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明建
近年來,我國《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等會計信息規范化管理的法規制度、監督體系日趨完善。然而,由于忽視了法制教育及不完善的會計工作評價理論指標體系,加之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偏差,原有的道德規范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變化,導致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越來越嚴重,影響了我國法制建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使會計職業陷入了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和價值危機。本文就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其根治對策談點自己的看法。
我國處于市場經濟建設逐步完善和發展的歷史階段,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難免會有弊端,具體到企業經營業績進行考核評價方面的主流方法還不盡科學、合理—過于偏重財務評價,使評價體系難以全面、真實地反映企業績效。
有些地方黨政領導為突出政績,給企業分指標,壓任務,逼著企業作假,用虛假政績去爭名奪利。同時某些企業經營者為取悅上級,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常常指使會計人員違反法規,對會計資料進行粉飾、修正,以獲得貸款,逃避稅收,截留收入,化公為私。因此部分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負責人非常重視會計信息的“數量意義”,現行的企業績效考核不再是單純衡量一個企業經營狀況,而更多地賦予了政治的成份。由此使會計工作更多地被看作是為達到官方下達的指標而作的一項“賬面”工作,而不是一項真實的記賬工作。由此在社會上流行“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數字經濟”的風氣影響下,勢必導致會計信息要迎合企業領導的意志,而使會計信息失真。
目前在我國執行的是會計監督、內部審計監督和外部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理論上很完善,但執行中卻不盡如人意。一是會計監督弱化,單位會計受制于領導,會計人員只能無奈地選擇“明哲保身”,致使會計監督形同虛設;二是企業內部審計監督體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內部牽制制度弱化,內部審計往往根據領導的偏好去“監督”,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現象;三是政府監督沒有形成合力,財政、稅務、審計等部門外部監督雖有所作為,但由于諸多監督機關監督標準不統一,在管理上各自為政,造成各種監督不能有機結合,不能從整體上有效地發揮監督作用;四是社會監督體系不夠完善,雖然會計師事務所每年都要對會計報表審計驗證,但其審查驗證的范圍還很有限,其廣度、深度、力度都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難以形成有效的再監督機制。
一定時期人們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法律法規的遵守情況。經過多年的普法教育,我國廣大會計人員的法律意識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毋庸諱言,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著一些明顯的不足和問題,集中表現為程序意識、規則意識的缺失。面對各種嚴格、系統、成文的法律法規、制度規章,一些企業及會計人員,總是習慣性地去尋求各種變通、突破的空間和可能。
我國《刑法》、《會計法》對會計做假行為都作了處罰規定,但由于種種原因,普遍存在著執法不嚴、懲治力度不夠的現象,不能起到懲戒作用。一是會計造假行為敗露后,司法介入欠缺,有時甚至片面強調搞活經營,而放松了對違法違紀行為的處罰,減弱了法律的威懾力;二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刑事處罰,或以經濟處罰代替行政和刑事處罰。三是重處罰單位,輕處罰個人。處罰單位,影響的是廣大單位職工的利益,對造假主謀單位負責人和執行者會計人員懲處力度不夠,很少能影響到造假者的利益,從而助漲了造假者氣焰,導致造假者膽大妄為。
一是企業績效考核應當注重過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學性,既要設計經濟指標,又要有社會發展、環境建設指標;既要考慮到當前,又要著眼于長遠的績效。形成“年度考核與任期考核相結合、結果考核與過程評價相統一、業績考核與獎懲緊密掛鉤”的考核思路和“依法考核、分類考核、約束與激勵機制相結合”的考核原則。二是在考核方案設計和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中應加強對會計信息產生全過程的考核。做到客觀、公正、合理地評價經營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和經營成就,改變激勵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為。同時增加一些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等的非財務會計指標,可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延期支付獎金及超額利潤分成、以認股權證和贈股等方式來代替現金支付。營造激勵他們朝著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努力工作的環境,充分發揮法人治理結構激勵機制產生的效益和作用,保證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是監管市場運行,維護市場秩序,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政府在宏觀經濟發展中掌好舵的同時鼓勵和調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劃槳的積極性,并且要將多重角色區分開來,特別要將國有企業所有者的角色與會計信息監管者的角色嚴格區分,不要因一時或部門利益而編造虛假的會計信息。避免政府對企業經營行為的干預,杜絕“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現象發生。
按照“行業自律、政府監管、法律規范”的思路框架,不斷完善“內部約束、部門監管、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建立內部監督約束機制,強化內部會計管理體系。建立并完善內部審計制度,確保內審人員相對獨立地位,充分發揮內審作用。二是強化政府外部監督。加強財政、審計、稅務、銀行、監察、證券監管等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力度,形成一個統一的監督整體,充分發揮監督合力。三是充分發揮社會監督職能。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制止和約束會計舞弊行為。
切實貫徹實施《會計法》及相關的會計法規、規章,對檢查出來的造假行為,要把處罰重點放在處理相關責任人個人身上,大幅提高會計造假成本,要讓造假者付出沉重的代價,使其不敢以身試法,以此從源頭上遏止造假行為。建議各級檢察機構,建立執法檢查社會公告制度。將檢查中存在問題單位在當地有影響的報刊、網絡等媒體上公告,達到依法治理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