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程
1.制造虛假憑證或財務收支手續全,進行轉賬作弊及費用的虛假開支。(1)采用不實憑證進行報支,假公濟私。(2)以“頭大尾小”方式填制原始憑證減收增支。(3)利用記賬憑證轉賬作弊。(4)由于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會計監督不力等原因,財務收支手續不全也予以入賬,造成虛假收支。
2.隨意調節收入、成本,制造虛假盈虧。通常制造虛假收入、成本則往往采用以下手段:(1)利用虛假合同和虛假憑證虛增或虛減當期收入;利用關聯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制造虛假收入,虛增利潤。(2)不按確定的收入確認原則反映當期收入。(3)不按規定進行成本核算,亂擠成本,造成成本虛增;不按規定亂提亂攤費用,造成成本費用虛列;不按規定分配成本費用及進行存貨計價或成本計算。(4)如制造費用與期間費用的劃分、各種產品成本的劃分,收入與成本不遵循配比原則隨意列支成本。
3.制造虛假的會計報表。除前述二項引起會計報表虛假之外,造成會計報表虛假的原因還有以下幾項:(1)賬實不符。(2)報表編制不按規定填列,賬表不符,具體表現在撇開賬簿,人為地調整報表數字,甚至編報兩套報表。
首先,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地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給國家經濟建設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其次,會計信息失真還嚴重影響經濟預測和決策,給投資者造成誤導,致社會經濟資源的浪費、國有資產流失,給國家帶來巨大損失。再次,會計信息失真同時在政治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也造成很壞的影響。
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法制觀念淡薄和經濟利益的驅使。盡管財會法規制度對會計核算的內容和程序都規定的比較明確,但由于企業當局者法制觀念淡薄或企業受局部或近期利益的驅使,在實際工作中使會計信息失真。
2.制約監督機制不健全。隨著企業各種經營機制的實施,企業擁有了相當的自主經營權,而如何有效又合理地制約監督經營者的行為還未得到解決。
3.社會風氣不正,導致會計信息虛化。企業領導追求不正當的經濟利益,為控制經營目標而人為虛增利潤或隱瞞利潤。這些違紀行為,是經濟環境對企業的影響,由于會計不能將這些如實反映在賬上,只能編造假賬、假報表,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4、查處不嚴,助長違法違紀。近年來在大檢查中一直是“自查從寬”的政策,致使一些單位和個人膽大妄為,對違法違紀問題,檢查難,處理更難。
1.加速法規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只有加強會計法規建設,才能使各項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維護《會計法》的權威,加大執法力度,對那些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人員要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為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提供法律保障。
2.加強會計隊伍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保證。首先,財會人員要加強學習;其次,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使會計人員樹立高度的職業責任感,敬業奉獻,真正肩負起《會計法》賦予的光榮職責,確保會計資料的合法、真實、準確。
3.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管理制度,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健全企業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有利于貫徹執行國家的財經方針、政策和國家的統一會計制度,有利于企業會計工作做到有組織有秩序地進行,可以規范化、制度化地對會計工作進行管理,從而保證會計信息管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4.建立健全財務管理機制。要認真貫徹執行財政部印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廣泛開展會計基礎規范的活動。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點的企業財務管理辦法、會計核算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保證經營活動受制于規章制度的約束之中,防止資產流失;研究會計執法的保障措施,明確會計人員的權利和責任,消除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營造會計獨立的格局,將會計人員的利益從其所在單位利益的紐帶中切割出去。
5.改革財會人員管理機制,保障財會人員的職責權益。改革會計監督的組織管理體系,從根本上打破會計人員的部門和單位所有制,劃分不同財政級次,構建會計人員勞動、工資、人事管理體制。切實發揮監督作用,為會計人員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對提高財務管理水平,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6.強化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新《會計法》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單位負責人是企業的決策者和最高管理者,科學的決策和管理需要較高的綜合素質,通過會計責任主體的明確,可以促使單位負責人從各方面提高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