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德方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
隨著全球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研發投入的不斷加大,強化和完善科技管理成為加快科技創新、提高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萍汲晒膭撛旌娃D化是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問題,不僅關系到科技是否能真正融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也關系到不同創新主體創新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不同國家科技管理理念以及不同創新主體對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轉化內涵的認識不同,以至于在科技管理的研究和實踐中產生了許多相近的概念或指標,如科技成果的不同分類及評價指標、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多種不同概念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率等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的指標。由于目前尚缺乏對這些概念或指標進行統一的界定和分析,使得容易影響社會公眾對我國科技管理的客觀認識;另一方面,這些概念或指標都具有特定應用范疇,由于缺乏統一的、國際可比較的統計口徑,以至于在應用不恰當的概念或指標來評價我國科技發展狀況以及做國際比較時,往往會產生不符合客觀實際的結果,如目前一些關于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報道已經對社會公眾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導。因此,迫切需要對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概念進行界定,明確其內涵和應用范疇,為促進科技管理工作的開展以及客觀地評價我國科技發展狀況提供支撐。
科技成果可以理解為通過科技活動所產生的成果。由于科技活動涉及研究開發(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應用、科技服務3個部分,因此從廣義上講科技成果應包含這三類科技活動所對應產生的成果。然而,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對科技成果的定義,其多是從狹義的方面,即從研究開發這一方面來對科技成果進行界定或分類。例如,根據我國1986年出版的《現代科技管理詞典》對科技成果的定義,科技成果是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并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1]。科技成果的分類是對科技成果這一概念的進一步明晰,盡管我國不同時期的法律法規給出了不同的科技成果分類方式,但其內涵也都主要限定于研究開發的三個環節,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例如,原國家科委于1978年頒布的《國家科委關于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管理辦法》將科技成果分為科學成果、技術成果、重大科學技術項目研究的階段成果三類[2];而在1984年原國家科委頒布的《國家科委關于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的規定(試行)》中則將科技成果分為應用技術成果、在重大科學技術研究中取得的一定應用價值或學術意義的階段性科技成果、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取得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應用推廣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以及科學理論成果五種類型[3]。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軟科學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軟科學成果常被單列為一類成果,與研究開發類成果并列。例如,目前普遍接受的科技成果分類是原國家科委198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中的分類,即將科技成果分為科學理論成果、應用技術成果、軟科學研究成果三類[4],并在今后的全國科技成果統計中作為科技成果性質的分類標準。
“科技成果”是我國科技管理的專有名詞,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科技管理相關詞匯中,沒有發現類似于我國“科技成果”的統稱,而一般以論文、論著、科技報告、專利、技術標準等作為科研項目研發所取得的具體結果。此外,與“科技成果”字面意義相類似的概念有“Output”和“Outcome”,但這兩個詞的實際含義一般是指“產出”或“結果”,在美國主要用于從宏觀上描述科學研究對經濟、社會和科學的貢獻,而非我國普遍所指的具體的科學研究結果。由于我國與國外在科技成果概念上的理解差異,因此目前國內外開展的國家間科技產出比較研究中多用一些可比較的指標來進行比較,如國際科技論文總數、發明專利授權量等。
從目前我國科技管理工作實踐看,對科技成果這一概念的認識已經趨于一致,其內涵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第一,科技成果是科學技術活動的產物;第二,科技成果應具有一定的價值,即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第三,科技成果必須是經過認定的。因此,我們認為滿足以上3個基本條件,可以稱作為科技成果。關于科技成果分類,目前多是從研究開發的角度對科技成果進行分類,其中按照科學理論成果、應用技術成果、軟科學研究成果的分類方式已經普遍接受并成為科技成果統計的標準口徑。但是,由于在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鑒定、轉化工作中往往具有特定的指向,以至于面向社會公眾應用科技成果這一概念時容易混淆。根據1994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以及1996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對可用于鑒定和轉化的科技成果的描述,這些科技成果主要是指應用技術成果,而不包括科學理論成果和軟科學成果。從國內外關于科技成果概念的比較上看,我國的科技成果是指通過相關科學技術活動取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成果的統稱,可以看作是經過認定的科研活動產出的集合,而不能簡單的等同于西方發達國家論文、專利等具體的科研活動的產出。
由于科技成果的概念存在廣義和狹義之分,因此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也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從廣義的角度看,科技成果轉化包含從知識的生產到最終生產力的形成這一創新鏈條中各個環節的轉化,如基礎研究所產生的新知識、新理論的傳播、共享與普及可以視作為轉化,應用研究及實驗發展環節所產生的新技術、新裝置的應用、形成新產品并產生經濟社會效益可以視作為轉化,軟科學的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門采用也可以視作為轉化;而從狹義的角度看,科技成果轉化主要側重于創新鏈的末端,即應用技術成果向能實現經濟效益的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我國目前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的官方界定多是從狹義的角度進行界定的,例如我國1996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將科技成果轉化定義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使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5]。與科技成果轉化概念類似,并用于表示技術研發完成后、面向生產應用的科技活動的概念還有許多,例如科技成果應用、科技成果推廣、科技成果商品化、科技成果產業化、技術轉移等。科技成果應用是指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而科技成果推廣則是指科技成果在生產實踐中的延續使用和擴大使用??萍汲晒唐坊侵缚萍汲晒D化過程中科技成果的有償轉讓??萍汲晒a業化是指科技成果轉化為可工業生產的、有市場銷路的新產品,或在生產、建設實踐中可實際運行的新工藝,并獲得顯著經濟效益的活動。技術轉移是指技術從一個地方以某種形式轉移到另一地方,既包括從科技成果的研制單位向使用部門的轉移,也包括科技成果在使用部門間的轉移[6]。
與“科技成果”的概念類似,“科技成果轉化”一詞也是我國科技管理工作專用的名詞之一。國外并沒有與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完全相對應的名詞,一般使多“技術轉移”這一概念來代替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對于技術轉移的定義,美國大學技術經理人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AUTM)認為技術轉移是科學研究機構向其他機構團體轉移新技術和創新的使用和商業化的權利。技術轉移這一過程主要包括創新、通過公開科學研究為創新申請專利、以及向產業界的商業化發展提供使用創新的許可權[7]。歐洲科學技術轉移職業聯盟(Association of European Science & Technology Transfer Professional,ASTP)認為技術轉移活動總體上包括與識別、記錄、評估、保護、市場化、技術許可(包括商標許可)以及知識產權管理等相關的活動[8]。英國大學研究與產業聯合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Industry Links,AURIL)則強調“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的概念,認為知識轉移是技術、技巧、經驗、技能從一個機構向另一個機構的轉移,從而促進創新、帶來經濟效益、推動社會發展[9]。
從這些概念的內涵上看,科技成果轉化與其他相關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與科技成果應用相比,科技成果轉化強調的是科技成果物化為新產品、新工藝等,并能形成經濟社會效益,而科技成果應用則只強調應用活動本身,不側重于應用效果。與科技成果推廣強調的大規模使用相比,科技成果轉化可以看作是科技成果推廣前的科技活動,側重于強調形成新產品、新工藝等??萍汲晒纳唐坊彤a業化可以認為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一種結果。與前面幾個概念相比,技術轉移強調的是技術在不同主體之間的移動以及在空間上的移動,其中技術可以不改變本身而以轉讓、許可的形式在技術供方和授方之間進行轉移,也可以通過形成新產品、新工藝的形式使技術在不同主體之間進行轉移,而通常后一種形式也可認為是科技成果轉化。綜上分析,我們認為科技成果轉化強調的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程度,只有在技術成功的基礎上,經過試驗開發、商品化、產業化等過程,產生經濟社會效益,才完成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而只停留在某一階段,沒有形成產業化,即使獲得經濟效益,也不能認為完成轉化[6]。此外,由于科技成果轉化這一概念本身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特指的是高校、科研院所通過政府公共財政支持所獲得的科技成果的轉化,而不包括企業自身研發所獲得的科技成果的轉化。因此,在使用科技成果轉化以及與國外技術轉移進行性比較時,需要特別注意其內涵上的差異。

表1 科技成果轉化及相關概念的界定及側重點
科技成果鑒定是我國評價科技成果質量與水平的重要方式。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1994年出臺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指出,科技成果鑒定是指有關科技行政管理機關聘請同行專家,按照規定的形式和程序,對科技成果進行審查和評價,并作出相應的結論[10]??萍汲晒b定一般要從成果的創新性、技術特征、創造的經濟社會效益、檢測結果、達到的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價??萍汲晒慕洕鐣б媸强萍汲晒b定的一個重要指標,然而在實際的科技成果評價中,科技成果的效率和效果這兩個概念容易與科技成果效益相混淆,以至于影響鑒定的結果??萍汲晒男Ч侵缚萍蓟顒赢a生的一切有用、無用甚至有害的結果。效果沒有量的大小,而只有好壞之分,性質之分。從性質上分,科技成果效果一般可以分為學術效果、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三類??萍汲晒适强萍汲晒囊粋€內在概念,一項科技成果的效率就是為活動該項成果所實際耗費的資源與預期耗費的資源之比較。與科技成果效果、效率相比,科技成果效益是從經濟社會角度對科技成果的一種評價,沒有學術效益的說法;效益只有量的大小,沒有質的差異[6]。
由于西方發達國家沒有與我國“科技成果”類似的概念,因此在科技成果評價方面也缺乏與我國“科技成果鑒定”對應的名詞。西方發達國家與我國“科技成果鑒定”相似的概念是科技評估,然而由于其內涵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所使用的評價指標也有所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所使用的科技評估是針對科技項目、科技計劃、科技政策實施績效的一種科技活動,由于其評價的對象涉及范圍較廣,因此其所使用的指標也有差別。例如美國對于基礎性科技項目的評價主要根據闡述基礎理論的論文發表情況及被同行引用情況進行評議;而應用性研究則通過專利審查、合同驗收或根據在實踐中的使用情況給出客觀的評價。相比較而言,由于我國的科技成果鑒定重點針對應用技術成果,所以其評價指標較為具體和固定。因此,從評價的范圍看,國外的科技評估的內涵要遠遠大于我國科技成果鑒定的內涵。
科技成果轉化的測度是科技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目前國內外還缺乏統一的統計口徑、測算標準和指標體系。在我國社會新聞媒體報道以及基于非官方統計的相關研究中,“科技成果轉化率”是一個常用來衡量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的指標。盡管“科技成果轉化率”一詞在新聞媒體報道以及基于非官方的相關研究中頻繁出現,但是這些報道和研究很少對其概念和內涵有比較清晰的界定。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一些學者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率”是被轉化的成果數與成果總數的比率[11];一些學者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率”是科技成果工業應用數與鑒定合格數之間的比率[12]。
對于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而言,由于其“技術轉移”的內涵與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有所差別,因此其績效的測度也與我國不同。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對于“技術轉移”績效的監測與測算往往不依靠一個單一的指標,而是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來全面衡量“技術轉移”的績效,主要包括技術創新產生的新產品,研發經費,專利產出,專利、版權、商標的許可量,許可產生的收益,以及由技術創新產生的新公司等。例如美國的AUTM就圍繞著上述幾個方面,并在這幾個方面下面設計若干的指標,從1991年開始通過對其成員機構進行調查來獲取相關的數據,進而從整體上對美國大學的技術轉移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根據AUTM的調查統計,在2009財年,通過其成員機構的技術轉移和許可,新產生了658件商業化產品,共執行了5328件專利許可和技術交易,新成立了596家企業等。歐盟的ASTP、歐洲知識轉移聯盟(European Knowledge Transfer Association,ProTon Europe)、法國EPFL下屬的經濟和管理創新委員會(Chair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CEMI)等致力于推動技術轉移的機構也都基本上圍繞上述幾個方面進行調查和綜合評估。由于對于技術轉移內涵理解的相對一致性,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對于技術轉移績效監測的指標是具有可比性的,ProTon Europe于2010年5月公布的關于歐洲大學知識轉移的第五次調查中,對2006-2008年間美國AUTM、歐盟的ASTP、ProTon Europe、法國的CEMI的調查結果進行了比較。
由于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的“技術轉移”在內涵上有明顯的差別,加之我國所使用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測度指標——“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所使用的一套指標體系也沒有可比性,因此我國目前的有關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的這一說法并無根據,并可能會誤導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此外,科技成果轉化率這一指標的應用本身也存在一定問題,例如對于什么樣的成果可以用于轉化、轉化的標準等問題目前還沒有清晰的界定,因此可能使得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結論。進一步來講,一項科技成果的成功應用,往往是大量科技人員探索的結果,獲得市場成功只是少數,這不僅有技術的問題,而且還有市場、政策等方面的問題[13]。因此,簡單地用“科技成果轉化率”這一指標,并不能科學、準確地反映我國當前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從技術維度看,我國近年來研發的一些關鍵技術如電動汽車關鍵技術、LED照明技術等很快就進入示范應用階段;從經濟社會效益的維度看,我國技術轉讓合同成交額從2003年的246億元上升到2007年的420億元,而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如SARS疫苗等產生的社會效益更是無法估算。盡管我國政府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指定用什么指標或者指標體系來測度科技成果轉化的績效。但是,一些目前已經實施的官方的統計指標可以從側面反映科技成果轉化的一些情況,而這些指標也并不支持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這一觀點。例如,我國政府一年一度的全國科技成果統計工作中的“科技成果應用狀態”對科技成果按照穩定應用、未應用、應用后停頓三種狀態進行統計,而處于穩定應用狀態的科技成果數占總成果數的比率可以視為反映“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指標。根據2008年全國科技統計報告,在全國登記應用技術成果30847項中,處于穩定應用狀態的應用技術成果比例為89.49%。
前不久發布的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提出要堅持把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作為“十二五”時期我國科技發展的主攻方向,這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中有關基本概念的內涵不僅是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要基礎,而且對于引導社會公眾客觀認識和評價我國的科技轉化工作及整個科技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認為在我國的有關科技成果管理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開展中重要應重點注意以下5個方面的問題。
隨著世界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和市場在推動科技發展中的作用定位相對于計劃經濟時代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而我國以往的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概念也已經難以完全適應于當前經濟、科技發展的一些新趨勢。因此,需要在充分考慮當前經濟、科技發展的新特征以及政府和市場在推動科技發展中的定位及作用的基礎上,重新審視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的內涵,并對其相關的基本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與此同時,還要針對這些基本概念進行系統的說明,全面解釋這些基本概念的邊界、相關影響因素等。對于科技成果,應強調其是經過認定的、具有一定價值的科研活動產出的集合,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符合當前科技活動特征的、相對具體和細化的科技成果分類方式;對于科技成果轉化,應內涵應從狹義的方面聚焦于應用技術類成果的轉移和轉化,因為其目前正是我國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過程中的薄弱環節。
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國際比較可以在更加開闊的視野中來評價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成效。然而,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國際比較需要有一定的可比基礎,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使人信服;而在沒有明確可比基礎的前提下進行盲目的比較,則會對社會公眾造成誤導。對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測度,我國目前還沒有官方的測度指標體系和標準,而社會上使用較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這一指標由于缺乏明確的界定以及科學合理的統計方法和數據支撐,很難應用于國際比較。事實上,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一套詳細的指標體系來對其進行測度。從國際上看,盡管國外關于“技術轉移”的測度也不盡一致,但是其共同點都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標體系來全面監測和評價“技術轉移”,而并不單靠1~2個指標來反映技術轉移工作的全部成效。因此,需要在國家層面加快建立一套科學合理、能與國際接軌的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監測和評價體系,得出可靠的、具有公信力的結論,做到不人云亦云,進而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在明晰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轉化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相關數據的積累成為開展科技成果管理及科技成果轉化評價工作的關鍵。只有在大量的與科技成果相關的事實型數據的支持下,科技成果管理及科技成果轉化評價工作才能更加客觀和準確。第一,應充分發揮各級科技信息機構的作用,建立統一的電子化的科技成果信息數據庫,對目前已登記的科技成果進行系統的整理,并制定關于政府公共財政資金支持的科研項目所取得的成果信息提交、入庫的相關標準;第二,加強對科技成果信息的開發利用,在已掌握的科技成果信息資源的基礎上面向政府提供戰略咨詢報告,逐步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評價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第三,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針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中,大型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學、科研機構、金融與投資機構等各類主體的不同需求,提供相應的科技成果和技術供需對接服務。
隨著科技活動的日趨復雜,科技成果的形式也日趨多樣,而目前相對統一、粗放式的科技成果管理方式已難適應目前科技發展的新形勢,需要對科技成果進行分類管理??萍汲晒姆诸惞芾碇饕w現在科技成果的分類評價以及多元化的轉化支持方式。對于具有公益性的科技成果,應以其產生的社會效益為評價標準;由于公益性的科技成果可以視作公共產品并具有正外部性,因此政府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無償轉讓等方式來推動此類科技成果的轉化,使其效益最大化。對于具有市場化前景的科技成果,應以其產業化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為評價標準;對于這類成果,政府應從營造市場環境、引導市場需求等方面入手,使科技成果能與市場對接,從而實現真正的轉化。
[1]張星明.科技成果鑒定及其改革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3.6.
[2]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科委關于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管理辦法[Z].1978.
[3]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科委關于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的規定(試行)[Z].1984.
[4]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Z].1987.
[5]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Z].1996.
[6]賀德方,王 瑞,郭久鳳等.煤炭科技商品價值評估[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6.
[7]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EB/OL].http://www.autm.net/FAQs/2186.htm.
[8]Association of European Science & Technology Transfer Professionals[EB/OL].http://www.astp.net/.
[9]Association forUniversity Research and Industry Links.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Transfer Practitioners[R].2006.
[10]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Z].1994.
[11]胡德勝.淺議科技成果轉化率概念的界定及統計[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2,13(8):23-24.
[12]鄭 策.關于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指標的思考[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1,(4):51.
[13]萬 鋼.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J].求是,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