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靜
健全和完善學校內部控制體系目的在于督促監察學校財務活動合法性、效益性,揭露財務活動中的弊端和違法行為,威懾和制約不法行為,保證財務活動的正軌運行。完善學校內部控制體系是促進教育系統依法理財的重要環節,也是學校財務健康運行的必要之舉。
1.基層學校普遍存在學校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內部控制不健全,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資產監督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固定資產賬實不符;學校缺乏開源節流、精打細算的工作作風,節儉辦學做得不夠;民主理財校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工作做得不夠。
2.由于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會計結算中心不能直接涉入學校內部管理經濟活動,且報賬會計工資福利歸學校管理,因此對基層學校的財務活動的真實性很難保證,對基層學校內部會計控制工作存在盲點。
3.學校內部未設立專職或兼職審計人員,內部控制執行與監督力度不夠。
學校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散布在學校的教學、后勤、行政管理等各個環節之中,是學校全面業務活動的一部分。
1.加強分工控制。對不相容的職務分工負責,使經濟業務處理有關人員能夠相互制約,以加強內部機構和崗位設置的控制。具體包括某項經濟業務授權批準的職務和該項經濟業務執行職務的分工;執行某項經濟業務的職務和審查稽核該項經濟業務的職務分工;執行某項經濟業務的職務和該項經濟的記錄職務分工;保管某項財務物資的職務和對該項財產物資進行清查的職務分工。
2.加強授權控制。規定學校管理人員的職責范圍和業務處理權限,使他們對自己的業務處理行為負責,以加強工作的責任心。大額的貨幣資金支出必須經過學校領導班子集體研究審批,以確保貨幣資金流動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經辦人有權拒絕審批人超越授權審批的事項。
3.加強業務記錄控制。在經濟業務由報賬會計去結算中心報銷前,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保證原始憑證的真實準確。業務經辦人在處理有關業務時必須簽名,以備以后追溯責任,原始憑證必須經報賬員、總務主任、分管副校長、學校校長四級審核方可報銷。
4.健全會計檔案保管制度。對學校的財務會計檔案歸檔后需登記造冊,專人保管,防止篡改和抽換會計資料,便于進行業務復查。
5.建立國有資產使用管理責任制。改變學校“重錢輕物”“重購輕管”的現象,首先明確使用人員和保管人員的具體職責和責任,將國有資產使用管理落實到人。其次配備專職校產管理員,負責各類校產驗收、入庫、保管、領發,并及時輸入固定資產軟件,做到賬賬相符、賬實相符。第三做好本單位國有資產的購置、維修、保養等日常管理工作,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嚴格控制日常辦公設備的配備數量,徹底轉變求大求全,盲目攀比的錯誤思想。
6.構建學校財務風險管理機制。由學校財務部門牽頭、教務處、總務處、學工部、團支部、工會等部門參加,定期向校長辦公會報告,這種機制的目標就是要吸收集體智慧,全員參與,相互配合和監督,使得辦學效益達到最好,風險成本降到最低。
對學校進行會計集中核算,集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服務為一體,在強化會計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核算質量、規范財務管理、遏制腐敗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實現學校財務的事前、事中監督。
1.加強對報賬會計的管理。將報賬會計編制、組織、人事、工資關系,全部轉到會計核算中心統一管理,保證了會計人員與單位間相對獨立性。增強會計人員進行監督的自覺意愿。使會計人員敢于對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監督,有利于會計人員依法獨立履行職責。同時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報賬會計定期進行輪崗和業務培訓。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明確獎懲,解決報賬會計的福利待遇和職稱晉升等問題。
2.健全和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工作。對基層學校各項資金從繳入到預算分配再到資金撥付使用、銀行結算直至資金到達商品和勞務供應者賬戶進行全過程監控,強化了預算的約束力,提高了財政政策的實施力度和效果,資金運作過程透明度高,制約機制完善,規范了使用者的行為。
3.加強學校現金管理。積極做好公務卡應用管理工作,從源頭上督促學校實施公務卡制度,嚴格控制現金提取支付額度,此種方式有效的克服了傳統的現金支付方式下存在的發票來源的合法性,發票原始信息真實性無法確認的問題,簡化了財務結算程序,規范了單位現金管理,增加了單位財務支出的透明度,對公務卡制度執行不力,現金提取量教大的單位,不定期組織上門進行財務檢查,對庫存現金進行抽查。
4.加強學校資產管理。將資產管理軟件與財務軟件有機結合起來,設立資產管理會計,通過遠程報賬系統,錄入固定資產明細賬,經過學校總務主任審核后,登記的固定資產賬自動與核算中心的固定資產賬進行核對,保證了賬賬相符。并定期對基層學校進行清產核資,以保證學校實際擁有的各項貨幣資金、實物資產以及債權債務的金額、數量與會計賬簿核對相符,做到賬實相符,確保會計資料的正確性與可靠性,確保國家資產的安全。
5.加強學校基建管理。取消學校基建賬戶,統一銀行賬戶。對票據進行嚴格核算,通過國庫支付或控制支票密碼等方法,對沒有預算安排的項目,對手續不全的工程、超預算的工程、資金未到位的工程堅決不予付款,對于大型項目,先由學校提供所有資料進行審核后,再辦理支付業務。在工程完工及交付使用階段督促學校及時辦理審計竣工結算和資產交付使用手續并做好基建財務資料的整理歸檔工作。加強對基建工程的全過程監督,保障學校基建工作的規范進行。
6.完善學校收費管理。對于學生的收費收取采取由學生到銀行交費的繳款模式,學校上報給銀行的收費信息先經過結算中心審核,特別是高中和民辦學校的收費要制定減免幅度以及減免退費程序,增強此類收費的透明度,杜絕“人情、關系”,保證收費的應收盡收,以及公民的公平教育,也防止腐敗現象的出現。
內部審計既是學校內部控制系統的核心部分,又是對學校內部控制進行再控制的有效方法,對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完善人員設置。在學校內部設立專職或兼職審計員,定期對本單位各項資金進行審計或審計調查,并向學校、紀檢部門提供報告,為學校、主管部門領導了解學校的財務狀況,加強學校經濟活動的管理提供依據,并將違紀違規行為消滅在萌芽狀。
2.加強對學校各項內部控制檢查監督和評價。建立一套較為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例如對學校公用經費支出通過同類規模學校之間進行對比分析,采用量化法來審查某項經費的合理性和合規性。通過公用經費占教育經費比率、招待費占公用經費的比率等財力效益指標,以及學校資產負債率、經費自給率、收入計劃完成率等發展能力指標,為主管局對基層學校的績效評價提供依據。
3.對校長的任期經濟責任進行審計。對學校的收費、預算資金的使用情況,任期內內部控制情況,學校的大額支出、基本建設、銀行貸款、對外投資等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程序與效果,理清并分析債權債務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對學校資產的管理與保護情況,評價校長本人是否遵守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有關規章制度,降低學校的財務風險。
4.重視非財務資料的收集工作。通過對被審學校黨政會議記錄、年度工作總結、合同、協議、考核辦法、學生花名冊等非財務資料的收集,核對和對比分析有關業務數據,挖掘是否有收支活動“下沉”現象,例如將政教處學生的名單與結算中心收費人數的對比,檢查學校有無隱瞞收費,小金庫現象的發生;查看食堂、附屬單位、門面房承包合同,檢查學校非稅資金是否應收盡收,學生的課本、社會實踐活動有無回扣,是否入賬,有無體外循環,進一步做好延伸審計工作。
綜上所述,通過學校、會計結算中心、教育審計部門這一內部控制體系,形成內部控制執行檢查監督和整改的長效機制,使可能發生的問題得到預防,已經發生的問題及時發現,發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和整改。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保障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1]高蕾,努力探索教育內部審計工作的新思路.科技信息2009.1,601頁.
[2]崔小燕,強化中學內部會計控制的思考.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1,110頁-112頁.
[3]劉美滿,加強內控制度建設規范教育經費管理.商業文化2008.12,38頁.
[4]王曉濤,中小學的財務風險及其防范.教育管理與評價2007.8,58頁-59頁.
[5]郭志堅,非財務資料在學校財務審計中的作用.審計月刊2008.5,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