目前最主要的學生貸款項目。該貸學金按貸款資金的來源分兩種,一種是聯邦家庭教育貸款計劃和資金來自銀行或其他非銀行借貸機構。另一種是聯邦直接貸款計劃,貸款資金直接來自聯邦政府,通過學校直接發給學生。學生需要為貸款支付管理費,這些費用在支付給貸款人的每一筆貸款時直接按比例扣除。
另外,在美國教育貸款計劃中,有一種貸款叫做PLUS貸款,全稱本專科學生父母貸款。此貸款僅面對的是經濟上不獨立本專科學生,其父母作為貸款人,每年的貸款限額為學生直接成本減去其他資助,浮動利率最高不超過9$,一筆貸款完全發放完60天后進入還款期。
1965年,美國聯邦政府為高等教育助學貸款工程立法,啟動了聯邦家庭教育貸款項目。美國學生貸款主要得益于聯邦家庭教育貸款計劃,而聯邦家庭教育貸款計劃成功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學生貸款的二級市場的蓬勃發展。在學生貸款的二級市場中,銀行將學生貸款出售給經營學生貸款的金融企業。經營學生貸款的金融企業通過出售股票和債券進行融資。由于聯邦政府為聯邦家庭教育助學貸款提供擔保,投資者就愿意購買經營學生貸款的金融企業的股票和債券,這就為助學貸款吸引了更多的資金,也增加了流動性,從而增加了助學貸款的資金。風險也由政府、銀行、金融公司、投資者和貸款學生本人共同負擔,從而分散了違約風險。沒有一個單一的實體如政府、投資者或銀行持有所有的風險。后來,私營擔保機構也逐漸發展起來,以防止違約的發生。
在美國聯邦家庭教育貸款的運行機制和現金流向中我們可以看出,教育部代表了市場方。貸款機構可以是銀行也可以是發放學生貸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如經營學生貸款的金融企業。貸款機構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借款人需支付貸款機構一定比例的貸款管理費,以分擔教育部用于特殊津貼工作方面的行政成本。擔保機構為貸款學生提供擔保,是介于貸款機構和借款學生之間的中介組織。當發生拖欠時,擔保機構將學生應還的貸款支付給貸款機構。借款學生需向擔保機構支付擔保管理費,以分擔擔保機構向學生提供擔保的管理成本。擔保機構向教育部申請支付給貸款機構的拖欠貸款的回補。服務機構是介于貸款機構和借款學生之間的另一種中介組織。服務機構負責向借款人追還貸款,這樣的一個網絡結構,有效地“緩沖”了資金提供者教育部和貸款機構與借貸者學生之間的直接作用,形成了共同參與、共同獲益、風險共擔的一種關系。
美國是一個經濟發達、高等教育規模龐大的國家,多年來美國政府把“讓全體公民都得到平等教育的機會”作為教育的一條至高無上的準則來執行,千方百計避免學生因貧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美國與我國一樣,高校在不斷擴招,收費也越來越昂貴。在高校收費漲幅普遍升高的情況下,研究人員發現其學生的入學率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還有所上升,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其重要原因應歸功于美國完善的助學貸款政策。根據美國教育部統計,2003年全美助學貸款總額474億美元,接受助學貸款的學生總數是570萬人。而同期我國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53億元人民幣和83萬人,是美國助學貸款總額的1.35%。我國接受助學貸款的學生人數是美國的14.6%,這個數字說明美國的助學貸款制度實施的非常成功。
與我國助學貸款政策比較,首先,美國助學貸款政策經歷時間較長、貸款種類豐富、規模龐大、受益學生數量巨大,而我國實施助學貸款政策只有不到十年時間,貸款種類、規模、受益學生與美國相比都微不足道。
其二,美國的助學貸款政策配套機制完善發達。不僅個人信用體系發達,而且助學貸款的個人咨詢服務完善,政府不僅強調銀行的社會責任,而且重視銀行的經濟利益。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助學貸款配套制度,在這些方面與美國相比,有的是剛剛起步建設,有的還是一片空白。
其三,在助學貸款的實施過程中,美國無論政府部門、銀行、高等院校、個人信用評價機構,還是咨詢服務機構之間的銜接配合到位、保障有力、解決問題及時,促使助學貸款有效運轉,而我國政府、銀行、高等院校配套銜接方面與美國相比差距較大。
其四,美國的助學貸款制度之所以比較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承擔助學貸款的主要風險。如果學生發生違約或無法還貸,州政府和聯邦將向銀行賠付拖欠的貸款。以此為鑒,我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在資助貧困生方面肩負起更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