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 進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稅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稅收法制進程的加快,人們將越來越多地運用稅務籌劃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稅務籌劃將越來越成熟,并成為企業理財和經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稅務籌劃是納稅人依據稅法,運用納稅人的權利,根據稅法中的允許、不允許以及非不允許的項目、內容等,對企業組建、經營、投資、籌資等活動進行的旨在減輕稅負、有利有利財務目標實現的謀劃與對策。
任何一項籌劃方案都有其兩面性,納稅人在取得籌劃利益的同時、必然會為該籌劃方案的實施付出額外的費用,以及因選擇該籌劃方案而放棄其他方案所損失的相應機會收益。當新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小于取得的利益時,該項籌劃方案才是合理的,當費用或損失大于取得的利益時,該籌劃方案就是失敗的。一項成功的稅務籌劃必然是多種稅務方案的優化選擇,我們不能認為稅負最輕的方案就是最優的稅務籌劃方案,一味追求稅務負擔的降低往往會導致企業總體利益的下降。必須認識到,通過犧牲企業整體利益換取企業所得稅稅負的降低舉措明顯是不可取的。
企業經營需要穩定、寬松的外部環境,符合政府政策、法規要求的經營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活動的風險和無形成本。合法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時必須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第一,稅務籌劃只能在稅收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第二,稅務籌劃不能違背國家財務會計法規以及其他經濟法規,違反經濟法規、提供虛假財務會計資料和信息的做法不可取;第三,稅務籌劃必須密切關注相關法律、法規的變更,稅務籌劃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企業稅務籌劃必須順應這種變化。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納稅義務的發生具有滯后性,這就為納稅人的經營活動進行事先籌劃提供了可能。事先籌劃原則要求企業進行稅務籌劃時,必須在國家和企業稅收法律關系尚未形成的前提下進行。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納稅人對于其經營、投融資以及收益分配活動所進行的事先規劃、設計和安排,應盡可能減少應稅行為的發生,實現降低企業稅負的目標。
企業的資本通常是由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兩部分組成。稅法規定股息支付不得作為費用列支,只能在交納所得稅后的收益中分配;利息支付可作為費用列支,在計算應稅所得額時允許扣除。企業在籌資時,要充分考慮負債籌資可以少繳所得稅,獲得節稅收益,在息稅前投資收益率大于負債成本率的情況下,提高負債比例,可以提高權益資本的收益水平。但也不是負債越多越好,因為隨著負債比例的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也會增大,甚至發生債務危機。
租賃是指出租人以收取租金為條件,將其資產出租給承租人使用的一種信用業務。稅法規定,納稅人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而發生的租賃費可以據實扣除;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租賃費不得直接扣除,而應計入資產價值,以折舊的形式分期扣除。經營租賃的租賃費用可以列支,融資租賃可以提取折舊,均可加大準予扣除項目的金額,減少應納稅所得額。
投資在方式上可分為兩大類,即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我國企業所得稅制度規定了很多稅收優惠待遇,包括稅率優惠和稅額扣除等方面的優惠。投資者在進行直接投資時,應該在綜合考慮目標投資項目的各種稅收待遇的基礎上,進行項目評估和選擇,以期獲得最大的投資稅后收益。間接投資相對說來要簡單一些,由于我國國債利息免征企業所得稅,故企業在間接投資時要充分考慮稅后收益。比如有兩種長期債券,一是國家重點建設債券,另一種為國債,表面看起來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的利率要高于國債利率,但是由于前者要被征收25%的企業所得稅,故購買國債要更合算些。
獨資企業稅款一般定期定額征收,實際稅負較低。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一樣只按個體工商戶工薪所得征個人所得稅,不征企業所得稅,不存在所得稅的重復征稅問題;又因為合伙企業所得稅的征收方式為先分后稅,如果投資人多,勢必降低適用稅率,獲得節稅效益。公司制企業有五年補虧等各種優惠可享受,又有設立子公司和分公司的選擇。企業初創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較大,如果采用分公司的形式,就可將虧損轉嫁到總公司,減輕總公司的所得稅負;而當企業能穩定獲利時,設立子公司則可享受許多稅收優惠。
無論是國內投資還是投資于跨國公司,均應充分利用不同地區間的稅制差別或區域性稅收傾斜政策,選擇整體稅負較低的地點投資以獲得最大的節稅利益。
存貨有不同的計價方法,比如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等。一般來說,企業存貨的計價方法一經確認是不能隨意變動的,因此事先確認適合自身特點的計價方法,可以達到遞延納稅的目的。通過存貨計價方法變動實現遞延納稅主要是利用材料市場價值變動的差異,選擇有利的成本計算方法,使前期支出的成本相對較高,從而收到遞延納稅的效益。
長期以來,國民納稅意識淡薄,稅務執法人員特別是基層征管部門人員的專業水平不高,對稅收征納雙方各自的權利、責任理解不夠,盡管稅收征管法明確提出了在稅收關系中征稅與納稅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但在輿論宣傳中,大部分強調的是納稅是公民的義務,很少提及納稅人的權利,更沒人提及納稅人的稅務籌劃權利。企業稅務籌劃未能在我國實際中推廣,除我國稅法有待進一步完善外,還和我國一部分稅務人員素質不高有關,特別是基層執法人員財務專業水平欠缺,對稅務籌劃與偷稅、漏稅、避稅的辨別能力低下,將稅務籌劃和偷稅、避稅混淆,以“真”當“假”的情況時有發生。
稅務籌劃是納稅義務人在納稅行為發生之前對納稅行為的規劃。這就要求企業管理人員不僅要熟悉相關稅法、經濟法知識,還要求企業對未來的經營情況有一定的預測能力,對企業的經濟活動有一定的財務分析能力。但是這些對我國相當一部分會計核算不健全、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的企業來說,只能是望洋興嘆。再加上實際經濟生活中一些不法企業將隱匿實際收入、虛列成本開支等違法行為自詡為“稅務籌劃”,使得許多企業的稅務籌劃走入誤區。
進行企業所得稅稅務籌劃,納稅人必須在經濟業務發生之前,準確把握從事的業務過程和環節,對投資、理財、經營活動做出事先的規劃、設計、安排。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納稅人追求較低的稅負和最大的稅后財務利益是其進行稅務籌劃的內在動力,對不同的納稅人和不同的行為規定有差別的稅收待遇,是國家為納稅人進行稅務籌劃提供的外在操作空間。只有存在可籌劃空間,納稅人才可以選擇較低的稅負,取得最大的財務利益;只有納稅人有進行稅務籌劃的內在動力,國家才可用有差別的稅收待遇,從利益上引導納稅人對自己的投資、理財、經營活動朝著國家鼓勵的方向做出規劃、設計、安排,從而實現國家調控政策。因此,稅務籌劃是實現稅后利益最大化與貫徹國家調控政策的統一。納稅人對其投資、理財、經營活動的決策行為,是在這些活動之前進行的,而不是在既定的投資、理財、經營活動后,對其既定結果以及納稅義務進行事后改變。事后改變的目的只是少納稅款,并不能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目標。要進行這種事后的改變只有采用弄虛作假的方法,最終會演變成偷逃國家稅款行為,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稅務籌劃不僅要符合稅法的規定,而且要符合稅法立法的意圖,這是稅務籌劃區別于偷稅、避稅的根本點。稅務籌劃和偷稅、避稅的結果都是少繳稅款、減輕稅負,但偷稅是以弄虛作假的方式實施的,不僅違反了稅法規定,更違反了立法意圖,避稅則是抓住稅法的疏漏進行的,盡管不違反稅法規定,但卻違反稅法的立法意圖。而稅務籌劃以稅收政策為導向,不僅符合稅法規定,而且符合稅法立法意圖。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時不能與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相抵觸,要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進行,如果稅務籌劃超出了這個前提就很有可能演變成偷稅、騙稅等違法行為,會受到相應的法律處罰。
納稅人為了更好地實現自我保護,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增強法治觀念;二是熟練掌握稅收法律和法規;三是熟練掌握有關的會計處理和有關稅務籌劃技巧。納稅人應結合自己經營的實際業務,運用好所掌握的稅收政策,通過合法的會計處理技巧和籌劃方法達到節稅的目的。從根本上講,納稅人只有確保自己的行為不違法,才能較好地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稅務籌劃不僅要考慮納稅人現在的財務利益和短期利益,還要考慮納稅人未來的財務利益和長期利益;不僅要考慮納稅人的稅后財務利益最大化,而且還要盡量使納稅人因此承擔的各種風險降到最低。稅務籌劃只有從納稅人財務計劃、企業計劃這些整體利益出發,趨利避害、綜合決策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我國的稅收制度、政策以及經濟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條件和自身的發展狀況適時調整所得稅稅務籌劃的方向與策略,努力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