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英
近幾年來,隨著農村經濟迅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城市建設占用農民土地和拆遷補償等經濟活動,村(社區)管理和使用的資金規模逐年增大。根據組織部門的委托,青州市對4個村(社區)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了審計試點。面對全新的審計對象,我們認真分析了目前村(社區)財務現狀,從必要性、審計依據、試點工作等方面總結出村(社區)負責人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思路,供大家商榷。
集中表現在相當一部分村(社區)財務制度不健全,無專職財務人員,財務收支混亂,開支不透明,不公開,部分村官新官不理舊賬,后任不管前事,只接錢不接賬,致使職責不清,經濟責任難以區分;部分村干部財經法規意識淡薄,渾水摸魚,乘機揮霍浪費集體資財,甚至挪用公款、以權謀私;大部分集體資產管理無序,村干部任職一屆,債務增加一層,“富了和尚窮了廟”的現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干群關系不融洽,群眾信任度不高。
“雙代管”制度解決了村(社區)無專職、專業財務人員這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村組財務的規范化。但由于管理范圍大、涉及面多,再加上各村的財務狀況各不相同,很難摸清村級財務的實際情況,管理也就流于形式。另外還由于“雙代管”在報賬程序、發票審核上的正規要求。致使大部分未能取得正式憑證的支出改頭換面堂而皇之的列支,甚至相當一部分村(社區)采取虛開發票報賬,村(社區)重新記賬分配支出,一方面導致“鎮管”賬務成了假賬,真實性無從談起,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小金庫”以及由此引發的隱患。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迅猛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國家每年用于農業農村的專項資金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對于“城中村”來說,各地市大規模的城市建設給“城中村”帶來了巨額的拆遷補償款,如何利用有限的資金為失地農民謀取最大的利益,在主客觀上都要求對村級財務收支加強監管,以保證資金的使用效益。而原有的監管體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少數村干部鉆空子,亂支亂用集體資產和資金,甚至貪污等違法違紀案件的發生,致使農民群眾對村干部的不滿意見增加,干群矛盾激化,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農村的和諧和穩定。
首先,對村(社區)負責人實施經濟責任審計,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近幾年雖然鄉村經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是富裕村并不安寧,群眾集體上訪事件時有發生。審計可以擔負起提前化解矛盾,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其次,對村(社區)負責人實施經濟責任審計,有利于提高涉農資金管理的使用效益。
《憲法》和《審計法》沒有賦予國家審計機關對農村集體經濟進行審計的職權。而村(社區)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勢必要涉及村級經濟,所以審計的法律依據必須主要依靠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地方人大或政府制定的法規、規定、辦法、制度等,這就要求相關法律法規的跟進,積極賦予農村集體經濟審計主體具有執法權,并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度以及農村集體經濟有關管理規定的單位或個人,依法做出處理、處罰。切實為村(社區)審計提供有力的保障,使之達到預期的審計效果。2009年青州市依據《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辦法》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由市紀委、市委組織部、市監察局、市人事局、市審計局五部門聯合制定了《青州市村(社區)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辦法》。該辦法明確規定了審計對象與審計時點、審計的組織與管理、審計的內容與重點、審計實施程序、審計評價與責任界定、處理辦法等。
第一、抓好試點,總結經驗。村(社區)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相對來說還是個新生事物,在審計的組織、實施以及審計報告所反映的內容及評價方面都沒有規范性的操作規程,審計人員在計劃安排上慎重考慮,既要積極應對,更要加強風險控制,特別是針對村(社區)財務混亂的現狀,在審前調查階段把工作做細做實,在充分考慮村(社區)財務管理方面特殊性的基礎上,依照非常規性審計去推斷并據以制定審計重點。在制定審計實施方案時,要突出保證其財務收支的真實性這一根本點,做到嚴謹細致,力求審計結果客觀公正,最大程度的降低審計風險。第二、積極推廣、營造氛圍。審計部門提請市政府將村(社區)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納入年度審計項目計劃,五部門聯席會議采取多種方式,組織各鎮、街道、園(區)主要領導和經管服務中心主任認真學習《青州市村(社區)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暫行辦法》,探索經驗,營造出村(社區)基層干部必須接受監督和管理的氛圍。第三、重視審計結果運用。根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將審計結果作為村(社區)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的參考依據。每年對基層黨組織進行的星級評定,涉及到經濟方面的指標一律使用審計結果數據;換屆選舉時對主要負責人的評價確定必須使用審計結果;建立村(社區)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檔案,永久保存。
村(社區)負責人在經濟方面的職責決定了對其經濟責任審計的內容。在借鑒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村(社區)的實際,村(社區)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應涵蓋以下主要內容:①村級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②集體資產、負債的真實和完整性情況;③各類專項資金使用管理及效益情況;④村委會較大投入項目的管理、效益情況;⑤土地、林木等資源使用權的出售,出讓和建設項目的發包管理情況以及由此而來的財務收支情況;⑥國家發放給農民的糧食、低保、醫療保險等補貼資金實際到位情況;⑦“村官”本人勤政廉政情況等其他需要審計的事項。審計內容應該根據審前調查所了解的詳細情況有所偏重,抓住實質內容,比如對經濟規模較小的村(社區)可以偏重于財務管理和本人廉政情況等方面的經濟責任,而對經濟發展規模較大的就要兼顧重大活動決策等方面的經濟責任,以利于節約審計資源,保證審計效果。
鑒于村(社區)財務管理相對混亂又長期缺失監督的客觀實際,在審計方法上應當采取賬內和賬外相結合,內查和外調相結合,審計組織和村民理財小組相結合的具體審計方法。在審前調查中,應分別召開由村“兩委”、村民理財小組、村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參加的審前座談會,宣傳審計的目的和意義,消除村(社區)和村民的顧慮和誤解,爭取理解與支持。在實施審計中要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方針,在摸清村級集體經濟家底的同時,突出對農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對涉及集體資產出租及處置、債權債務管理、土地發包承包、征地款處置、專項資金管理、村干部收入分配,鄉規民約的制訂與執行、財務公開、重大投資及投資效益等方面開展重點審計。同時注意把握原則性和靈活性。由于農村實行的是“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的管理制度,部分村規民約與國家有關規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審計人員必須在堅持國家大政方針的前提下,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給予充分的考慮,不能搞一刀切,要靈活處理,審計定性上需要慎重、處理宜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