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劍,黃東一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湖南 長沙 410007
婦產科腹部各類手術雖然未直接損傷胃腸道,但由于術中對腹腔器官的干擾,胃腸應激及麻醉藥物的暫時抑制而影響胃腸功能的恢復,而腸蠕動的減弱導致腹脹、惡心、嘔吐,常影響進食、睡眠、切口愈合和機體恢復[1],故術后肛門盡早排氣對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減輕患者術后不適、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圍術期治療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筆者采用婦產科經腹各類手術術后配合針灸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1年1~8月在我院進行各類婦產科經腹手術患者120例。麻醉方式為連續硬膜外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2例)和對照組(58例)。治療組年齡 20~66 歲,平均(38.0±12.4)歲;其中,腹腔鏡手術34例,開腹手術7例,剖宮產21例。對照組年齡21~68歲,平均(39.0±12.2)歲;其中,腹腔鏡手術31例,開腹手術10例,剖宮產17例。兩組患者年齡、手術方式、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術后均給予常規治療預防感染,輸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治療組術后12 h行針灸治療,記錄每例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穴位選擇以大腸的募穴、下合穴為主,選取天樞、上巨虛、足三里、支溝、照海、大橫、氣海、關元、三陰交等穴,腹部穴位根據傷口位置適當加減。具體操作:患者仰臥位,暴露腹部及下肢部皮膚。穴位準確定位后,消毒醫者雙手及針具消毒,待刺局部常規,取0.3 mm×40.0 mm毫針,快速進針。諸穴均行常規針刺方向和深度,采用捻轉補法,每日針刺1次,留針30 min。如1次針灸后24 h內肛門未排氣,可24 h后重復針灸治療。對照組術后按照常規治療,不采用任何特殊處理,記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
囑患者或家屬協助觀察排氣情況,以患者自訴排氣或家屬聞及排氣聲音為準,記錄第1次排氣時間。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544,P=0.011)。治療組平均排氣時間為(28.52±3.47)h,優于對照組的(33.97±4.51)h兩組平均排氣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比較(例)
婦產科各類經腹手術,因術中操作刺激腸管,可引起腸壁肌功能紊亂使腸蠕動功能喪失或腸管痙攣而導致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延遲;術中麻醉藥物及術后鎮痛泵的運用可使術后胃腸道功能受到抑制;術后因疼痛、憂慮等原因早期不愿意下床活動,亦導致腸蠕動恢復減慢;術后患者疼痛呻吟吸入大量氣體引起腹脹,也造成了肛門排氣時間的延遲。正因為以上多種因素存在,導致了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延遲,影響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嚴重者甚至可引起腸粘連、腸梗阻,不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有研究表明,如不采取任何措施,一般術后48~72 h整個胃腸蠕動逐漸恢復正常,患者開始排氣時間常需72 h[2]。因此縮短患者術后第1次肛門排氣時間,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對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保證圍術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認為手術損傷元氣,氣虛運血無力,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于臟腑經絡之間,致臟腑功能失調,腸道氣機紊亂,上下不通。故治療上遵循“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采用針刺相關穴位,疏通經絡,通暢腑氣。針刺治療選擇在各類腹部手術后12 h進行,因為在術后12 h麻醉藥物作用消失,患者機體各器官功能開始逐漸恢復,用針刺穴位刺激有關臟器可使腸蠕動及早恢復正常,有利于排氣[3]。天樞是大腸之募穴,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通氣要穴,通過特定的施術方法和刺激量,具有促進胃腸蠕動的功能。“肚腹三里留”,足三里為胃之合穴,可調整胃腸氣機,行氣止痛,又為壯陽穴,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切口及腹腔感染[4]。針刺足三里可起到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的作用,有文獻報道,刺激足三里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并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5];按摩足三里后,胃腸道手術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和肛門排氣時間都有明顯的提前[6-8]。支溝、照海合用可調理三焦氣機以通腑氣、養陰以增液行舟。再輔以局部穴大橫、氣海、關元以補氣活血通絡及三陰交疏調氣機,調暢足三陰經經氣運行,諸穴合用,隨證加減,共奏通調腑氣,行氣通絡之功。
腹腔手術術后腸袢有一個麻痹靜止期,胃腸功能從抑制到恢復需要一個過程,抑制時間越長胃腸道功能恢復越慢,對術后患者的康復越不利,故臨床治療以促進術后胃腸道盡早恢復為目的。本研究發現,術后配合使用針灸治療可促進肛門排氣,有效的縮短第1次肛門排氣時間,有利于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和患者身體的康復,而且針灸治療無副作用、實用性大、簡單方便、適用范圍廣、患者容易接受,所以術后針灸治療值得推廣。
[1]蘇應寬.婦產科手術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
[2]黎介壽.圍手術期處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12-153.
[3]賀英.針刺法促進腹部手術后排氣的臨床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1995,10(12):35.
[4]劉云建,劉孟安,張俊娥.針刺治療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33例[J].濱州醫學院學報,1997,20(4):347.
[5]邵世榮,高愛群,周敏.中西醫結合的護理方法促進剖腹產術后康復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5):610-612.
[6]盧燕,樊艷艷.按摩足三里穴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5):13-14.
[7]田春香,周玲玲,徐華.按摩足三里穴對婦科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0):33.
[8]嚴文利.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肛門排氣的觀察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