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布拉音·巴斯提
新疆各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數占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差異很大,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金融問題一直以來就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阻礙。由于資金供給不足,少數民族地區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雖然中央和新疆兩級政府多年來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方面的優惠政策,但是,相比新疆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對資金的需求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為此,必須從根源入手,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基礎上,建立適合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特點和要求的金融服務體系,完善對少數民族地區快速協調發展的長效金融支持,才能促進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為典型的綠洲經濟,土地總面積雖大,但適宜人類生產,生活的綠洲土地僅占4%左右,耕地缺乏,水資源嚴重不足,戈壁、沙漠和高原占90%以上,沙塵暴、地震和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和惡劣,但新疆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光熱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能源儲量較為豐富,動植物資源豐富獨特,瓜果園藝業極具潛力,旅游資源特色鮮明。
新疆由于歷史、自然、區位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緩慢,與新疆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是貧困面大,低收入人口占比高。83%的縣(市)為國家(自治區)級貧困縣(市),低收入貧困人口和戶數分別占全疆的81%和82%;二是經濟發展層次低,自我發展能力薄弱。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僅為全疆的4.6%,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1990年至2009年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速度12.83%,而全疆平均增長速度為18.56%。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僅絕對值低于全疆水平,而且增長速度也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并且其差異很大,經濟發展進程緩慢。特別是這些地區經濟總量在全疆經濟總量中所占的份額持續下降,2009年比2000年降低了25.45個百分點,2000年比1990年降低了11.66個百分點。從1990年到2009年,少數民族地區第一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有所上升,但與全疆平均水平相比,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遠高于全疆同期水平,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低于全疆同期水平。這說明新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第二、第三產業比重較小,產業結構不合理。
2010年10月底,從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區域間的配置情況來看,金融機構大多聚集于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烏魯木齊,克勒瑪依、昌吉等較大的城市、其分布密度明顯高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出于對自身穩健經營和效益最大化的考慮,這些金融機構陸續從少數民族地區縣域撤出,使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服務嚴重不足。例如;國有商業銀行全疆營業網點共有1720個,少數民族地區的營業網點只有149個,占全疆國有商業銀行營業機構的8.6%。而全國性金融機構對其所擁有的全部金融資源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調配,使得經濟落后地區原本不多的金融資源流入到發達區域,導致當地金融資源缺乏,從而加劇了區域的經濟差距。2010年少數民族地區的國有商業銀行擁有轄區70%的存款,但只發放了30%的貸款,而農村信用社僅有20%的存款,卻發放了60%以上的貸款。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和貸款的增長比例與全疆平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新疆貸款平均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少數民族地區貸款平均增長速度,這就表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大量信貸資源被轉移出去,而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未對新疆區域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支持作用。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90%以上的少數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出于觀念和信仰的原因,少數農民一般不在金融機構存款,也不愿意家里保存,平時關系好的,可靠的人需要錢,他們愿意無息借款給他。此外他們對金融理財產品認知有偏差,他們本身也沒有足夠的閑置的資金,因此少數民族群眾很少涉及金融理財產品。
由于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因而其金融組織體系也很不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銀行業金融機構較少。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金融機構大量減少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分支機構,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基本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二是民間金融活躍但缺乏法律約束。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缺乏,給民間融資創造了活躍發展的機會,但由于缺乏法律保護和監督約束,糾紛不斷,增加了借款人債務負擔和金融風險。三是保險嚴重缺失。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的農牧業的保險產品較少,人壽保險業務的發展落后,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在邊遠貧困山區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四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新疆少數民族地區基本上空白。五是資本市場沒有發展,無上市公司,直接融資空白。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信用擔保機構、數量少、注冊資本低、擔保勢力有限、難以有效發揮擔保公司的作用,截止目前,只有9家擔保公司。少數民族地區的信用擔保機構由于其資金不足、規模偏小、實力有限而擔保能力不強,中小企業普遍地感覺獲得貸款擔保的難度較大。同時,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整體金融業發展水平的限制,使得擔保機構和金融機構之間缺乏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限制了規模較大、資本充足的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另外,在信用擔保體系中,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和劃入的資產,不僅數量有限,而且缺乏資金補償機制,隨著代償的發生,擔保機構的業務難以為繼。
現行的《商業銀行法》只兼顧合作金融、商業金融的共性部分,未突出其他金融的特點。不同性質的金融機構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經濟層次、服務對象而存在的,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和生存空間,但現行法律沒有很明確的規定,這不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特殊要求。如果少數民族地區執行與非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機構相同的法律法規,這非常不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另外,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市場退出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的兼并、收購等也缺乏比較明確的法律規定,沒有統一規范金融業務的立法體系,造成中央銀行與政府、商業銀行關系不明確,商業銀行政策性業務和經營業務模糊不清等等。涉及銀行、信托、保險、證券之間業務交叉和關聯問題,缺乏嚴密的規定,對于如資產證券化、委托理財等業務仍缺乏相應法律的支持,當出現重大的風險時,無法認定相應的法律責任。
新疆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不同經濟能力的客戶的金融需求有一定的差異,而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沒有對不同的客戶實現差異服務,對于市場型農戶,中小企業、廣大農戶教育、醫療等開支的需求難以滿足。商業銀行競爭方面主要是模仿西方和發達地區的金融模式,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貧困人口較多而表現得尤為突出,金融機構不愿研究和開發符合貧困人群特點的信貸產品,無法滿足他們的信貸需求。再加上由于地域、文化、激勵機制等多重因素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機構一方面缺乏金融創新理念,提供的信貸產品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受到僵硬且繁雜的內部管理機制制約,信貸產品的開發和推廣滯后。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受到來自內外部條件的限制,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業務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信貸業務上,新興的中間業務在民族地區沒有得到較好普及。而且創新業務的發展規模較小,主要表現為數量擴張,質量較低,在銀行的整體業務規模中占比低,難以起到調整優化整體資產負債結構的作用,也難以產生相應的規模效應。
2009年初少數民族地區的不良貸款率12.5%,高于新疆平均水平7.2個百分點。商業銀行競爭過程中,只關心借款客戶的貸款的歸還能力和是否能提供貸款擔保的情況,重點關心信貸資金的安全性,經營理念上不考慮當地經濟發展相關的重點行業,提高財政收入,開發特色產業,就業等相關問題,使得經濟發展需求和商業銀行利益產生背離。新疆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應該是一個整體,商業銀行不能只從其經濟利益出發,對發達城市的優質行業和大客戶提供服務,這種現狀既不利于當地經濟發展,也不利于當地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造成了新疆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新疆少數民族具有獨特的文化意識,風俗習慣,經濟方式和金融意識,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群眾辦理銀行一般的業務時,經常遇到的問題是語言章礙,除了農村信用社以外,其他的商業銀行辦理銀行業務的相關憑證基本上是漢文,少數民族經常遇到業務辦理上的困難。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機構沒有研究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需求,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金融意識,當地的經濟發展特點和民族特色產業的競爭能力,開發潛力等問題。
搞好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系統工程,要建立起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強大支撐作用的新型金融服務體系,需要國家相關政策的傾斜和政府大力支持,需要當地政府及社會各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只有這樣,少數民族地區信息港金融服務體系才能盡快建成,才能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協調發展,加速少數民族地區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
要促進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金融法律法規。一是修改《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少數民族地區商業銀行義務和責任,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吸收存款,確定在當地信貸投入的最低比例,以保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二比照西藏的信貸政策,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統一執行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個百分點的優惠貸款利率;三是加強法制建設,營造良好的法制經濟環境,加大金融法規的宣傳和普及,增強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各種經營主體和居民的金融法律意識,規范執法行為,并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執法監督機制,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打擊懲治力度,造就良好的執法環境。
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多層次的金融組織體系不僅要增加數量,還要重視結構優化,建立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金融機構;一是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金融機構多樣化建設,盡快建立專門服務于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金融機構,發展適應少數民族特點的地方性銀行;二是放松民族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條件,降低新開辦金融機構在少數民族地區注冊資本,鼓勵非公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組建民族地區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為農村經濟發展、特別是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合作平臺。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擔保體系。由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共同出資組建少數民族地區信用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增加少數民族地區的擔保機構,銀行也可適當放寬少數民族地區中小企業信貸擔保條件,切實解決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二是完善民族地區信用評級制度,逐步探索建立適合民族地區中小企業特點的分類評級制度。三是針對少數民族地區中小企業簡化貸款手續,規范中小企業抵押和質押物的范圍,如中小企業擁有的具有較強變現能力的貨物、倉單和提單、應收賬款、知識產權、采礦權證、股權質押貸款,動產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四是針對相關質押和抵押物的評估制定詳細的評估標準,同時減免相關費用,重視評估的及時性;五是金融機構根據中小企業能提供的質押和抵押物的基礎上,創新性的研究具體貸款的比例和貸款種類來解決中小企業的貸款難的問題。
金融創新必須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模仿發達地區的金融創新不一定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而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出現浪費投資的可能性。為此,一是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既要考慮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多元化的實際情況,又要符合市場需求,符合當地消費者的特點和實際需要,適時推出適合消費者心理的創新品種,以滿足市場需求。二是加強金融業務創新。主要是少數民族地區客戶的能提供的抵押和質押物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小額存單質押、保險質押以及其他有價證券質押貸款業務;三是加強金融服務創新。重視配置雙語柜員,宣傳銀行產品,辦理銀行相關業務時,保證提供雙語的相關憑證,提供少數民族群眾辦理金融業務提供便利。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概況比北疆地區有很大的差距,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愿意承擔這些經濟效益低,風險高的少數民族地區的金融支持。所以應該發揮政策性金融機構的作用,特別是農業發展銀行原來對糧棉油龍頭企業貸款支持的基礎上,逐步擴大政策性貸款的規模和金融服務的范圍,主要是重點擴大從事民族餐飲業、民族特色手工業(服裝類,生產生活類)、旅游業的中小企業的貸款品種、具有發展潛力和競爭能力的民族特色中小企業貸款支持力度。農業發展銀行擴大支持中小企業貸款,解決弱勢群體貸款難和價格排斥問題,不但能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1]趙志剛.淺析民族地區金融優惠政策[J]開發研究2010,(1).
[2]張寒陽,楊銳.民族地區金融創新研究[J]金融經濟,2010,(22).
[3]喬永.金融支持貧困民族地區發展的路徑選擇[J]甘肅金融,2010,(2).
[4]王雙正.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深層次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