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出生在一個貧寒的鐘表匠之家。少年時代,他為生活所迫,曾去一位富有的伯爵家當傭人。在那里,盧梭做了一件讓他終生難忘的錯事。
少年盧梭偷拿了一條漂亮的絲帶,后來被發覺了。面對眾人的責問,盧梭慌了神,愣了半天,紅著臉說:“是……瑪麗永給我的。”
瑪麗永是個年輕的姑娘,伯爵家的女廚師。為了弄清真相,管家叫來了瑪麗永,并拿出絲帶讓他們“對質”。盧梭一口咬定是瑪麗永偷的。瑪麗永愣住了,她沉默著,瞪大了那雙無辜的藍眼睛,向說謊者看了一眼,并且搖頭否認。
管家無法“斷案”,伯爵宣布:“把兩人都辭退。”為了給真正的“罪人”一個警告,老伯爵還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相信,有罪者的良心一定會替無罪者復仇的。”
盧梭和瑪麗永一起被逐出了伯爵的家門。從此,盧梭再也沒有見過這位可愛的山里來的姑娘,但他常常會想到:作為被自己誣陷的犧牲品,瑪麗永恐怕再也找不到一份較好的工作了,因為她所蒙受的罪名足以毀壞一個人的聲譽。
“有罪者的良心一定會替無罪者復仇的!”伯爵的預言沒有落空。在那樁錯事發生后的40年里,每當盧梭追憶起自己的過失和瑪麗永的不幸時,總是悔恨莫及,常常苦惱得睡不著覺,一閉上眼睛便看到那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責問他,好像罪過是昨天才犯的一樣。那雙純潔的、充滿了無辜淚水的藍眼睛,仍然直盯著自己,令他羞愧不已、無地自容。
盧梭晚年決心公開自己“干過的應該譴責的殘忍的事”,于是寫了《懺悔錄》。在這部名著里,盧梭如實交代了自己的過錯,還寫下了這樣的感受:“如果這件罪行可以彌補的話,那么,我在晚年所受的那么多的不幸和我40年來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始終保持著的誠實和正直,就是對它的彌補。”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關鍵是要認識過錯,改正錯誤,并檢點自己的行為,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保持誠實和正直的品質。