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琴
生產企業“免、抵、退”稅政策目的是使本國產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增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促進對外貿易出口。
實行“免、抵、退”稅管理辦法的“免”稅,是指對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免征本企業生產銷售環節的增值稅;“抵”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所耗用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款;“退”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在當期內應抵頂的進項稅額大于應納稅額而未抵頂完的稅額,經主管退稅機關批準后,予以退稅。
(1)當生產企業本月的銷項稅額≥本月的應抵扣稅額時,應納增值稅額≥0,即本月無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當期應退稅額=0。當期應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為0)=當期免抵退稅額;無結轉下期的留抵稅額(即為0)。
(2)當生產企業本月的銷項稅額<本月的應抵扣稅額時,本月進項稅額未抵扣完,即當期期末有留抵稅額:
如果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應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結轉下期的留抵稅額=0;
如果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免抵稅額=0
結轉下期繼續抵扣進項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應退稅額。
(3)“期末留抵稅額”是計算確定應退稅額、應免抵稅額的重要依據,應以當期《增值稅納稅申報表》的“期末留抵稅額”的審核數欄為準。
出口企業納稅籌劃,是納稅人為了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權益最大化,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通過企業經營方式等活動的事先籌劃,對多種納稅方案進行最優化選擇,以達到在合法前提下少繳或不繳稅款及優化稅收結構等的一系列行為。
出口退稅的納稅籌劃應遵循以下原則:(1)不違法原則。出口企業納稅籌劃是企業在合法范圍內,對承擔稅負最低的合理又合法的策劃。(2)時效性原則。出口企業納稅籌劃是在義務發生之前所做的事先籌劃和安排,是超前設計,測出籌劃結果,是充分利用資金時間價值,準確、合理地確定收支,實現時效的有效性。(3)整體綜合原則。對納稅要整體籌劃,綜合衡量,力求整體稅負最輕,長期稅負最輕,并注重各稅種、各部門、眼前和長遠的關系,以確定資本收益最大方案。
對于出口企業來說,出口退稅的納稅籌劃可以促使企業提高會計管理水平,有利于優化企業產業和產品結構,使企業的人、財、物、信息等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企業可根據稅法中各項優惠政策和稅率變動策劃納稅籌劃方案,從而降低企業稅負成本,提高企業經營利潤。
根據我國出口企業的特點,在遵循出口退稅政策和納稅籌劃原則的前提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出口退稅的納稅籌劃。
我國現行增值稅條例規定納稅人出口貨物的適用稅率為零稅率,而實際所承擔的征稅率跟退稅率之差的稅率需作進項轉出,也就是實際增值稅稅率=17%-退稅率。而對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國內銷售稅率為17%。所以,同樣價格情況下,企業出口除在報關時產生費用外,增值稅納稅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還帶來退稅。
第一種方式:新出口企業在第一次業務自營出口后,應采用通過外貿公司再出口的方式出口銷售。那樣企業不容易產生流動資金周轉困難,且出口業務保持正常。根據浙國稅進〔2005〕24號規定,“自發生首筆出口業務之日起12個月內發生的應退稅額,不實行按月退稅的辦法,而是采取結轉下期繼續抵頂其內銷貨物國內生產環節的增值。”也就是說第一筆出口業務有退稅的話要等到12個月后,第二筆第三筆這樣下去有退稅的,只能產生累計退稅額而不能退稅。一些外貿公司由于享受出口免稅并退稅的政策,往往能為新出口企業解決出口問題及資金問題。另外第一筆業務自營出口后12個月,稅務部門也即會批準按月退稅了。這樣,企業就可以在第一批出口業務自營出口一年后重新安排自營出口。
第二種方式:出口企業已按月正常退稅的情況下,加大企業出口力度,充分享受出口退稅,達到提前退稅,多退稅。
例如:一個服裝生產企業征稅率17%,退稅率是16%,2010年2月購置生產設備5000萬元(不含稅),企業2010年2-12月份每月銷售額都是1000萬元(不含稅),每月進項稅額是105萬元。
(1)如果企業內銷70%,外銷30%(且單證齊全)
則:設備產生的抵扣額是5000*17%=850萬元
銷項稅1000*70%*17%=119萬元
出口進項稅額轉出1000*30%*(17%-16%)=3萬元
當月產生留抵稅額105+850-119-3=833萬元
當月免抵退稅額1000*30%*16%=48萬元
2010年2月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大于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即2010年2月應退稅額48萬元,免抵稅額=0。當期應納稅額和當期應退稅額的差額作為下期繼續抵扣進項稅額。2010年2月下期繼續抵扣進項稅額是833-48=785萬元。
同理可計算得出
2010年3月的產生的留抵稅額833-48+105-119-3=768萬元,2010年3月的免抵退稅額是48萬元,2010年3月的應退稅額為48萬元,下期繼續抵扣進項稅額是768-48=720萬元
2010年4-12月每月的應退稅額為48萬元,至2010年12月止下期繼續抵扣進項稅額183-48=135萬元
(2)如果內銷是30%,而外銷是70%
則:設備產生的抵扣額是5000*17%=850萬元
銷項稅1000*30%*17%=51萬元
出口進項稅額轉出1000*70%*(17%-16%)=7萬元
當月產生留抵稅額105+850-51-7=897萬元
當月免抵退稅額1000*70%*16%=112萬元
即2010年2月當期應退稅額112萬元,下期繼續抵扣進項稅額是897-112=785萬元
2010年3月產生的留抵稅額897-112+105-51-7=832萬元,2010年3月的免抵退稅額是112萬元,2010年3月的應退稅額為112萬元,作為下月留抵的稅額是832-112=720萬元
2010年4-12月每月的應退稅額為112萬元,至2010年12月止下期繼續抵扣進項稅額247-112=135萬元
(3)綜合上述計算:當企業出口由原先30%積極改變銷售方式,擴大出口成70%后,2010年2-12月份不僅加快退稅速度,而且產生多退稅(112-48)*11=704萬元。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如果2011年延續前例,則30%出口時每月會產生應繳增值稅金17萬元,而70%出口時會產生退稅47萬元,從而產生每月17+47=64萬元的收益。
所以企業應加大出口力度,積極轉變銷售方式。出口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則退稅會隨之相應增加,從而使企業整體效益明顯增加。
有出口業務的一些企業,往往有其自身的經營結構。一年中就集中做一個月出口業務;或者一個月做國內業務,下一個月做出口業務,再下下個月又做國內業務等等。這樣稅收策劃顯得尤為重要,特別在臨界點月份(即改變國內與出口業務月份)必順進行有效的納稅籌劃,合理避稅。
例:一個服裝生產企業服裝訂單生產周期為3-4個月,全年除2010年7月25日出口一筆1000萬元的業務外,無其他出口。增值稅率17%,退稅率16%。2010年8月份國內訂單加倍增多,為配合生產,供應部決定從8、9月份加大采購力度,保證生產所需原材料的供應,8月份采購700萬元(不含稅)面料,已預訂9月份采購1500萬元面料(不含稅),同時還預付生產設備500萬元(不含稅),8月31日設備到貨200萬元,已取得17%增值稅發票,其余設備9月初到貨,8、9月份國內銷售各是1000萬元(不含稅),當月收齊上月出口單證1000萬元,無期初留抵稅額。
根據稅務規定:單證齊全的申報時間為90天。服裝企業出口單證齊全申報在8月份與9月份申報有很大的差別。
第一種方式:2010年8月份單證齊全申報時:
8月份銷項稅額是1000*17%=170萬元;
進項稅額是700*17%+200*17%=153萬元,則當月應交增值金=170-153=17萬元。
當期應退稅額=0
無結轉下期的留抵稅額(即為0)
9月份銷項稅額是170萬元;進項稅額是1500*17%+300*17%=306;則當月產生留抵稅額是306-170=136萬元。
第二種方式2010年9月份單證齊全申報時:
8月份銷項稅額是1000*17%=170萬元;
進項稅額是700*17%+200*17%=153萬元,則當月應交增值金=170-153=17萬元。
9月份銷項稅額是170萬元;進項稅額是1500*17%+300*17%=306萬元;則當月產生留抵稅額306-170=136萬元。當月免抵退稅額1000*16%=160萬元;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即應退稅額為136萬元)
通過計算可知:第二種方式對企業發展更為有利。
同樣道理,企業可通過出口單上交的時間來控制退稅的額度,及退稅的時間,有利于企業合理安排資金,加速資金的周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