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霧,晏桂萍,甘梅松 ,楊春霓
1.云南省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內科,云南 曲靖 655000;2.云南省曲靖市婦幼醫院產科,云南 曲靖 655000;3.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科,云南 宣威 655400
2型糖尿?。═2DM)發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糖尿病的各種并發癥尤其是大、小血管并發癥引起的心肌梗死、缺血性腦卒中、糖尿病腎病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sis,AS),因此,研究 T2DM 患者 AS 發生的原因,有助于防治其大血管并發癥。不對稱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內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物。近年來研究顯示,ADMA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1]。本研究通過檢測新診斷的T2DM患者的血漿ADMA濃度和觀察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及粥樣硬化斑塊情況,探討AS與ADMA濃度的關系。
選擇2008年6月~2009年12月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新診斷的T2DM患者60例,男、女分別為30例,平均年齡(57.3±12.7)歲,診斷符合 1999年 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并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合并酮癥或酮癥酸中毒、高滲狀態或其他嚴重應激狀態及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對照組40例,來源于曲靖市第三人民醫院健康體檢人員,其中男、女各 20例,平均年齡(57.6±9.5)歲,經體檢排除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及肝、腎疾病。
晨起空腹抽靜脈血,血漿ADMA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糖(FBS)由生化室完成。超聲科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IMT)及有無斑塊形成。IMT>0.9 mm且≤1.3 mm為頸動脈IMT增厚;IMT>1.3 mm或局部增厚≥0.5 mm或局部IMT增厚超過周邊IMT且≥50%定義為斑塊形成。IMT增厚和(或)斑塊形成則為頸動脈粥樣硬化[2]。
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對于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作自然對數轉換后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各組患者年齡、性別分布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T2DM 組患者 BMI、FBS、TC、TG 分別較對照組升高 (P<0.01),LDL-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T2DM 組患者 IMT 為(1.2±0.6)mm,明顯厚于對照組(0.4±0.1)mm,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T2DM 組患者粥樣斑塊檢出率59.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12.4%,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各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T2DM 組患者血漿 ADMA 濃度為(16.9±7.6)μmol/L,高于對照組的 (1.5±0.4)μmol/L, 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P<0.01)。 見表 2。

表2 各組患者超聲檢查結果與血漿ADMA的比較
T2DM組患者血漿ADMA水平與IMT呈顯著正相關(r=0.84,P<0.05)。
2型糖尿病(T2DM)是全球性的健康難題,患者并非死于糖尿病本身,而是死于其并發癥尤其是大血管并發癥,70%~80%患者死于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是指冠狀動脈、腦基底動脈等動脈的病變,其實質是動脈粥樣硬化,臨床上由其引起的心肌梗死和腦血管病是T2DM患者死亡或致殘的主要原因。與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動脈粥樣硬化癥的患病率高,發病年齡輕,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
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病理改變為動脈內膜粥樣硬化和纖維化,動脈中層鈣化。AS的特點是受累動脈的病變從內膜開始,IMT成為反映AS的客觀指標,并且是反映早期病變的無創性指標。理論上,冠狀動脈、腦基底動脈與頸動脈有著相似的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共同的發病機制和病理生理基礎,因此,頸動脈IMT以及動脈斑塊可以用來預測患者心、腦血管事件已經常為共識。臨床研究中發現,與常見的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相比,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的相關性最強,頸動脈IMT增厚,其冠狀動脈AS的檢出率更高,以IMT增厚和(或)出現斑塊來預測冠心病,有著很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3];另外,頸動脈IMT增厚亦與缺血性腦卒中明顯相關,對卒中的發生有著很好的預測價值[4]。
近年來研究顯示,ADMA作為內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ictric oxide synthase,NOS)抑制劑,競爭性抑制 NOS活性,減少NO生成,導致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反應功能障礙[1],ADMA來自含甲基化精氨酸殘基的蛋白質的分解代謝,研究已經證明,人內皮細胞能夠合成ADMA,Boger等[5]研究表明,ADMA血漿濃度達3~15 μmol/L時能明顯抑制內皮細胞產生NO,導致內皮功能紊亂。ADMA不但與AS危險因素如高膽固醇血癥、高血壓、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密切相關,而且更能預測心血管疾病(CVD)的發生[6,8]。
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實踐發現,ADMA在AS的早期階段即已上升,提示ADMA升高有可能是AS的致病因素。ADMA導致AS的機制可能有:①減少NO的生成使內皮依賴性血管舒張反應降低或消失。②促發氧化應激反應,加速內皮細胞衰老。③促進動脈平滑肌增殖、內膜增生。④影響內皮細胞的黏附性[7]。
本文研究發現,新診斷的T2DM患者頸動脈IMT增厚及頸動脈斑塊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有作者研究發現,在糖耐量受損(IGT)階段,患者已顯示較高的頸動脈IMT值[8],說明即使在糖尿病發病的較早期階段,動脈即已經產生AS的改變,其發生的原因還有爭議,可能與以血糖升高、高血壓、胰島素抵抗(IR)、中心型肥胖及血脂異常為特征的代謝綜合征相關,但本文未觀察到IMT與BMI、空腹血糖、血脂的相關性。近年來,AS與IR的關系研究較多,IR是AS獨立危險因子,隨著IR逐漸增加,AS逐漸加重[9];Koshiyama等[10]研究發現胰島素增敏劑PPAR-γ激動劑可以降低T2DM患者頸動脈內膜厚度,也提示IR是AS的重要危險因素。ADMA被認為是預測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子[11],多種疾病狀態下都存在ADMA濃度增高[11-13]。本文結果顯示T2DM患者血漿ADMA水平較正常對照組顯著升高,相關分析表明與IMT成正相關,說明ADMA在AS的發生和發展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但T2DM患者ADMA升高的機制尚不明確,本文結果顯示,血漿ADMA含量與空腹血糖、血脂代謝紊亂均無相關性,因此ADMA升高的機制及與AS的關系,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此減輕和減慢T2DM患者AS的發生與發展,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1]Szuba A,Podgorski M.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a nove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evidence from epidemiological and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J].Pharmacol Rep,2006,58(Suppl):16-20.
[2]Hollander M,Hak AE,Koudstaalp J,et al.Comparison between measure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risk of stroke:the Rotterdam Study[J].Stroke,2003,34(10):2367-2372.
[3]程潔,呂寶經,鄭宏超,等.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4,12(1):65-68.
[4]Kitamura A,Iso H,Imano H,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plaque characteristics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in Japanese elderly men[J].Stroke,2004,35(12):2788-2794.
[5]Boger RH,Bode-Boger SM.Asymmetrical dimethylarginine,derangments of the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pathwa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Sem Thromb Hemost,2000,26(5):539-545.
[6] Vallance P,Leiper J.Cardiovascular biology of the asymmetrical dimethylarginine:dimethylarginine dimethylaminohydrolase pathway[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4,24(6):1023-1030.
[7]廖清池,李向平.非對稱性二甲基精氨酸與內皮功能障礙[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7,28(6):975-978.
[8]張翼飛,詹維偉,洪潔,等.糖耐量受損人群頸動脈內膜厚度與各代謝指標的關系[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1):23-26.
[9]姜濤,宋秀霞,張敏.2型糖尿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4):260-261.
[10]Koshiyama H,Shimono D,Kuwamura N,et al.Rapid communication:Inhibitory effect of pioglitazone on carotid arterial wall thickness in type 2 diabete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7):3452-3456.
[11]李新,孟娟,周克明.血液透析患者血漿不對稱性二甲基精氨酸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30(8):742-744.
[12]Tanmw L,Hovind P,Teerlink T,et al.Elevated plasma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as 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in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ype 1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3):765-769.
[13]Krempl TK,Maas R,Sydow K,et al.Elevation of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J].Eur Heart J,2005,26(18):1846-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