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梅
會計是誠信行業。近年來,曝光的一系列會計舞弊欺詐案件以及與之關聯的審計失敗案例,使會計業的公信力受到嚴峻的挑戰,會計行業面臨一場嚴重的“誠信危機”。會計誠信是會計應有的素質。會計工作的好壞,會計資料的真假,都直接與會計人員的誠信緊密相關。文章探討了會計誠信的內涵與現狀,并在分析會計誠信缺失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會計誠信水平的途徑和重塑會計誠信的對策。
1.社會背景。會計誠信缺失的絕大部分原因是社會背景。對金錢的追求在市場經濟的探索階段已經趨于狂熱化。會計誠信的缺失實際上就是社會誠信缺失在會計行業的映射。在各種法律法規都不完備的情況下,沒有法律的嚴格約束,誠信的缺失是必然現象。
2.公民意識淡薄。我國市場經濟在探索中,大家都缺乏基本的公民意識,不懂得公民認真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對于社會建設是多么重要。在會計行業,缺乏公民意識的表現就是自己的職業道德淡薄。在領導意識和團隊意識的侵蝕下,公民意識會被慢慢的銷蝕掉。
3.職業道德淡薄。各行各業都有職業道德的規范,但是履行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會計違背職業道德的事情很多,造假的報表、假的審計報告更有甚者挪用公款、貪污、侵占等等行為。在這些人嘗到甜頭之后,效仿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4.文化背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但是其中有些不好的也一起流傳下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觀點一直有人奉為經典。此種想法的存在不可避免的成為了會計誠信缺失的土壤。
1.對會計誠信缺失有清醒的認識。在現在的社會,因為太多誠信缺失的示例,讓誠實守信已經成為人們特別希望的行為,尤其是在經濟活動中。現在普遍存在的造假導致不造假成為了一種很稀少的資源了。這些跟會計的造假都脫不了關系。有些上市公司剛上市就被ST,那么上市之前的賬是怎么做出來的呢?這些上市公司的假賬對我們的社會經濟秩序帶來的后果和危害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們從業內人到社會各界都應該對我們會計的誠信缺失有個清醒且理性的認識。
2.提高會計人員的公民意識。先前我們說過公民意識,對國家的法律負責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憲法規定了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如今的絕大部分人都是集體的觀念。人們的行為規則那么首選的就不再說我們的法律了,而是集團內部的規矩。公民意識的淡薄使得會計的誠信缺失變得越加的容易。我們既是國家利益的受惠者,也是國家利益的維護者。會計行業人員就必須接受這種教育。讓大家知道,誠信缺失的最終受害者也有大家在內。對國家的利益和法律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
3.加強法律和行政的監管力度。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審計機構和制度,審計的工作對于會計的誠信缺失起到了一定性的作用。但是審計僅僅是亡羊補牢,我們現在需要做到的是未雨綢繆。所以,我們要建立起適應我們社會性質的會計信息的管理保障體系。用法律和行政的力量來維護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讓會計的誠信缺失受到嚴厲的懲罰。
4.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我們的職業道德的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要深入下去。現如今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各種職業道德缺失的現象說明,職業道德的教育是刻不容緩的,必須要用制度去保障職業道德的履行,你如果不履行職業道德的規范要求,那么便根據危害性付出相應的代價。
5.嘗試用法律和制度去保障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以防“自家人”現象造成的會計誠信缺失。在不少單位,會計人員構成存在狹義或廣義的“自家人”現象,是人所共知的。大家都清楚是為什么。這種“自家人”現象,對會計誠信缺失起什么作用不言而喻。應該從制度和法律上規定,比如親屬回避制度,上級委派制度,同行業會計人員輪崗制度,等等。這是需要過程和時間的,因為它會牽動某些人和團體的利益。但是為了應對會計誠信缺失的挑戰,這是必須要走的一步。
誠信的回歸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進程,誠信這一永恒的話題開始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越來越受重視。會計誠信,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視目前存在的會計誠信缺失現象,思考和制訂應對它的方法和手段,是會計行業及相關部門和人士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