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曄
隨著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財政管理機制不斷創新,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工作及制度正面臨著作進一步的調整。以我市為例:2002年,全市全面推行會計集中支付業務;在2009年底,又將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等已全部納入非稅收入管理系統,但從實踐情況看,財政部門只能審核到預算單位銀行進出的資金,對其單位財務制度執行情況及原始憑證、業務的真實內容無法了解,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工作中仍存在的許多問題。
1.會計管理制度不完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修訂不及時,與新的財經制度不銜接。大多數單位即使建立了會計管理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制度化管理監督機制弱化,損害了會計工作的權威性。2.原始憑證缺乏客觀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原始憑證審核不認真,對外來原始憑證的合法性沒有按規定要求審核,大量的報銷單據后未附相應的結算清單,使得原始單據的客觀性降低。3.財務數據不真實。行政事業單位每年年底決算報表的編制,就是對費用“砍砍扎扎”的“再分配”,隨著“三公”費用公開面的擴大,在決算中這必將成為“人造數據”的“重災區”。甚至個別單位為了掩蓋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任意偽造、變造虛假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4.資產管理不規范。固定資產的管理普遍存在“重購建、輕管理”的現象。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主要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凡在本期實際付出的現款費用,不論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獲得補償均應作為本期應計的費用處理;反之,凡在本期實際收到的現款收入,不論其是否屬于本期均應作為本期應計的收入處理。在實際工作中季末、年末稅務部門組織收入以入庫數為完成收入數,包括了各企事業單位的預交稅金,而這往往是各地區領導為完成政績現抓的入庫數。有些預算單位年底有剩余指標,本著“不用白不用”的想法,突擊用光。這些現象的存在不能全面記錄和反映單位的負債情況,收支項目不配比,不能真實反映當年的收支結余。
由于行政事業單位的特殊性質,其有別于企業,會計人員的人事、職級都受單位領導掌控,因此,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會計人員獨立核算的自主能力。許多單位內部未設專門的財務管理機構,財務工作隸屬于某個部門,不利于會計核算工作。內部審核監督往往由單位分管領導擔任,缺乏專業性。會計崗位設置和人員配置不合理。一人多職、一人多崗現象普遍存在,人員流動少,業務交叉過雜,職責不明確,不利于會計人員專業化。
我國《會計法》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因此,必須明確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為單位會計工作第一責任主體。單位負責人要充分認識單位會計工作的重要性,明確《會計法》賦予自己的職責和義務,要加強對會計工作組織領導和的支持力度,嚴格按照政策、制度辦事,為會計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要自覺學習各種財經規章制度和政策方針。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要加強業務知識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政策水平及業務技能。會計人員只有整體素質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好會計工作,并積極當好單位領導的參謀助手,使其成為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綜合性管理人才。
針對目前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采取收付實現制存在的弊端,應適當引入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能客觀、全面地反映政府部門財務會計信息,有利于控制政府的財政支出,進一步優化公共資源配置。促進政府的負債管理,實現長期費用直觀化,隱性債務顯性化,更好的防范各種財政風險。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和財政體制改革的要求,滿足社會各群體對公共信息需求和行政事業單位績效評價的制度。
要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和單位實際情況,建立健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應明確會計工作人員的職責和權限,建立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度、內部牽制制度和稽核制度。在加強內部監督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內部監督的局限性,加強與上級、人大、財政、審計、稅務、紀檢等部門的聯系,并積極主動地接受外部監督,以彌補自身監督的局限,切實規范好會計基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