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艷珍
2008年金融危機的魅影還未散盡,歐洲債務危機、美國經濟二次探底的愁云已彌漫全球,金融市場上價格劇烈動蕩,價值頃刻間蒸發,其規模與頻率日益挑戰全世界經濟承受能力與人類心理承受能力。全球虛擬資本和虛擬經濟在經歷繁榮與頂峰階段后,已然步入衰退,人們期待谷底后的復蘇。虛擬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虛擬資本價值的擴張、頂峰、衰退和谷底,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實體經濟周期所表現出的財富擴張、頂峰、衰退和谷底,然而兩者不盡一致。
馬克思認為財富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依存于財富的生產。經濟越發展,社會財富越增進;而社會財富越增進,人類社會也越發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由使用價值構成的財富,以產品的形式客觀、直接存在,而價值則不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主觀認識影響?,F代經濟生活中的貨幣都是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貨幣,除有形的鈔票和硬幣外,更多的是通過銀行信貸投放的無形的存款貨幣。換言之,從宏觀角度出發,貨幣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由各國央行控制的,不兌現信用體系下的貨幣本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然而,對微觀個體來說,一旦其擁有貨幣,就可以自主決定轉換為相應的財富,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貨幣經濟,貨幣保證了經濟中一切商品和勞務的生產、交換、配置和消費,微觀主體在獲取真實財富即使用價值之前必須先擁有貨幣。從這個角度出發,微觀主體更愿意把貨幣當作財富或財富源泉,并且不斷追逐貨幣。
在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并在其基礎上產生的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其本質是實現價值轉移的信用工具。這種以一定價值表示的信用工具本身不能直接創造財富,卻能通過作用于實體經濟間接創造財富。此外,虛擬經濟有助于實體經濟分散和重新配置風險,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各種不同風險等級的金融工具,把它們分配給對風險持不同偏好和不同感受程度的投資者,幫助解決實體經濟信息不明晰的問題,提高資本運營能力。從宏觀上看,虛擬經濟優化了經濟結構,促進了經濟增長。然而與以成本和技術支撐的價格系統相區別,虛擬經濟是以資本化定價行為為基礎的價格系統,人們的心理因素對這樣的市場起重要作用,內在波動性是其運行的基本特征。這種內在波動性一方面可以作用于實體經濟,促進社會對經濟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得虛擬經濟有可能在短期內完全脫離實體經濟,形成以短期市場價格波動為收益來源的純粹投機行為。投機行為可能帶來的巨大利益驅使投機者和投資者將更多的資金、更多的時間和智力投入虛擬經濟,虛擬資本繞過實體經濟重新進入虛擬經濟體,加之現代金融體系成倍擴張信用的杠桿作用,虛擬經濟價值總量便可以幾何級的速度膨脹,遠遠超過實體經濟真實財富的創造速度。這種脫離物質承擔者的價值膨脹無疑是一種泡沫經濟。
虛擬經濟說到底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當虛擬經濟體價值總量膨脹到嚴重脫離生產力水平時,經濟泡沫一戳即破,表現在虛擬經濟體最典型的即為各種形式的金融危機。這一階段屬于虛擬經濟衰退期,它使得虛擬經濟在繁榮、擴張直至膨脹時期所形成的未有實際財富支撐的泡沫破裂,價值縮水,逐步回歸到適應實體經濟真實財富的水平。從這一角度說,虛擬經濟危機的爆發只是把經濟體已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并不是經濟問題的根源。同時,虛擬經濟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虛擬經濟的自我調節功能:通過危機的爆發阻止潛在的、更為嚴重的虛擬經濟崩潰與實體經濟倒退。當然,需要指出的是,虛擬經濟價值縮水雖然是為實現價值回歸財富,理論上來說也不必然導致實體經濟真實財富的同步縮水,然而如果虛擬經濟危機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引致實體經濟隨即出現衰退,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價值與財富不同,財富由使用價值構成,以產品的形式客觀、直接存在。價值屬于抽象財富,在市場經濟下,只能通過貨幣表現自己的存在。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人們重視價值,歸根到底,并不在于價值自身,而在于作為價值表現物的貨幣可以轉化為相應的財富即使用價值。在虛擬資本日益發達的信用經濟體下,價值的創造速度與規??梢赃h遠超過實體經濟真實財富的創造速度與規模,當這種偏離超過實體經濟可以支持的度時,就形成了泡沫經濟。泡沫的破滅必然導致虛擬經濟價值縮水,使之逐步回歸至適應實體經濟真實財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