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洋,于 鳳,劉 穎,張一梅,于 波,邵玉蘭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普外科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喪失,身體虛弱,各種治療導管繁多,嚴重制約著患者的活動,且大多數患者伴有循環不良、缺氧、低蛋白水腫等癥狀,極易誘發壓瘡。壓瘡是指局部皮膚及皮下組織受損傷,這種損傷是由于壓力、剪切力或身體與接觸面的摩擦力而造成的,僅由一種力所致壓瘡者極少見[1]。我院根據這些原理,在普外科患者的護理過程中正確運用人體力學進行護理,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將2009年3月~2010年3月給予正確運用人體力學的120例普外科患者作為實驗組,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齡16~72歲,平均(40.3±1.5)歲。將同期未開展人體力學的120例普外科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76例,女44例;年齡18~70歲,平均(39.4±1.7)歲。 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護理措施
首先介紹壓瘡發生、發展及預防護理的一般知識,并為患者制訂飲食計劃,指導家屬經常幫助患者翻身、擦洗和正確使用便盆等。
1.2.2 實驗組患者護理措施
1.2.2.1 減輕壓迫 ①患者仰臥位時使用彈性物體,骶尾部是患者仰臥位時支撐臀部的主要壓迫點,此時墊上棉墊或氣圈,可對臀部產生的彈力來緩沖壓迫。在護理患者時,可利用墊枕頭使患者的頭、頸、肩背部與枕頭充分接觸,以擴大患者的受壓面積并減小壓強;可利用墊軟墊使患者的臀部和小腿與軟墊充分接觸,擴大受壓面積以預防患者發生壓瘡。②當患者處側臥位時,可在患者的面部墊上松軟的枕頭,使其兩腿前后分開,屈膝屈髖,身下的臀向前略伸,身上的臀前伸與腋成30°角,可增大接觸面積,防止壓瘡。③過于消瘦的患者,無論身體處于何種體位,其骨隆突部位都應采用氣墊或棉墊來減輕壓力。
1.2.2.2 減輕皮膚摩擦力 護理人員在為患者翻身時應盡量避免拉、拖、推等動作,可使用提式床單幫助患者在床上移動,通過床單與褥子之間的移動變化幫助患者變換體位,避免移動患者過程中發生皮膚摩擦。干預后在120 min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皮膚改變情況,隨訪觀察治療結果。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隨訪結果顯示,兩組入院時壓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院時壓瘡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皮膚改善情況比較,實驗組潮紅消退平均時間為(8.45±3.11)d,對照組為(13.89±4.53)d,實驗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證明,人體內組織長期受到超過2.7 kPa的壓力,毛細血管壓力超過4.3 kPa,便可導致患者出現壓瘡[2]。患者壓瘡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重力對局部組織的壓迫。感覺障礙或者癱瘓的患者由于對壓迫不敏感或不能自主運動,其身體持續固定于一種體位,這必然使某一部位持續接受身體重力的壓迫而不可避免的出現褥瘡。②摩擦力。人體在側臥位時,其身體與支撐平面之間有相對滑動的趨勢或其床鋪不平整有皺折時,其支撐面就受到支持平面對其摩擦力而發生壓瘡。③剪力。在坐位背靠架時,患者的骶骨引起的下滑力使其骶骨處皮膚受到床單對其向上的摩擦力的綜合,受壓面積越小力的作用效果就越大,減壓不當極易使皮膚產生扭曲,長期處于此體位會引起皮下血管扭曲或局部血運障礙[3]。

表1 正確運用人體力學護理對患者壓瘡的影響(例)
為了減少患者壓瘡的發生,臨床上應依據人體力學原理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護理措施上首先應盡量增大患者受壓面積并減少重力的作用。將患者側傾30°并用枕頭支撐的這種體位是由Guttmann提出,現已被作為一種有效的預防壓瘡的方法廣泛使用[4]。這種姿勢可增大受壓面積,使身體穩定,不易傾倒。其次,應使用彈性物體,當人仰臥位時,骶尾部是支撐臀部體重的主要壓迫點,在其后部墊棉墊或其他有彈性松軟的物體,可用這些物體對臀部產生的彈力來緩沖重力對骶骨的壓迫[5]。還應避免使床頭抬高超過30°,必須抬高時可在骶尾部充氣圈,架空骶尾部以臀部豐富的皮下脂肪代替骶骨承擔身體體重,以避免出現剪力。同時采用提式床單便于患者床上移動,使皮膚與床單之間無移動,以減輕皮膚摩擦。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兩組入院時的壓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出院時壓瘡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皮膚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證明了正確運用人體力學對壓瘡的控制及轉歸有了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人體力學廣泛運用于壓瘡的預防護理中,既可降低壓瘡的發生率,促進了普外科患者壓瘡的轉歸,同時又有助于對原有疾病的治療,值得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1]彭佩芬,蔣潔華.腋后線壓瘡形成的力學分析與對策[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7):78-79.
[2]孫秀華.力學因素在壓瘡發生及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7,6(14):2122-2123.
[3]王永明.壓迫性潰瘍的原因及預防[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2,21(9):407-409.
[4]王泠.壓瘡的管理(二)[J].中國護理管理,2006,6(2):63.
[5]金世玲.運用力學原理結合中藥按摩預防褥瘡[J].甘肅中醫,2004,17(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