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陽
現代服務業發展以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科技進步,加快了職業的分化和綜合,對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和人的終身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職業學校課程改革力度。為此,從調查社會發展需求、改革培養規格入手,對會計崗位需求的知識、技能、情感等進行廣泛調研,從課程的源頭進行了改革。
傳統的會計教育往往通過設置一系列會計課程來完成,這些課程的課時數占總課時的比重通常在50%左右。其他課程不但課時數少,而且經常是相對固定不變的。這種格局與經濟發展快速多變的特點是不相適應的。
在傳統的會計教育模式下,學生也許學會了怎樣編制分錄、怎樣編制報表,但在如何利用這些生成的信息幫助解決日益復雜的企業與會計問題方面則顯得不足。
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講授課本知識,等到課程結束時學生也不一定能夠形成對該門課的一個總體認識。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會計教學;通過與教師的交流、溝通,去不斷探索新的知識領域,真正實現課堂上教與學的共鳴。
案例法是可以借鑒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對傳統會計教學方法的一種重要補充,會計案例教學法就是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會計與理財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通過剖析會計案例,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會計與理財的“實踐活動”中,以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會計教學方法。
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包括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應用到教學領域中的各種方法,它是在傳統教學手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避免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弊端。在這種教學過程中,課堂學習氣氛活躍,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同時使課堂教學的知識輸出量增加,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職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作為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應與畢業生的就業緊密結合,因此,畢業生就業導向應是課程設置遵循的首要原則。通過市場調查與分析,把握市場經濟的動向和趨勢,以人才市場需求為基礎,以學生就業為導向,設置出具有明顯的市場化和鮮明時代感的課程體系,使課程設置與教學要求、培養目標及畢業生就業要求相適應。
依據培養目標確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優化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模式,實行模塊化教學,使學生具備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即具備知識和能力的統一性。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實行彈性教學制度,實行學分制,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社會需要及個人興趣,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體現教學的靈活性。
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可接受性就是要求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的組織形式等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文化知識水平,使學生在能夠承受的學習壓力下,盡可能地獲取知識和職業能力,并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為達到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針對學生的特點及文化基礎水平,市場需求以及辦學條件等諸多因素,研究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組織形式具有可接受性的特點。
文化基礎重在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為實現終身教育奠定基礎。在打好基礎的同時強化技能訓練,加強實踐性能力,實踐性教學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訓練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關鍵。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過程中,要加強實踐環節,提高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
我系的課改初步設想是進行模塊化教學,從而一方面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習興趣、可接受能力、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與學生今后的實際工作密切聯系,可以縮短用人單位的培訓時間,從而加強學生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