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 霞
山西省臨汾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山西 臨汾 041000
隨著圍生醫學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產婦要求鎮痛分娩。目前解決產科鎮痛,實行無痛分娩已成為提高產科質量的熱點之一。近年來硬膜外腔阻滯鎮痛在臨床上已得到了廣泛認可,我院自2010年將硬膜外阻滯麻醉用于無痛分娩,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0年5月~2011年9月住院分娩的初產婦,妊娠足月,單胎頭位,無明顯頭盆不稱及麻醉禁忌證。將臨產后要求無痛分娩的80例產婦作為觀察組,同期未要求無痛分娩的80例產婦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產婦年齡(26.5±4.4歲),孕周(39.6±2.1)周,體重(69.3±8.4)kg,身高(1.64±0.06)m;對照組產婦年齡(27.3±4.6)歲,孕周(40.1±2.2)周,體重(68.8±8.7)kg,身高(1.62±0.33)m;兩組產婦年齡、孕周、體重、身高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當產婦宮縮規律,宮口開大3 cm,胎心監護無異常時,由麻醉科醫師給予硬膜外阻滯麻醉。穿刺點常選擇T2~3或 T3~4,穿刺成功后先給試驗量(1%利多卡因 3~5 ml),確定成功后接患者自控鎮痛泵。首次劑量8~10 ml,維持量5~6 ml/h,持續輸入低濃度的局麻藥復合少量阿片類藥。宮口近開全時停止給藥。全產程產婦常規鼻導管吸氧,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觀察胎心及產程進展情況,并進行新生兒Apgar評分。對照組:產婦未實施分娩鎮痛。兩組產婦中宮縮乏力者均給予小劑量縮宮素靜脈滴注,使宮縮規律。
觀察兩組產婦的疼痛程度,各產程的分娩時間、產后出血量、剖宮產率及新生兒情況等方面的臨床效果。根據WHO疼痛Ⅳ級評定標準評定鎮痛效果,Ⅰ級為完全無痛;Ⅱ級為輕度疼痛;Ⅲ級為疼痛能忍受,活動時加重;Ⅳ級為重度疼痛,需用鎮痛劑。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產婦用WHO疼痛評級觀察效果,見表1。由表1可知,兩組WHO疼痛評級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產婦WHO疼痛評級比較(例)
觀察組活躍期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產后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程及產后出血量的比較()

表2 兩組產婦產程及產后出血量的比較()
組別 例數 產后出血量(ml)產程(min)活躍期 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觀察組對照組8080194±60266±7745.7±16.350.4±18.65.1±2.35.6±2.8228±32203±26
觀察組產婦縮宮素使用明顯多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22例剖宮產中,有10例為因疼痛難忍堅決要求剖宮產;兩組產婦新生兒窒息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產婦縮宮素使用、分娩方式及新生兒情況的比較(例)
隨著圍生醫學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產婦認識到并且期待著無痛分娩,不愿再承受分娩時產痛的折磨。多種麻醉方法都可用于分娩鎮痛,包括肌內或靜脈給予阿片類鎮痛藥物。但這些方法或鎮痛不完善,或對產婦和胎兒有潛在的副作用。目前,椎管內阻滯是應用最為廣泛、最為安全有效的分娩鎮痛方法。椎管內阻滯可分為連續硬膜外腔阻滯、蛛網膜下腔阻滯和蛛網膜下腔-硬膜外腔聯合阻滯。近年來硬膜外腔阻滯鎮痛在生理產科中的應用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在國外甚為流行,受到育齡婦女的歡迎[1]。在人力資源(如麻醉科醫師和護理人員)充足的情況下,椎管內置管可以作為分娩鎮痛的首選方法。1992年美國婦產學院分娩鎮痛委員會指出:硬膜外神經阻滯是目前用于分娩鎮痛的最有效、最佳的方法[2],本次研究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理想的分娩鎮痛應具備以下條件:對母嬰影響小;易于給藥,起效快,滿足整個產程鎮痛的需要;避免運動神經阻滯,不影響子宮收縮和產婦運動;產婦清醒,可參與分娩;必要時可滿足手術的需要[3]。無痛分娩技術是利用各種麻醉藥物和技術使正常陰道分娩產婦的疼痛得到緩解和消除。有報道分娩鎮痛會延長產程,增加陰道助產和剖宮產的危險性,其關鍵可能與鎮痛藥物的種類、劑量、時機及麻醉平面和阻滯范圍的控制等諸多因素有關,麻醉藥物劑量較高,可使盆底肌肉、直腸感覺神經受到阻滯,肌收縮力下降,并可抑制收縮,從而使產力減弱、產程延長,增加剖宮產和陰道助產的幾率及催產素的使用率。解決的辦法主要是加入阿片類藥物以降低局麻藥用量。本研究采用持續輸入低濃度的局麻藥復合少量阿片類藥物鎮痛,對宮縮乏力者加用縮宮素靜滴使產力明顯增加,卻并不使產婦痛感增加,同時由于分娩鎮痛有利于盆底肌肉松弛、加快宮口擴張,可縮短第一產程活躍期。在第一產程結束時及時停止硬膜外腔給藥,可避免鎮痛藥物對腹肌、肛提肌等的抑制,有助于產婦正確用力,從而對第二、三產程無影響,且不增加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率[4]。社會因素剖宮產的原因主要為疼痛因素(31.7%)、母嬰安全(22.8%)、沒信心(13.9%)、家屬意愿(12.7%)[5],其中疼痛因素占首位。無痛分娩使懼怕陰道分娩疼痛而堅決選擇剖宮產的產婦人數減少,故而降低了社會因素剖宮產率[6-8]。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剖宮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其優勢在于降低了社會因素剖宮產率,且對新生兒無影響。
本文中筆者通過對硬膜外腔阻滯麻醉用于分娩鎮痛的臨床觀察與研究,發現分娩鎮痛技術是一種安全可靠的產科輔助技術,它既能解除分娩疼痛、縮短產程,又能保障母嬰安全、降低剖宮產率,提高產婦圍生期生活質量,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臨床可操作性,值得推廣使用。
[1]左春梅,趙曉紅.硬膜外鎮痛法在無痛分娩中的應用進展[J].國外醫學:婦產科學分冊,2000,27(3):149-152.
[2]金沐,孫來保.羅比卡因在分娩鎮痛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婦產科分冊,2001,28(3):148.
[3]李秀滿,李詠.硬膜外鎮痛在無痛分娩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2):1449-1450.
[4]徐博,李媛媛.無痛分娩30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3):4719.
[5]陳喬珠.300例社會因素剖宮產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4):412.
[6]張琳,董明珍,熊愛保.剖宮產指征的變化及剖宮產率上升的循證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6):166-167.
[7]廖革紅.剖宮產率升高的原因分析及處理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9):136-137.
[8]卓英梅,賓紅.分娩鎮痛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