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賓賓 伍 卓
環境信息披露研究是環境會計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環境會計又稱為綠色會計,是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新會計課題,以1971年比蒙斯在英國《會計學月刊》發表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和1973年馬林發表的《污染的會計問題》兩篇文章為代表揭開了環境會計研究的序幕,他們率先提出了“環境污染會計”這一概念,認為企業會計應當計量由于其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的外在成本,并應該將這些外在環境成本內在化。
企業面向社會公開的環境信息至少應包括環境財務信息和環境績效信息兩個方面,環境審計信息的提供又可進一步保證企業對外披露環境信息的質量。M·艾利·非克雷特、卡拉·因克蘭(1989)將環境信息披露內容分為會計和財務方面的信息、環境訴訟方面的信息、環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和其他方面的信息四項。而杰瑞G·克羅熱和蓋里E·紐厄爾(1991)等把環境信息披露內容界定為環境法規、環境訴訟案、環境事故和環境問題的計劃或策略等十類。
不同文獻中關于環境信息披露指數測度的信息質量有很大區別,但是它們都遵循了一個基本思想——體現決策有用性。在信息披露指數所包含的信息條目上,不同研究文獻也存在較大差異:一些文獻只考慮了自愿披露的信息(Raffournier,1991),然而更多的文獻把強制披露的信息與自愿披露的信息一同納入了信息指數的測度范圍內,其中Cooke(1989)利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了日本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的水平。
(1)在企業績效與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性研究方面,Anderson和Frankly(1980)、Belkaoui、Fry和Hock(1976)、Bowman(1978)以及Preston(1978)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績效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關關系。Magali、Maria&Jay(2006)運用實證研究發現,強制環境信息披露在能源、電力等行業成效明顯,不僅能提高環境方面的效益,還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平均能耗,節約能源。
(2)在公司規模與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性研究方面,Dierkes和Coppock(1978)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公司規模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關關系;Li(2001)認為企業規模以及行業敏感性會導致高水準的信息披露。L.Eng和Y.T.Mak(2003)研究發現,規模越大的公司趨向于更高的自愿性環境信息披露水平;
(3)在環境信息披露狀況和公司的負債程度相關性研究方面。Ferguson(2002)的實證研究發現,環境信息披露狀況和公司的負債程度存在正相關關系。Mark&Santhakumar(2006)通過建立一個交易模型發現,強制環境信息披露可以克服信息披露相對公眾需求不足的現狀,并指出這能提高社會福利。
耿建新、焦若靜(2002)針對我國上市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中披露的環境信息做出了探索性的研究,他們分析了我國滬市上市公司中的重污染行業在招股說明書中的環境保護信息,并對其進行了描述性分析。
肖淑芳教授(2004)則分別通過對企業發放調查表的方式對企業的環保意識、環境管理的認識、環境收入和支出的確認、環境信息的披露進行了調查研究,還對我國滬深兩市的1000余家上市公司2002、2003年度會計報告進行了有關環境信息的統計調查,分析了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得出結論:從兩年的數據比較來看,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比例有逐步提高的趨勢,2002年是34.39%,而2003年是36.99%。
王建明(2008)在進行單獨的環境信息披露分析時主要從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出發,從相關性、可靠性等方面確定環境信息披露的范圍和項目,并通過在南京地區發放問卷的方法最后確定環境信息披露內容為相關性、企業環境責任信息、企業環境保護信息、可靠性、可比性、充分披露和明晰性共5大類22小類。
肖華(2008)等人在對化工行業79家A股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內容進行探討時,主要借鑒Wiseman的研究方法,把環境信息分為7大類共36項:環境支出與風險、法律與規章制度、污染減輕、土地污染和整治、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管理以及其他環境方面共29個小項目。
劉磊、周星梅(2011)基于政府監管的視角,建議依據總量比重法、萬元產值平均法,萬元產值平均法將污染企業分為重、輕和一般三個級別,并相應分層次披露環境信息。
沈洪濤(2007)以1999年至2004年滬深兩市上市交易的石化塑膠行業的A股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對年報進行內容分析,構建了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指數,其中包含了部分環境信息的內容,如環保投資,環保措施等,并且實證檢驗了公司特征對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影響。結果發現,公司規模和盈利能力與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正相關,與公司財務杠桿和再融資需求不相關,公司上市地點和披露環境對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有顯著影響。
李晚金、匡小蘭、龔光明(2008)等人通過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表明公司規模大、盈利能力好的上市公司會披露更多的環境信息,公司的財務杠桿不影響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直接控股股東股份性質與環境信息披露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余淼(2009)以2005,2006,2007年部分上市企業為樣本,對公司年報披露環境信息進行了評分,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上市公司規模、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獨立董事的比例都與環境信息披露無顯著性關系。而資產負債率與環境信息披露存在顯著關系。
在環境信息披露與公司經營績效的實證研究方面在我國尤為匱乏。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起步較晚,明顯滯后于國際;二是理論研究缺乏,未有學者直接研究公司披露企業環境信息帶來什么影響。鑒于此,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1)構建適合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指數體系,應重點考慮對環境污染尤為厲害的高污染企業。(2)研究信息披露水平的高低對企業經營業績到底有何影響,通過實證分析得出正相關結論的話,能夠極大的提高公司披露環境信息的水平,從而增加企業對環境社會的責任感。
[1]Shane PB,Spicer HH.Market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duced outside the firm[J].The AccountingReview,Vo1:8,1983.
[2]Aragon-corneaJ.A.,SharmaS.A ContingentResource-based View of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J].AcademyofManagement Review,2003.28(1):71-88.
[3]葛家澍.90年代西方會計理論的一個新思潮——綠色會計理論[J].會計研究,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