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瑩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是指會計信息的披露,會計信息的披露是指公司對外公布反映公司財務的相關信息,它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各相關者的利益、證券市場的運行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當前,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日益規范化、國際化,已經初步形成一套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但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所要求的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等還有一定的差距。披露的信息主要是過去經營和財務的靜態結果信息,只是提供了結果信息,沒有提供原因信息;只是提供了時點信息,沒有提供過程信息;只是提供了過去的信息,沒有提供充分的未來信息。因此,筆者想就會計信息披露的現狀、原因,并針對現有的信息披露制度及其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積極對策。
近年來,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主要存在披露不及時、不充分、粉飾年度財務報表等問題,披露信息主要集中于財務信息,對非財務信息的披露,不夠充分。這些不但阻礙了上市公司正常的市場競爭,而且使社會公眾漸漸對市場失去了信心,直接危害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目前來看,我國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與其股票的市場價格是息息相關的,信息往往起到價格信號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理解,在證券市場上,時間就是金錢。及時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判斷;不及時的信息披露,卻為內幕人員利用時間差進行內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時避險提供了條件,這對于普通的中小投資者而言,無疑是極不公平、不公正的。
1.信息披露的內容過于簡單
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主要是歷史性信息,缺乏預測、反饋類的信息。在決策者看來,有關公司的前瞻性信息比歷史信息更重要。而目前以歷史性信息為主,影響了決策者決策,遠遠不能滿足決策者對公司預測性信息的需求。同時還存在對不確定性的信息披露不夠充分。
2.信息披露可比性不強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根據現行會計準則規定,同一項業務可以有幾種會計方法供公司選用,靈活性較大,各個公司當然會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法,結果就造成各個公司選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從而導致同類報表數據不具有可比性,更為公司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例如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有幾種,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由此產生的不同結果,會直接影響各個公司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3.對公司償債能力揭示不充分
企業償債能力,不但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更是信息使用者判斷其所面臨風險的有效依據。現行的會計報告往往都是通過指標來評價企業的償債能力的,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判斷企業的償債能力。例如,不少公司在存在大量應收賬款的前提下,不分析應收賬款的構成,甚至有時還隱瞞公司的對外擔保情況、或有負債的具體內容等。
1.提供虛假信息
現階段,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被粉飾的案例比比皆是。粉飾財務報表的危害性,不僅表現為誤導投資者,使決策者根據失實的信息作出錯誤的判斷,同時還誤導政府監管部門,使其不能在第一時間及時發現和化解財務風險。
2.披露事項避重就輕
對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充分,甚至過分披露,而對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會計信息不予以充分披露或只字不提,盡量規避。具體表現在:上市公司對于資產重組中的關聯交易不予以詳盡披露,隱瞞公司真實的財務狀況;不充分揭示企業的償債能力,不對企業的應收賬款構成進行分析等。
3.以商業秘密為由,掩蓋對公司不利的財務信息
公開財務信息和保護商業秘密,兩者都是市場經濟的要求,但部分公司以保護商業秘密為托詞,故意含糊財務信息和商業秘密的界限,掩蓋真實的財務信息。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證券市場起步較晚,整個資本市場有待完善,還沒有建立與之相匹配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時,我國有關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立法較晚,制度還不健全,這種立法上的滯后,帶來的實踐上的沖突也就在所難免了。同時隨著《證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一系列法律的發展,根據社會經濟的需要,不僅商業秘密的保護范圍不斷擴大,而且信息披露的范圍也呈逐漸擴大之勢,兩者之間的交叉與沖突更加嚴重。
筆者認為,從公司層面上看,上市公司違反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動機有三:
一是巨大的利益誘惑。有些上市公司簡單地將上市等同于“圈錢”,把上市募集的資金看作是“永遠不必還本的無息貸款”。為了獲得通過正常經營渠道無法得到的超額利益,從股票市場上“圈”到更多的資金,目無法紀,肆意編造虛假會計信息。在招股說明書中極力美化企業以往的經營業績、修改財務報表、虛報資產、甚至偽造相關文件,以求上市“圈錢”。一旦上市成功,之前所作的種種承諾已成“南柯一夢”,投資者的錢早已“打水漂”了。
二是為配合莊家操縱股價,以便謀取暴利。“利”字當前,各種違規手段層出不窮,比如虛報利潤、虛增資產、修改財務報表,甚至聯合媒介傳播各種假消息。
三是為應付證券法律規定的各種信息披露制度,對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弄虛作假,盡量使披露的信息符合法律對業績等情況的要求,以免被證監會、證交所“罰牌下場”。
而從宏觀環境看,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違規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有四條:
第一,監管不嚴是產生信息披露不規范的首要原因。有些管理部門為了能從上市公司“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虛假會計信息生成和傳播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第二,政出多門導致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不完善。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這一點在證券市場的立法上表現得十分明顯。政出多門造成部門之間相互協調困難,權責界定不清,必然導致上市公司的行為缺少有效的監督。盡管中國證監會頒布了多項信息披露的準則,但作為報告主要部分的財務報表及財務報表信息的生成則是根據財政部會計制度制定的。由于兩者職責不明又缺乏協調和溝通,披露要求缺乏一致性,造成執行中的混亂,給披露虛假信息創造了可乘之機。
第三,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及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把關不嚴、法制觀念不強、道德水平不高,為上市公司“出謀劃策”,對違規行為推波助瀾。
第四,上市公司內部人員及其相關人員保密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強,導致公司內幕信息隨意或提早泄露。
1.建立健全會計、審計、中介機構監管體系
按照《會計法》的要求,建立“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即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的國家監督,以注冊會計師為主體的社會監督,以單位為主體的內部監督,這是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的有效保證。當前,首先應該加強會計、審計機構職業隊伍業務素質的培養。上市公司應切實加強對會計、審計人員的法制和職業道德教育,促使他們在會計和審計工作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客觀公正,自覺抵制不合理要求,確保提高執業質量。其次,要保證中介機構對上市公司的監督質量,中介機構自身要本著對廣大投資者負責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業水平。同時,作為中介機構的主管部門要真正擔負起約束中介機構行為的責任,一旦中介機構出現有違職業道德或失職行為,作為管理部門決不能姑息遷就,應加大處罰力度。
2.完善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首先,應優化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發揮董事的“獨立性”作用。通過調整持股結構,分散大股東的股權,約束大股東的某些行為,增強股東之間的制約。同時,建立健全獨立的董事制度,彌補董事會內部的缺陷,增強整體功能,最終促成真實會計信息的披露,將上市公司暴露在陽光地帶。此外,加強對上市公司負責人和財務主管的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從根本上意識到該如何去做。
其次,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應該加以改進,可以增加一些能夠反映企業真實盈利情況的內容。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是財務信息,但是,信息披露不僅僅是財務信息披露。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僅對財務信息披露,不能準確完整的體現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應該增加對非財務信息披露。
3.加強會計信息披露監管
在股票市場上,對于無足夠股份參與管理的大眾投資者來說,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資者決策的最直接的信息來源。持續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消除股票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和不充分,抑制內幕交易和欺詐行為,實現股票市場的透明和規范。對公司業績信息和關聯交易信息一定要進行嚴格審查,發現有欺詐行為者,要依法嚴懲。盡早引入民事賠償制度,對發布虛假信息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應由上市公司予以經濟賠償。另外,為了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要從制度上規定他們加大信息披露的頻率。
4.嚴格執法,加大處罰力度
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先后制訂并發布了數十項相關的法規和制度。這些法規和制度盡管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是只要認真執行,基本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更不會出現蓄意造假的現象。所以,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有的單位知法犯法,陽奉陰違。為此,要加大相關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針對造假違規成本低,對那些敢于鋌而走險的單位和個人,建立更為嚴厲的制裁措施,加大處罰力度使造假者名聲掃地,甚至傾家蕩產,飽受牢獄之苦,以警示后來者不敢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