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勛
我國高校目前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主要有三類:其一是應用型的人才,即培養從事會計工作的實務工作者;其二研究型人才,即培養從事經濟與管理學科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員;其三是教學型人才,即培養從事經濟與管理專業教學工作的教師。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規定會計學專業的業務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這個規定實質上將會計人才的培養劃分為應用型、研究型和教學型。高水平的綜合大學通常將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研究型和應用型,地方普通院校通常將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主要定位于應用型,而高等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通常主要設定為教學型。本文嘗試對地方普通高校培養應用型和教學型結合的復合型會計人才進行探討,將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設定為“培養既可以從事會計實務又可以從事教學工作的應用型和教學型結合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就我國目前的教育事業發展規模而言,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半壁江山。2005年底,全國高中階段教育在校學生4030.95萬人,其中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為1600.05萬人,占中等教育階段在校生總數的40%。全國普通高等學校1792所,其中高等職業學校1091所,占高等學校總數的60%。而且按照國家‘普及、提高、加強’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加強職業教育的總體方針,根據目前勞動力市場的人才需求狀況,職業教育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職業教育思想,職業培訓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終身學習日益普及的新形勢下,職業培訓事業將逐步強大。”職業教育的內涵日益豐富,除了中等和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正規教育以外,還包括企事業單位開展成人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崗位培訓等。在這種形勢下,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擴大了對會計教師的需求,培養中高等職業學校的會計專業教師已成為地方普通高校的一項重要使命。
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人才市場也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今天的緊缺人才,明天就可能過剩。因此,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具有主動選擇市場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被市場選擇。應用型和教學型有機結合的復合型會計人才較之應用型人才或教學型人才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首先,其專業培養目標較為寬泛,既可以從事會計專業的實務工作,又可以從事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其次,教學能力可以促進應用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而可以促進其適應能力的形成。
會計復合型人才的能力體系包括應用能力、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應用能力是指從事會計專業領域的工作能力,教學能力是指從事會計專業領域的教學工作的能力,而研究能力是指在從事會計專業領域的實際工作和教學工作中,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這三種能力是會計復合型人才能力體系的基本構成,其他的能力諸如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交際能力等都是這三種能力的衍生能力。而且,這三種能力本身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構成能力體系的三要素。這三種能力并不是在三個不同的培養過程中分別形成的,而是在同一培養過程中形成的。
強調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并不排斥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為此,我們提出復合型會計人才的能力構成比例為7∶2∶1,即“應用能力、教學能力、研究能力的比例構成為7∶2∶1”。這個能力比例構成,只是一種會意的表示,無非就是強調復合型人才的能力是一個體系,但又可以分出主次,應用能力為主,教學能力為輔,而研究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個模塊為公共基礎課部分。包括人文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工具課基礎三類。人文科學基礎包括思想品德課、文史基礎課、藝術、體育課等。自然科學基礎包括高等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工具課基礎包括外語、計算機及相關專業技能課。
第二模塊專業課部分。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兩大部分。專業基礎課指直接、間接為專業課服務的基礎課。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可設若干專業方向,每一個方向設置一組課程。
第三模塊為教育能力課部分。包括教育理論課、教師基本技能課、教學實踐課。教育理論課包括職業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等。教師基本技能課包括對學生的教態、板書、普通話達標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等方面的訓練。教學實踐包括教學實習、教學實踐等。
第四模塊為綜合實踐技能課部分。包括具體專業技能訓練課、企業生產實踐課、教學實習課及綜合實踐課。
第五模塊為選修課部分。包括專業性選修課和擴展性選修課兩大部分。專業性選修課在每學期的教學中穿插進行,學生根據個人愛好進行本專業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研究。擴展性選修課是鑒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整體化、相互滲透性日益加強而設置的。
以上五個單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從不同角度加強學生所應具備的素質,構成了在通識教育理論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課程。其中公共基礎課部分是專業方向課部分的基礎,而專業方向課與綜合實踐技能課相結合,構成了學生本專業能力的核心,這兩者的關系正如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一樣,專業方向課指導實踐技能課,而實踐技能的深入學習又反作用于專業方向課。教育能力課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而選修課部分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也可以反作用于其它部分的學習。
在課程體系設計上要著力解決好應用能力培養與教學能力培養的平衡。一方面,為了保證教學能力的培養,必須開設教育類課程,包括公共教育學、公共心理學、學科教學法、教育實習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方面不如純粹的應用型的學生,畢業生的確有應用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性課程比重偏低,教學能力培養的教學效率和效果不理想,使畢業生并不具有師范院校畢業生應有的教育理論與教育技能等方面的明顯優勢。總學分是有限的,增加應用能力培養的學分,必然減少教學能力培養的學分,兩者似乎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策略是:
第一,課程適度獨立。針對不同的能力可以開設的相關的課程。比如第二模塊就是主要用于培養應用能力的課程;第三模塊就是主要用于培養教學能力的模塊;可以開設一些諸如“研究方法與寫作”這一類課程,來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第二,課程體系要相互交融。三種能力是在同一培養過程中形成的。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當然,不同的課程培養的能力可能有所側重。將教學能力的培養,融于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教學實踐課可不必單獨開設,將其融于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同樣研究能力的培養,也應當融于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
第三,理論夠用為度。無論是應用能力的培養、教學能力的培養或研究能力的培養,都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在課程體系中,不能盲目追求理論體系的完整,以“理論夠用”為原則,來決定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首先要保證應用能力的培養,然后才是教學能力的培養,最后是研究能力的培養。學分的分布大致可以按照上述能力比例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