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喜雪,張云芳,紐敏紅
廣東省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廣東深圳 518035
目前我國醫院的手術室普遍開展了術前訪視,即手術室護士到病房對手術患者進行一些相關知識的教育,其目的是減少患者對手術的擔憂和恐懼,從而保證手術和麻醉的順利實施,確保手術的成功。傳統術前訪視它由兩部分組成,即翻閱病歷和與患者溝通交流[1]。但在目前訪視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有:訪視率低,未全面訪視圍術期患者;護理人力資源不足,護理工作量大,術前訪視流于形式[2];各個訪視內容不盡相同,缺乏規范化程序[3]。因此,統一術前訪視程序,較少重復,設計有針對性的術前訪視至關重要。筆者研究設計了“三維”術前訪視方法,本研究重點探索了“三維”術前訪視方法與傳統訪視的在訪視效率方面的對比。
選擇2010年5月~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甲狀腺擇期手術患者100例,將其隨機分為三維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其中,男32例,女68例;年齡16~64歲,平均40.3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例,初中(中專)38例,大專及以上53例;全麻下單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37例,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63例;所有患者無智力、語言障礙,無心肺等嚴重疾病,均無并發癥及既往史。兩組性別、年齡、病情及手術方法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術前訪視方法:術前1 d下午根據手術通知單巡回護士到病房對患者進行訪視。仔細閱讀病歷,了解患者一般情況。訪視中向患者主動做自我介紹,說明來訪的目的,將進入手術室的注意事項及術中有關情況告訴患者,并詳細介紹手術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安全性,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及緊張情緒。
1.2.2 三維組 采用“三維”術前訪視方法。①“第一維”是病區責任護士訪視,取消傳統術前訪視中手術室巡回護士到病區進行訪視,改由病區責任護士完成,并將病房傳統術前宣教和訪視融合在一起。具體做法:明確將要進行手術后至術前一天內,到患者床邊,發放手術室針對手術患者制定的圖文并茂的彩色宣傳資料(資料內容涵蓋:手術室概況,術前、術中、術后注意事項,手術室團隊文化等),在病區循環播放手術室制做的錄像,讓患者直觀地了解手術室的環境和工作流程,達到消除或降低陌生感、恐懼感的目的,并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和即將施行的手術進行答疑、心理輔導和相關的術前準備。② “第二維”是手術室巡回護士訪視,在患者術日進入手術室開始,當著家屬的面自我介紹,達到共同安撫患者及家屬的作用,完成核對后,對環境和麻醉、手術醫生、手術步驟以及成功病例做進一步介紹,并播放輕音樂、進行心理輔導。填寫各類評估表、記錄表。③“第三維”是專科護士或護士長訪視,對以上手術患者進行術前慰問、特別心理輔導,更進一步增強患者的手術信心,提高手術依從性。
1.3.1 失訪率 由于各種原因術前未與患者見面進行宣教作為術前失訪。統計失訪例數,并計算失訪率(失訪例數/總例數×100%)。
1.3.2 相關護理耗時 病房相關護理耗時,對照組病房護士術前宣教作為對照組病房相關護理耗時;三維組訪視中由于將病房護士術前訪視與術前宣教結合為“第一維”訪視,故將“第一維”訪視耗時作為三維組病房相關護理耗時。
1.3.3 手術室相關護理耗時 對照組中手術室護士常規術前訪視耗時作為對照組手術室相關護理耗時;三維組中“第二維”+“第三維”訪視耗時作為三維組手術室相關護理耗時。
1.3.4 血壓和心率 兩組患者于訪視前半小時左右測血壓、心率,其值為訪視前血壓和心率。患者人手術室后,擺好體位在手術麻醉前10 min測定測得的血壓、心率為入手術室的血壓、心率。
1.3.5 焦慮值 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患者進行訪視前后焦慮情緒評估。HAMA所有項目采用0~4分的5級評分法。各級的標準為:無癥狀0分,癥狀輕1分,中等2分,癥狀3分重,癥狀極重4分。14個條目計分之和為焦慮的總評分,得分越高說明焦慮程度越嚴重。
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 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失訪率及訪視率比較 [n(%)]
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訪視相關護理耗時比較(±s,min)

表2 兩組術前訪視相關護理耗時比較(±s,min)
三維組對照組(不含失訪病例)P值組別 例數5042病房相關護理耗時5.9±3.65.2±2.9<0.05手術室相關護理耗時10.3±1.715.6±2.3<0.05
見表3。
傳統常規術前訪視,手術室護士需要對次日手術患者逐個進行訪視,每個患者的具體訪視時間很難預約,經常會出現訪視時患者缺席的情況,導致失訪,實際訪視率較低。由表1可見,三維組訪視率為100%,失訪率為0,對照組訪視率僅為84%,失訪率為16%,兩組訪視率及失訪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失訪原因:出去吃飯(3例)、患者外出(3例)、洗澡(1例)、術前檢查(1例)。 因本研究是手術室專人負責訪視,故排除了其他一些影響因素,在實際臨床訪視中,還存在手術室工作負簡過重、不恰當的排班、護士責任心等因素造成的漏訪,實際訪視率可能更低[4-5],有資料報道,急診手術時的訪視率僅為10%[6]。三維訪視訪視手段均在各科室分別進行,不存在跨科。病房醫護人員(責任護士)與患者接觸時間和機會較多,情況掌握全面,與患者接觸多,溝通容易,術前一段時間可以隨機安排隨訪,統籌安排術前“第一維”訪視;“第二維”、“第三維”在術前1 h左右在送至手術室時進行,理論上不存在失訪可能。本研究中實際訪視率達100%。
表3 兩組訪視前后血壓、心率、焦慮值比較(±s)

表3 兩組訪視前后血壓、心率、焦慮值比較(±s)
由表2可知,為了消除對照組失訪病例對訪視效果的影響,筆者先將對照組中的失訪病例剔除后,再與三維組對照,經比較兩組訪視后(入手術室)血壓、心率、焦慮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將對照組(含失訪病例)與對照組(不含失訪病例)對照,訪視后(入手術室)血壓、心率、焦慮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而說明,對照組中的失訪使訪視效果有所降低。
因而從以上兩點,筆者認為,三維術前訪視可以明顯降低失訪率,提高訪視效果。
三維術前訪視中“第一維”訪視取消了術前訪視中巡回護士到病區進行訪視,改由病區責任護士完成。病區責任護士對患者情況掌握全面,與患者接觸多,溝通容易,也容易在術前的一些問題上與醫生溝通,可以適當縮短訪視時間,通過病區責任護士發放宣傳資料,病區播放VCR等程序化內容,手術室護士無需再將大量時間用于逐條解讀術前宣教中共性的重復的內容。“第二維”、“第三維”訪視作為“第一維”的補充,在“第1維”訪視基礎上只需提供補充性和有針對性訪視,可以適當縮短手術室護士訪視時間。而傳統訪視中:手術室護士面對較多科室,可能會由于經驗不足和知識缺乏,加上訪視時間較短,很難再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患者全面情況并進行有針對性訪視,而病區責任護士則具有這方面的優勢。由表2可知,病房相關護理耗時,三維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三維組中將病房護士術前訪視與術前宣教結合為“第一維”訪視后,并沒有增加病房工作量。手術室相關護理耗時,三維組與對照組比較,耗時減少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為便于統計,筆者忽略了對照組實際工作中跨科作業產生的耗時(包括穿外出衣鞋、等電梯、與病房護士溝通、回病房等耗時),因此,對照組實際耗時更加明顯大于訪視耗時;三維訪視設計由于不存在跨科作業,故訪視耗時=實際耗時。如果將這些內容考慮進來,三維組與對照組比較,三維訪視耗時減少將更加明顯,從而節約人力資源成本,達到護理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
傳統訪視是病房術前宣教和手術室術前訪視分開進行,且先后次序不易控制,每天訪視患者較多,護士重復著相同的內容[7],此外,手術室護士與病房護士在對患者的指導中存在重復性[8]。三維訪視將術前訪視部分融合進病房日常護理中,將病房護士的術前宣教和訪視相結合,統一進行。從而減少重復。在醫生術前談話后,采用病房護士術前宣教、訪視-手術室護士術前訪視-專科手術護士(或護士長)訪視流程,每個環節各司其職,順應患者的接受順序,以更加有利于患者整體護理的銜接性。另外,由于這種銜接,在后一環節進行時,避免了信息的重復,可以極大地節約每個角色的時間。
綜上所述,三維術前訪視與傳統常規術前訪視比較,在降低失訪率,提高訪視效果;減少訪視耗時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達到較好的訪視效果,從而提高訪視效率,節約人力資源,因此值得深入研究和廣泛應用。
[1]陳熙,馬衛青,徐亞梅,等.術前訪視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8,25(6):60-62.
[2]婁桂花,楊瑞珍,曹玉漢.手術室護士術前訪視的調查[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4):350-352.
[3]馬育璇,朱映霞,羅桂元.規范術前訪視內容對訪視質量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07,6(3):28-29.
[4]李躍榮.手術室術前訪視效果調查與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3):34-35.
[5]張麗紅.術前訪視對手術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22):2270.
[6]程艷春,李慧,文華.術前訪視對減輕患者精神緊張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08,3(5):149-150.
[7]錢衛玲,范美娟.多媒體集中訪視法在腹腔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0,l7(4B):47-49.
[8]李躍榮.手術室術前訪視效果調查與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