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瑜
(大理學院附屬醫院 口腔科,云南 大理 671000)
人體有3對大唾液腺,即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而腮腺是其中最大的一對唾液腺。在唾液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腫瘤的發病率最高,約占80%。在腮腺腫瘤中良性腫瘤又大約占75%,惡性腫瘤只占少數(約25%)。腮腺良性腫瘤的臨床表現呈多樣性,手術方式及范圍近些年也較多改變,病理學特征復雜及術后并發癥較多?,F將我科2000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腮腺良性腫瘤患者110例的發病情況、診斷和治療及術后所出現的并發癥等問題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110例病例中,男59例,女52例;男女比例1.13∶1,無明顯的性別差異。年齡6~72歲,平均年齡39歲,其中以35~50歲較多見,約占52.5%。多好發于中年人?;颊卟〕套疃?周,最長約20余年。腫瘤大?。褐睆健?cm 8例,>2cm~<4cm 79例,>4cm~≤6cm 19例,>6cm4例。瘤體位于淺葉104例,深葉11例。部位在右側56例,左側54例。根據腮腺解剖部位位于耳前區35例,腮腺后下區44例,耳垂下區31例。
手術方法 全部病例均為靜脈及氣管插管復合麻醉,根據具體需要,確定手術切口。一般采用S形切口,對于區域性手術切口,即經耳屏前向下做縱行切口,繞過耳垂,繼而向下方延伸達下頜角下方2cm處轉而向前,根據需要暴露的術野來確定向前延伸的切口長度,一般在2~3cm之間。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頸闊肌達腮腺嚼肌筋膜淺面,將皮膚、皮下組織瓣向前翻起[1]。充分止血后,根據腫瘤位置,耳屏前方包塊一般只暴露面神經顳面干及其各分支,而耳垂下及腮腺后下區一般只需暴露面神經頸面干,包塊較大時需暴露上下頰支及腮腺導管。腮腺良性腫瘤80%以上都位于腮腺淺葉,一并將腫瘤及周圍部分正常腮腺淺葉組織從面神經表面切除,荷包縫扎腮腺組織殘端,保留腮腺導管。本組病例中有49例術前考慮腫瘤范圍較大,都是給予腫瘤及腮腺全葉切除并結扎腮腺導管,術后所有病例加壓包扎1周。

附表 110例腮腺良性腫瘤病理類型
結 果 本組110例病例腫瘤病理類型見附表,術后出現面神經損傷10例,發生率9.1%;涎瘺1例,發生率0.9%、皮下積液5例,發生率4.5%;味覺出汗綜合征2例,發生率1.8%。經臨床隨訪5個月~1年,隨訪率達95%。在10例面神經損傷中,其中有9例為術中牽拉所致,有1例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下頜緣支與腫物黏連緊密,未能分離。應用營養神經藥物治療后8例術后5個月內恢復正常,2例在1年后仍未恢復,1例為額紋消失,另1例為張口時下唇歪斜,這2例都為腮腺全葉摘除患者。1例涎瘺及5例皮下積液患者經數次換藥及局部加壓包扎后,1~3周痊愈。涎瘺及皮下積液都為手術時曾結扎腮腺導管患者。腮腺全葉摘除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6.7%(18/49),而腮腺淺葉摘除則無1例出現術后并發癥。
討 論 腮腺良性腫瘤中,多形性腺瘤最多見,其次為腺淋巴瘤。本組病例中多形性腺瘤在腮腺良性腫瘤中占71.8%。多形性腺瘤是由腫瘤上皮組織和黏液樣活軟骨樣間質組成,可分為細胞豐富型及間質豐富型[2]。本組病例中大部分多形性腺瘤患者都無自覺癥狀,腫瘤呈緩慢生長,僅有少數患者在包快生長較快時出現局部疼痛或面癱等癥狀,腫瘤多呈橢圓型或卵圓型,質地中等,邊界清楚。腫瘤小于1.5cm時,臨床表現上很難與淋巴結炎及腺淋巴瘤鑒別,表面都比較光滑,活動度好,有時CT顯示腫瘤只與腮腺筋膜粘連;而大于2cm的多形性腺瘤多為表面呈結節狀,活動度差,與腮腺淺葉組織粘連較明顯,表面皮膚可出現緊繃變薄狀。
腺淋巴瘤的發病率雖然沒有多形性腺瘤的發病率高,也是腮腺良性腫瘤中較常見的疾病。腺淋巴瘤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性,在本組病例中性別比達到6∶1(男性24例,女性4例),考慮與患者吸煙有關,在24例男性患者中有20例患者有吸煙史,占83%。俞光巖等[3]報道,腫瘤絕大多數位于腮腺后下極,占腮腺腺淋巴瘤89.4%,捫診腫瘤多呈圓型及卵圓型,表面光滑,活動度好。腺淋巴瘤還有一特征,腫瘤較多發,時常兩側同時出現,并且術后在原手術范圍外又再次出現,患者多認為是否是術后復發,這是因為腺淋巴瘤多發的原因。
近年來,腮腺腫瘤的發現越來越早,有些患者就診時腫瘤直徑都小于1cm,若對腮腺區腫瘤了解不夠,經常出現誤診,常在局麻下單純的行包快切除,術后病理診斷為多形性腺瘤,增加了術后的復發率。術前臨床查體及一些輔助檢查是尤為必要的,B超對腮腺區良性腫瘤顯示多呈內部回聲均勻,腫瘤細胞排列致密,均勻,間質少。但B超多腫瘤的范圍及與腮腺的黏連情況不如CT和MRI準確率高。CT和MRI可清楚顯示腮腺良性腫瘤的形態、范圍大小和密度等特點。
腮腺良性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大多數學者認為腮腺良性腫瘤需行區域性切除術,并不是單純剜出瘤體。在控制腫瘤復發、避免面神經的永久性損傷等方面已取得認同,同時在避免和減輕其所帶來的并發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4]。我認為腮腺區的良性腫瘤,由于包膜不完整,在包膜以外的腺體組織中也可有瘤細胞的存在,腫瘤包膜與瘤體之間粘著性差,易于瘤體組織分離,如手術切除不徹底或采用剜出術,則腫瘤包膜極易殘留,可導致腫瘤的復發。腮腺區良性腫瘤術式都采用腫瘤及腮腺淺葉或全葉一并切除,但對于腮腺淺葉腫瘤,且直徑小于2.5cm可以做區域性切除,這不僅縮短手術時間,減輕面神經的損傷,減少面部凹陷畸形并可保留腮腺組織的一多半功能。
[1]毛立民.外科手術規范化操作與配合[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283-284.
[2]邱蔚六,張震康.口腔頜面部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99.
[3]俞光巖,鄒兆菊,馬大權,等.腮腺沃辛瘤的綜合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1999,34(3):187-189.
[4]李孝仕.腮腺多形性腺瘤手術治療的臨床分析[J].安徽醫學,2004,(5):396-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