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琳
1.缺乏高仿真的實訓項目,忽視了銀行結算和納稅申報實際辦理流程的教學。在目前的會計實踐教學體系中,模擬實訓項目很多都是直接以文字來描述各種經濟業務發生的情況,學生根據這些材料進行賬務處理,完全無法理解和感受各種業務的實際發生過程。對于像辦理存、取、貸款及各種結算業務以及辦理稅務登記、納稅申報、交納稅款等這些實際工作中的常見業務,學生缺乏相應的處理能力。
2.角色模擬課程有待加強。近幾年,許多高職院校已經開始重視會計模擬實訓,但是這些實訓項目往往被設計成學生一人包攬全部業務的處理,缺乏角色模擬,在實訓中無法形成明確的崗位意識,畢業后在實際工作中還要自行梳理有關內容。
3.實踐性課程設置滯后。據調查,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會計模擬課程往往都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這樣安排的出發點是此時學生已完成整個體系的理論學習,在畢業前進行集中強化實務操作,既不影響其他課程亦有利于學生將來的求職。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實訓教材版本較多,但能跟上變化的高質量實訓教材很少,適用于高職學生使用的則更少,從而影響實踐教學的效果。調查對象中訂購傳統會計教材的占比重最大,達58%,訂購新型會計教材的占32%,使用校本教材的占4%,其他占6%。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訓室主要包括以下三類:會計模擬實訓室、會計電算實訓室、會計手工實訓室。出納、審計和稅務會計崗位在現行的實踐性教學中往往不被重視,學生對于其工作職責、工作內容不明確。同時,在高職院校中已建立真正的校外實訓基地的院校比例很小,據調查顯示,校內外實訓基地兼有的只占18%,62%的高職院校只有校內實訓基地。
會計這門學科,不僅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擁有一套規范的專業操作程序和方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改革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特有的漸進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應該按模塊構建。首先要弄清楚會計工作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工作任務有哪些?為了完成這些任務,需要用到哪些會計理論知識和技能,需要具備哪些素質?然后據此確定各個模塊,整合重復的教學內容。同時,依據會計崗位群的需求,拓展、深化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初步調查,企業會計工作過程主要涉及三大工作過程:會計核算過程、理財管理過程和會計監督過程,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設計教學內容。
專業實踐模塊可以從單項實訓、崗位實訓和綜合實訓三個方面進行遞進式的設計。單項實訓以會計基本技能的訓練、會計憑證的填制和審核、賬簿的登記、會計報表的編制為主。崗位實訓則根據會計核算和監督的不同崗位,分設不同角色,讓學生進行高仿真的模擬訓練。綜合實訓包括各門課程的系統實訓和畢業前的專業綜合實訓。針對實訓課程開設滯后的狀況,高職院校可將實訓課程融入理論教學環節。
實訓教材是實踐教學內容的載體,也是施行實踐性教學的重要依據。完善高職會計專業實訓教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改進:
1.按高職會計專業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需要配備實訓教材。
2.訂立“實訓要求及考核標準”。實訓教學應該有明確的目的、程序、要求,并且對于每一步驟的操作都應給出相應的考核和評分標準。
3.實訓教材形式多樣化。鼓勵本專業教師自主開發實訓教材,并隨著實踐內容的更新而不斷修訂完善。
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盡可能貼近生產實際,注意校企共建,可以請單位財務部門負責人參與設計實習環境,使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在環境布置、設備配置、管理模式等方面與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相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在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中,注意校企合作,實現校企“雙贏”發展。在選取實習基地時要兼顧各個行業,為學生提供一個不同于校園環境的直觀的實踐教學場地或環境;提供專業技能訓練所需的現場、師資或其他條件,為學生提供就業前企業實際工作全方位的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